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婆伽梨園中,與千二百五十弟子俱,盡是阿羅漢,諸漏已盡,六通清徹,唯除一人,阿難比丘也。

爾時,王阿闍世七月十五日受歲時,夜半明星出現,告月光夫人曰:「今十五日月盛滿,極為清明,當應施行何事?」

夫人報曰:「今十五日說戒之日,應當作倡伎樂,五欲自娛樂。」

時,王聞此語已,不入其懷。王復告優陀耶太子曰:「今夜極清明,應作何事?」

優陀耶太子白王言:「如今夜半極清明,應集四種之兵,諸外敵異國不靡伏者,當往攻伐。」

是時,王阿闍世聞此語已,亦復不入其意。復語無畏太子曰:「如今極清明之夜,應何所施行?」

無畏王子報曰:「今不蘭迦葉,明諸算數,兼知天文地理,眾人所宗仰。可往至彼問此疑難,彼人當與尊說極妙之理,永無留滯。」

時,王聞此語已,亦不入其意。復語須尼摩大臣曰:「如今之夜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須[*]尼摩白王言:「如今夜半極為清明,然阿夷耑近在不遠,多所曉了,唯願大王往問其宜。」

王聞此語已,亦復不入其意。復告婆沙婆羅門曰:「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婆羅門報曰:「如今十五日極為清明,然有瞿耶樓近在不遠,唯願大王往問其義。」

時,王聞此語已,復不合其意。復語摩特梵志曰:「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作何事?」

梵志報曰:「大王當知,彼休迦旃近在不遠,唯願大王往問其情。」

王聞此語已,復不合其意。復告索摩典兵師曰:「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索摩報曰:「畢盧持近在不遠,明諸算術,可往問其義。」

王聞此言已,亦不合其意。復告最勝大臣曰:「如今十五日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最勝白王言:「今有尼揵子,博覽諸經,師中最上,唯願大王往問其義。」

王聞此語已,不合其意。復作是思惟:「此諸人等,斯是愚惑,不別真偽,無有巧便。」

爾時,耆婆伽王子在王左側,王顧語耆婆伽曰:「如今夜半極為清明,應何所施行?」

是時,耆婆伽即前長跪,而白王言:「今如來近在不遠,遊貧聚園中,將千二百五十弟子,唯願大王往問其義。然彼如來為明為光,亦無疑滯,知三世事,靡不貫博,自當與王演說其事,王所有狐疑,㸌然悟。」

是時,王阿闍世聞耆婆伽語已,歡喜踊躍,善心生焉,即歎耆婆伽曰:「善哉!善哉!王子!快說斯言。所以然者,我今身心極為熾然,又復無故取父王殺,我恒長夜作是念:『誰堪任悟我心意者?』今耆婆伽向所說者,正入我意。甚奇!甚特!聞如來音響,㸌然大[*]悟。」

時,王向耆婆伽便說此偈:

「今日極清明,  心意不得悟,
 汝等人人說,  應往問誰義。
 不蘭阿夷[*]耑,  尼揵梵弟子,
 斯等不可依,  不能有所濟。
 今日極清明,  月滿無瑕穢,
 今問耆婆伽,  應往問誰義。」

是時,耆婆伽復以偈報王曰:

「聞其柔軟音,  得脫摩竭魚,
 唯願時詣佛,  永處無畏境。」

時,王復以偈報曰:

「我昔所施行,  於佛無益事,
 害彼真佛子,  名曰頻婆娑。
 今極懷羞恥,  無顏見世尊,
 汝今云何說,  使吾往見之?」

是時,耆婆伽復以偈報王曰:

「諸佛無彼此,  諸結永已除,
 平等無二心,  此是佛法義。
 設以栴檀香,  以塗右手者,
 執刀斷左手,  心不起增減
 如愍羅云子,  一息更無二,
 持心向提婆,  怨親無有異
 唯願大王屈,  往覲如來顏,
 當斷其狐疑,  勿足有留滯。」

