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時,尊者大均頭①在靜寂之處,興此念想:「諸前後中央之見,云何得知?」爾時,ⓐ大均頭到時,著衣持鉢,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均頭白世尊言:「今此諸見,前後相應。云何得滅此見,又使餘者不生?」
世尊告曰:「於是,均頭!此見所出ⓑ與所滅之處,皆是無常、苦、空。均頭知之,當建此意。夫見之法六十二種②,要當住十善之地,除去此見。云何為十?於是,均頭!他好殺生,我等應當不殺;他好盜,我不盜;他犯梵行,我行梵行;他妄語,我不行妄語;他行兩舌鬥亂彼此、綺語、惡口、嫉妒、恚、邪見,我行正見。
「均頭當知,如從惡道得值正道,如從邪見得至正見,迴邪就正,猶如有人自己沒溺,復欲ⓒ渡人者,終無此理。己未滅度,欲使他人滅度者,此事不然。如有人自不沒溺,便能[*]渡人,可有此理。今亦如是,自般涅槃,復使他人取滅度者,可有此理。是故,均頭當念,離殺,不殺滅度;離盜,不盜滅度;離ⓓ淫,不[*]淫滅度;離妄語,不妄語滅度;離ⓔ綺語,不[*]綺語滅度;離麤言,不麤言滅度;離鬥亂彼此,不鬥亂彼此滅度;離嫉妒,不嫉妒滅度;離恚,不恚滅度;離邪見,得正見滅度。
「均頭當知,若凡夫之人便生此念:『為有我耶?為無ⓕ我耶?有我無我耶?世有常耶?世無常耶?世有邊耶?世無邊耶?命是身耶?為命異身異耶?如來死耶?如來不死耶?為有死耶?為無死耶?為誰造此世?』生諸邪見:『為是梵天造此世?為是地主施設此世?又梵天ⓖ此眾生,地主造此世間;眾ⓗ生本無今有,[*]已有便滅。』凡夫之人無聞、無見,便生此念。」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自然有梵天, 此是梵志語,
此見不真正, 如彼之所見。
我主生蓮華, 梵天於中出,
地主生梵天, 自生不相應③。
地主剎利種, 梵志之父母,
云何剎利子, 梵志還相生?
尋其所生處, 諸天之所說,
此是歎譽言, 還自著ⓘ羇④難。
[焚>梵]天生人民, 地主造世間,
或言餘者造, 此語誰者審?
恚欲之所惑, 三事共合集,
心不得自在, 自稱我世勝⑤。
天神造世間, 亦非梵天生,
設復梵天造, 此非虛妄耶?
尋跡遂復多, 審諦方言虛,
其行各各異, 此行不審實⑥。
「均頭當知,眾生之類所見不同,其念各異。此諸見者皆是無常,其有懷抱此見,則是無常變易之法。若他人殺生,我等當離殺ⓙ生;設他盜者,當遠離之,不習其行,專其心意,不使錯亂,思惟ⓚ挍計,邪見所興,乃至十惡之法皆當去離,不習其行。若他瞋恚,我等學於忍辱;他人懷嫉妒,我當捨離;他興憍慢,我念捨離;若他自稱、毀餘人,我等不自稱、不毀他人;ⓛ他不少欲,我等當學少欲;他人犯戒,我修其戒;他人有懈怠,我當精進;他人不行三昧,我行三昧。當作是學。他人愚惑,我行智慧。其能觀察分別其法者,邪見消滅,餘者不生。」
是時,均頭受如來教已,在閑靜之處,思惟[*]挍計,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著三法衣,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造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時,均頭便成阿羅漢。
爾時,均頭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大〕-【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大」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大」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與=興【宋】【元】【明】【聖】
「與」,宋、元、明、聖四本作「興」。 「興」,大正藏原為「與」,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興」。
ⓒ 渡=度【宋】【元】【明】【聖】*
「渡」,宋、元、明、聖四本作「度」。 「度」,大正藏原為「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度」。
ⓓ 淫=婬【宋】*【元】*【明】*
「淫」,宋、元、明三本作「婬」。 「婬」,大正藏原為「淫」,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婬」。
ⓔ 綺=䛴【聖】
「綺」,聖本作「䛴」。 「䛴」,大正藏原為「綺」,今依據聖本改作「䛴」。
ⓕ (有)+我【宋】【元】【明】【聖】
「我」,宋、元、明、聖四本作「有我」。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 (造)+此【聖】
「此」,聖本作「造此」。 大正藏無「造」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生〕-【聖】
聖本無「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生」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羇」,聖本作「[穴/(革*(立/(可-一)))]」。
ⓙ 〔生〕-【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生」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挍=校【宋】*【元】*【明】*【聖】
「挍」,宋、元、明、聖四本作「校」。 「校」,大正藏原為「挍」,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校」。
ⓛ 他+(人)【宋】【元】【明】
「他」,宋、元、明三本作「他人」。 大正藏無「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① 大均頭:比丘名,七歲即出家,是舍利弗尊者出家前的弟弟,也是舍利弗尊者的侍者,在佛陀教他如何滅外道六十二見後證得阿羅漢果。又譯為「均頭」、「純陀」、「大純陀」、「周那」、「摩訶周那」。
② 見之法六十二種:即「六十二見」佛陀時代外道對於宇宙和人生的六十二種錯誤的見解,包括常見論、半常半無常論、有邊無邊論、種種論、無因論、死後有想論、死後無想論、死後非想非非想論、斷滅論、現世涅槃論等。詳見《長阿含經》卷十四第21經梵動經。
③ 我主生蓮華,梵天於中出,地主生梵天,自生不相應:(相傳剎帝利種祖先是地主,所擁有的)地上生出了蓮花,而(婆羅門教記載)蓮花中生出了梵天,剎帝利種祖先的擁有物生出了梵天(婆羅門教記載為創世主而)生出剎帝利種祖先自己,這是不合理的。??
④ 羇:馬絡頭,套住馬口的嘴套,在這裡形容如馬絡頭般地套住自己。同「羈」。
⑤ 恚欲之所惑,三事共合集,心不得自在,自稱我世勝:被瞋恚(瞋)、貪欲(貪)所迷惑(癡),三事(貪瞋癡)加在一起,心沒有解脫,才會自稱我是世間第一(造物主)。
⑥ 尋跡遂復多,審諦方言虛,其行各各異,此行不審實:追尋這些傳說的來源,會發現很多線索,仔細考察才會說這些是虛假的,這些造作各式各樣,都禁不起仔細考察。
[對應經典]
- 參考《中阿含經》卷二十三〈穢品 3〉第91經周那問見經
- 參考《長阿含經》卷十二第17經清淨經
[讀經拾得]
均頭比丘七歲出家,一直生活在僧團中,或許因此對於佛教之外的世界甚至外道的見解仍較好奇。例如《長阿含經》卷十二第17經清淨經記載他見到外道尼犍子過世後,弟子分裂成兩派互相競爭,覺得是件大事,而向佛陀請問。
本經中他覺得外道的見解也看似圓融,而向佛陀請問,因此佛陀為他解說這些外道見解的本質,讓他能瞭解了本質後,自然就不會被看似圓融的見解所困惑了,均頭比丘聽了後精進修行,而證得阿羅漢。
也看如何節錄: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permalink/1253130611527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