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馬王品第四十五第3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有比丘依村落住,善法消滅,惡法遂增。彼比丘當作是學:『我今在村落居止,惡法遂增,善法漸減,念不專一,不得盡有漏,不至無為安隱之處。我所得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勞苦乃獲。』彼比丘當作是學:『吾今住此村落之中,惡法遂增,善法消[*]滅,我亦不以衣被、飲食、床臥具、醫藥,故來作沙門!吾所求願者,今不獲果。』又彼比丘當遠離村落去。

「若復有比丘依村落住,善法增益,惡法消[*]滅,所得衣裳、飲食、床臥具,勤勞乃獲,彼比丘當作是學:『我今依此村落住,善法增益,惡法消[*]滅,所得供養之具,勤勞乃得。又我不以衣被故出家學道,修於梵行。我所學道求願者必成其法,應當盡形壽承事供養。』」

爾時,世尊便說偈曰:

「衣被及飲食,  床臥及所安,
 不應貪著想,  亦莫來此世。
 不以衣被故,  出家而學道,
 所以學道者,  必果其所願。
 比丘尋應時,  盡形住彼村,
 於彼般涅槃,  盡其命根本。

「是時,彼比丘若在人間靜處所遊之村,善法增益,惡法自[*]滅,彼比丘盡形壽住彼村中,不應遠遊。」

是時,阿難白世尊言:「如來常不說四大依食得存,亦依於心所念法?諸善之法依心而生?又彼比丘依村落住,勞苦精神乃求衣食。彼云何生善法,住彼村落而不遠遊?

佛告阿難:「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有三種。若復比丘專念四事供養,所欲不果,此依是苦。若復興知足之心,不起想著,諸天、人民代其歡喜。又比丘!當作是學。我由此故而說此義。是故,阿難!比丘當念少欲知足。」

如是,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滅=減【宋】*【元】*【明】*【聖】

  「滅」,宋、元、明、聖四本作「減」。
  「減」,大正藏原為「滅」,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減」。

不+(得)【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不得」。
  大正藏無「得」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衣=依【元】

  「衣」,元本作「依」。
  「依」,大正藏原為「衣」,今依據元本改作「依」。

裳=被【明】

  「裳」,明本作「被」。
  「被」,大正藏原為「裳」,今依據明本改作「被」。

「又」,大正藏原為「有」,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又」。

所+(以)【宋】【元】【明】

  「所」,宋、元、明三本作「所以」。
  大正藏無「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臥=具【明】

  「臥」,明本作「具」。
  「具」,大正藏原為「臥」,今依據明本改作「具」。

〔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存=在【聖】

  「存」,聖本作「在」。
  「在」,大正藏原為「存」,今依據聖本改作「在」。

求=辦【宋】【元】【明】,=諍【聖】

  ????

(云何)+住【宋】【元】【明】

  「住」,宋、元、明三本作「云何住」。
  大正藏無「云何」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飯=飲【宋】【元】【明】【聖】*

  「飯」,宋、元、明、聖四本作「飲」。
  「飲」,大正藏原為「飯」,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飲」。

依=衣【宋】【聖】,=亦【元】【明】

  ????

又+(諸)【宋】【元】【明】

  「又」,宋、元、明三本作「又諸」。
  大正藏無「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當作是學爾時阿難)八字+聞【宋】【元】【明】

  ???

[註解]

應當盡形壽承事供養:疑為「應當盡形壽依此村落住」或「應當盡形壽於此村落受承事供養」的訛誤。

如來常不說四大依食得存?亦依於心所念法,諸善之法依心而生。又彼比丘依村落住,勞苦精神乃求衣食。彼云何生善法,住彼村落而不遠遊:佛陀不是常說身體是依靠食物才得以生存的?各種善法也是緣於心所念的事情(如食物)而生的。如果這位出家人在這村落很辛苦勞碌才能求得衣食,住在這村落不遠遊的話,又怎麼能生善法呢?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佛陀通常建議出家人遊行人間,儘量不長久居於一地,以免貪著,如本經第一段所說。但是本經第二段則表示如果居於某地有助於修行,去惡向善,則可長久居於該地。重點不在於地點或時間,而在於該環境是否能促成自己去惡向善。

佛陀教弟子要少欲知足,出家人所得的四事供養是為了支持身體,以完成道業,若對四事供養起貪著,則有違道業;如果環境能促成自己去惡向善,卻很難獲得四事供養,此時仍可以靠少欲知足來支持自己的身心。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