是時,王阿闍世告耆婆伽王子曰:「汝今速嚴駕五百牙象,五百牸象,然五百燈。」

耆婆伽對曰:「如是,大王!」是時,耆婆伽王子即時嚴駕千象,及然五百[*]燈,前白王言:「嚴駕[*]已辦,王知是時。」

爾時,王阿闍世將諸營從,往詣梨園中,中路便懷恐怖,衣毛皆豎,還顧謂耆婆伽王子曰:「吾今將非為汝所誤乎?將非持吾與怨家耶?」

耆婆伽白王:「實無此理,唯願大王小復前進,今如來去此不遠。」

時,王阿闍世意猶懷恐,重告耆婆伽曰:「將非為汝所惑,又聞如來將千二百五十弟子,今不聞其聲?」

耆婆伽報曰:「如來弟子恒入三昧,無有亂想,唯願大王小復前進。」

阿闍世王即下車,步入門至講堂前,默然而立,觀察諸聖眾,還顧謂耆婆伽曰:「如來今在何處?」爾時,一切聖眾盡入炎光三昧,照彼講堂,靡不周遍。

是時,耆婆伽即時長跪,伸右手指示如來言:「此是如來,最在中央,如日披雲。」

是時,王阿闍世語耆婆伽曰:「甚奇!甚特!今此聖眾心定乃爾。復以何緣有此光明?」

耆婆伽白王:「三昧之力故放光明耳。」

王復告曰:「如我今日觀察聖眾,極為寂然,使我優陀耶太子亦當如是寂然無為。」時,王阿闍世叉手,自稱說曰:「唯願世尊當見觀察。」

世尊告曰:「善來,大王!」王聞如來音[*]響,極懷歡喜,如來乃見稱說王號。

時,王阿闍世即至佛所,五體投地,以兩手著如來足上,而自稱說:「唯願世尊當見垂愍,受其悔過。父王無罪而取害之,唯願受悔,後更不犯,自改往修來。」

世尊告曰:「今正是時,宜時悔過,無令有失。夫人處世,有過能自改者,斯名上人。於我法中,極為廣大,宜時懺悔。」是時,王禮如來足已,住一面坐。

時王白佛言:「唯願欲有所問,如來聽者,乃敢問耳。」

佛告王曰:「有疑難者,宜時問之。」

王白佛言:「於現世造福,得受現報不乎?」

佛告王曰:「古昔[*]已來頗以此義,曾問人乎?」

王白佛言:「我昔曾以此義而問他人不蘭迦葉:『云何,不蘭迦葉!現世作福得受現報乎?』不蘭迦葉報我言:『無福、無施,無今世、後世善惡之報,世無阿羅漢等成就者。』當我爾時,問此受果之報,彼報曰:『無也。』如有人以瓜義,報[*]以㮈理,今此迦葉亦復如是。時,我作是念:『此梵志已不解義,豪族王種所問之義,此人方便引餘事報我。』世尊!我即欲斷其頭,即不受其語,尋發遣之。

「時,我復至阿夷[*]耑所,而問此義,阿夷[*]耑報我言:『若於江左殺害眾生,作罪無量,亦無有罪,亦無惡果之報。』時我,世尊!復作是念:『我今問現世受報之義,此人乃持殺害報吾,猶如有人問梨之義,以[*]㮈報之。』即捨之去。

「復至瞿耶樓所,而問此義。彼人報我曰:『於江右邊造諸功德,不可稱計,於中亦無善之報。』我爾時復作是念:『吾今所問義者,竟不報其理。』復捨之去。

復往至彼休迦栴所,而問斯義。彼人報曰:『唯有一人出世,一人死,一人往返受其苦樂。』時我復作是念:『我今所問現世之報,乃將生死來相答。』復捨之去。

「往問先毘盧持如此之義。彼人報我言:『過去者以滅,更不復生;當來未至,亦復不有;現在不住,住者即變易。』時我復作是念:『我今所問現世之報,乃持三世相酬,此非正理。』即復捨去。

「至尼揵子所,而問此義:『云何,尼揵子!頗有現世作福得受現世報也?』彼報我言:『無因無緣,眾生結縛;亦無有因,亦無有緣,眾生著結縛;無因無緣,眾生清淨。』時我復作是念:『此梵志等斯是愚惑,不別真為,猶盲無目,所問之義,竟不相報,如似弄轉輪聖王種。』尋復捨之去。今我,世尊!故問其義,現世作福現受報[*]也?唯願世尊演說其義。」

