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其有修行十想者,便盡有漏,ⓑ獲通作證,漸至涅槃。云何為十?所謂白骨想、青瘀想、膖ⓒ脹想、食不消想、血想、噉想①、有常無常想、貪食想、死想、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是謂,比丘!修此十想者,得盡有漏,得至涅槃界。又是,比丘!十想之中,一切世間不可樂想最為第一。所以然者,其有修行不可樂想,持信奉法,此二人必越次取證②。是故,比丘!若在樹下靜處露坐,當思惟此十想。是ⓓ故,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A. X. 56-57. Saññā.
???
ⓑ 〔獲〕-【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獲」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獲」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 「膖」,大正藏原為「[月*逄]」,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膖」。
ⓓ 〔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① 青瘀想、膖脹想、食不消想、血想、噉想:觀屍體變色、腫脹、蛆蟲鳥獸啃咬、膿血流溢、蛆蟲鳥獸食噉,這些腐敗的階段,屬於不淨觀的一種作法。其中「膖」是腫脹的意思,讀音同「乓」。
② 越次取證:(因為特別精進)跳級而得證,指超過一般的修行速度。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說會越次取證的「二人」,可能是指「持信」即「隨信行」的修行人,「奉法」即「隨法行」的修行人,這兩種修行人。
本經說的十想的意義,也可對比《雜阿含經》卷二十七第747經等經論的用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