爾時,世尊告曰:「大王!我今問汝義,隨所樂報之。大王!頗有典酒、廚宰,賞護物左右使人乎?」

王白佛言:「唯然,有之。」

「設彼使人執勞經久,復當賞遺不乎?」

王白佛言:「隨功敘用,不令有怨。」

佛告王曰:「以此方便,知現世作福得受現報。云何,大王!既處高位,恤民以禮,當復賞遺不乎?」

王白佛言:「唯然,世尊!食共同甘,并命不恨。」

佛告王曰:「當以此方便,知昔日出處極卑,漸漸積功,與王同歡,以是之故,現世作福得受現報。」

佛告王曰:「彼有勞之人,經歷年歲,來白王言:『我等功勞[*]已立,王所朋知,欲從王求意所願。』王當以與不乎?」

王白佛言:「隨彼所願而不違之。」

佛告王曰:「彼有勞之人,欲得辭王,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修清淨行。王聽不乎?」

王白佛言:「唯然,聽之。」

佛告王曰:「設王見彼剃除鬚髮,出家學道,在我左右;王欲何所施為?」

王白佛言:「承事供養,隨時禮拜。」

佛告王曰:「以此方便,知現作福得受現報。設彼有勞之人,持戒完具,無有所犯;王欲何所施行?」

王白佛言:「盡其形壽供給衣被、飲食、床敷臥具、病瘦醫藥,不使缺減。」

佛告王曰:「以此方便,知現身作福得受現報。設復彼人已作沙門,盡有漏,成無漏,心解脫、智慧解脫,己身作證而自遊化,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王欲何為?」

王白佛言:「我當盡形壽,承事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不令有乏。」

佛告王曰:「當以此方便,知現世作福得受現報。設復彼人盡其形壽,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者,王欲何所施設?」

王白佛言:「當於四道頭起大神寺,兼以香華供養,懸繒、幡、蓋,承事禮敬。所以然者,彼是天身,非為人身。」

佛告王曰:「當以此方便,知現世作福得受現報。」

王白佛言:「我今以此譬喻於中受解,今日世尊重演其義。自今已後信受其義,唯願世尊受為弟子!自歸於佛、法、比丘僧。今復懺悔,如愚、如惑,父王無過而取害之,今以身命自歸,唯願世尊除其罪愆,演其妙法,長夜無為,如我自知所作罪報,無有善本。」

佛告王曰:「世有二種人無罪而命終,如屈伸臂頃,得生天上。云何為二?一者不造罪本而修其善,二者為罪,改其所造。是謂二人而取命終生於天上,亦無流滯。」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人作極惡行,  悔過轉微薄,
 日悔無懈息,  罪根永已拔。

「是故,大王!當以法治化,莫以非法。夫以法治化者,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彼以命終,名譽遠布,周聞四方,後人共傳:『昔日有王,正法治化,無有阿曲。』人以稱傳,彼人所生之處,增壽益算,無有中夭。是故,大王!當發歡喜之心,向三尊,佛、法、聖眾。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阿闍世王即從座起,頭面禮佛足,便退而去。王去不遠,佛告諸比丘:「今此阿闍世王不取父王害者,今日應得初沙門果證,在四雙八輩之中,亦復得賢聖八品道,除去八愛,超越八難,雖爾,今猶獲大幸,得無根之信。是故,比丘!為罪之人,當求方便,成無根之信。我優婆塞中得無根信者,所謂阿闍世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D. 2. Sāmaññaphala.,[Nos. 1(27)22]

  ????

[>耆婆伽梨園]~Jīvakassa-ambavana.

  ???

伽=加【聖】

  「伽」,聖本作「加」。
  「加」,大正藏原為「伽」,今依據聖本改作「加」。

與+(大比丘)【宋】【元】【明】

  「與」,宋、元、明三本作「與大比丘」。
  大正藏無「大比丘」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阿〕-【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阿闍世~Ajātasattu.

  ???

月光夫人~Komudī.

  ???

〔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王」,宋、元、明三本作「太」。

[>不蘭迦葉]~Pūraṇa-Kassapa.

  ???

留=流【宋】【元】【明】

  「留」,宋、元、明三本作「流」。
  「流」,大正藏原為「留」,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流」。

尼=泥【宋】【元】【明】[>*]

  「尼」,宋、元、明三本作「泥」。
  「泥」,大正藏原為「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泥」。

言=曰【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為「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曰」。

阿夷耑~Ajita-Kesa-kambala.

  ???

耑=湍【宋】*【元】*【明】*

  「耑」,宋、元、明三本作「湍」。
  「湍」,大正藏原為「耑」,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湍」。

瞿耶樓~(Makkhali)-Gosāla.

  ???

特=持【宋】【聖】

  「特」,宋、聖二本作「持」。
  「持」,大正藏原為「特」,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持」。

彼=波【明】【聖】,波休迦旃~Pakudha-Kaccāyana.

  ????

旃=栴【宋】【元】,=栴延【明】,旃+(延)【聖】

  ????

〔其〕-【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施〕-【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施」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施」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先畢[慮>盧]持~Sañjaya-Belaṭṭhi-putta.

  ???

畢=毘【宋】【元】【明】

  「畢」,宋、元、明三本作「毘」。
  「毘」,大正藏原為「畢」,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毘」。

言=語【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語」。
  「語」,大正藏原為「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語」。

尼揵子~Nigaṇṭha-Nāta-putta.

  ???

覽=攬【聖】

  「覽」,聖本作「攬」。
  「攬」,大正藏原為「覽」,今依據聖本改作「攬」。

耆婆伽~Jīvaka.

  ???

悟=窹【聖】*

  「悟」,聖本作「窹」。
  「窹」,大正藏原為「悟」,今依據聖本改作「窹」。

〔向〕-【宋】【元】【明】,向+(我)【聖】

  ????

響=嚮【聖】*

  「響」,聖本作「嚮」。
  「嚮」,大正藏原為「響」,今依據聖本改作「嚮」。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燈=鐙【聖】*

  「燈」,聖本作「鐙」。
  「鐙」,大正藏原為「燈」,今依據聖本改作「鐙」。

(是時)+阿【宋】【元】【明】

  「阿」,宋、元、明三本作「是時阿」。
  大正藏無「是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伸=申【宋】【聖】

  「伸」,宋、聖二本作「申」。
  「申」,大正藏原為「伸」,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申」。

披=被【宋】

  「披」,宋本作「被」。
  「被」,大正藏原為「披」,今依據宋本改作「被」。

優陀耶太子~Udāyibhadda kumāra.

  ???

住=在【宋】【元】【明】【聖】

  「住」,宋、元、明、聖四本作「在」。
  「在」,大正藏原為「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在」。

(亦問)+不【宋】【元】【明】【聖】

  「不」,宋、元、明、聖四本作「亦問不」。
  大正藏無「亦問」二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當我=我當【宋】【元】【明】

  「當我」,宋、元、明三本作「我當」。
  「我當」,大正藏原為「當我」,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我當」。

以=已【聖】*

  「以」,聖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聖本改作「已」。

㮈=柰【明】,=㮈【聖】*

  ????

義=我【明】

  「義」,明本作「我」。
  「我」,大正藏原為「義」,今依據明本改作「我」。

王=生【宋】

  「王」,宋本作「生」。
  「生」,大正藏原為「王」,今依據宋本改作「生」。

(時)+我【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時我」。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我〕-【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我」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而〕-【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無+(有)【宋】【元】【明】

  「無」,宋、元、明三本作「無有」。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善+(惡)【宋】【元】【明】

  「善」,宋、元、明三本作「善惡」。
  大正藏無「惡」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復=後【宋】【元】【明】

  「復」,宋、元、明三本作「後」。
  「後」,大正藏原為「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後」。

彼=波【宋】【元】【明】

  「彼」,宋、元、明三本作「波」。
  「波」,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栴=旃延【宋】【元】【明】,=旃【聖】

  ????

死+(一人生)【宋】【元】【明】

  「死」,宋、元、明三本作「死一人生」。
  大正藏無「一人生」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返=反【宋】【元】【明】

  「返」,宋、元、明三本作「反」。
  「反」,大正藏原為「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反」。

將=持【宋】【元】【明】【聖】

  「將」,宋、元、明、聖四本作「持」。
  「持」,大正藏原為「將」,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持」。

持=特【宋】

  「持」,宋本作「特」。
  「特」,大正藏原為「持」,今依據宋本改作「特」。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不)+住【宋】【元】【明】

  「住」,宋、元、明三本作「不住」。
  大正藏無「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持=將【宋】【元】【明】

  「持」,宋、元、明三本作「將」。
  「將」,大正藏原為「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將」。

也=耶【宋】*【元】*【明】*

  「也」,宋、元、明三本作「耶」。
  「耶」,大正藏原為「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耶」。

為=偽【宋】【元】【明】【聖】

  「為」,宋、元、明、聖四本作「偽」。
  「偽」,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偽」。

弄=哢【宋】【元】【明】

  「弄」,宋、元、明三本作「哢」。
  「哢」,大正藏原為「弄」,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哢」。

〔聖〕-【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聖」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宰+(及)【宋】【元】【明】【聖】

  「宰」,宋、元、明、聖四本作「宰及」。
  大正藏無「及」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賞=掌【聖】

  「賞」,聖本作「掌」。
  「掌」,大正藏原為「賞」,今依據聖本改作「掌」。

敘=緒【聖】

  「敘」,聖本作「緒」。
  「緒」,大正藏原為「敘」,今依據聖本改作「緒」。

現+(在)【宋】【元】【明】

  「現」,宋、元、明三本作「現在」。
  大正藏無「在」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恤=卹【宋】【元】【明】【聖】

  「恤」,宋、元、明、聖四本作「卹」。
  「卹」,大正藏原為「恤」,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卹」。

朋=明【宋】【元】【明】【聖】

  「朋」,宋、元、明、聖四本作「明」。
  「明」,大正藏原為「朋」,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明」。

以與=與之【宋】【元】【明】

  「以與」,宋、元、明三本作「與之」。
  「與之」,大正藏原為「以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與之」。

王=有【明】

  「王」,明本作「有」。
  「有」,大正藏原為「王」,今依據明本改作「有」。

現+(身)【宋】【元】【明】,+(世)【聖】

  ????

敷=蓐【聖】

  「敷」,聖本作「蓐」。
  「蓐」,大正藏原為「敷」,今依據聖本改作「蓐」。

飲=飯【聖】

  「飲」,聖本作「飯」。
  「飯」,大正藏原為「飲」,今依據聖本改作「飯」。

(敷)+臥【明】,(蓐)+臥【聖】

  ????

設=為【宋】【元】【明】

  「設」,宋、元、明三本作「為」。
  「為」,大正藏原為「設」,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為」。

此=先【宋】【元】【明】,此+(先)【聖】

  ????

〔世〕-【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世」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世」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伸=申【宋】【元】【明】【聖】

  「伸」,宋、元、明、聖四本作「申」。
  「申」,大正藏原為「伸」,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申」。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座=坐【聖】

  「座」,聖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聖本改作「坐」。

之=眾【宋】【元】【明】

  「之」,宋、元、明三本作「眾」。
  「眾」,大正藏原為「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眾」。

世+(王)【宋】【元】【明】

  「世」,宋、元、明三本作「世王」。
  大正藏無「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無畏:優婆塞名,頻婆娑羅王的兒子、阿闍世王的弟弟。原信奉外道,後歸依佛。又譯為「阿婆耶」。

耆婆伽:優婆塞名,王舍城的良醫,是無畏王子的養子。又譯為「耆婆」、「耆域」。

㸌然:快速;疾速。又作「霍然」。

設以栴檀香,以塗右手者,執刀斷左手,心不起增減:如果以栴檀香氣塗在右手上,而左手則是被拿刀砍斷,心中不因此而起好惡的差別。

如愍羅云子,一息更無二,持心向提婆,怨親無有異:如同憐恤自己出家前唯一的兒子羅雲,佛陀以一樣的心面對提婆達兜,不因是怨敵或親人而有差別。

問以瓜義,報以㮈理:問關於瓜的問題,卻以芒果的道理來回答,指牛頭不對馬嘴。「㮈」指芒果。相當的《長阿含經》經文作「問瓜報李」,相當的南傳經文作「被問到波羅蜜果,卻解答芒果」。

使人:僕人。

食共同甘,并命不恨:一起分享好吃的東西,同生共死而不會悔恨。

盡其形壽:終身;一輩子。

無根信:缺乏善根而相信佛。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無根信

「五根」包含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他們如同根生莖葉般能增上其他善法,因此稱為「根」。五根中通常先起信根,相信佛陀、佛法,而會精進學佛,也就是精進根,像這樣次第生起五根。

阿闍世王追隨提婆達兜,犯殺父的五逆重罪,必墮無間地獄,在信佛前可說沒有信、精進、念、定、慧等善根能救他出地獄,但在見佛後對佛陀起了信心,缺乏善根仍信佛,即是從無根的狀態產生信根,而能增上其他善法,可稱為「無根信」。

[進階辨正]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43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