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國界,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漸至江水側。
爾時,世尊見江水中,有大材木為水所漂,即坐水側一樹下坐。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木為水所漂乎?」
諸比丘白佛ⓑ言:「唯然,見之。」
世尊告曰:「設當此木不著此岸,不著彼岸,又不中沒,復ⓒ非在岸上,不為人所捉,復[*]非為非人所捉者,復[*]非為水所迴轉,復[*]非腐敗者,便當漸漸至海。所以然者,ⓓ海,諸江之原本。汝等比丘亦如是,設不著此岸,不著彼岸,又不中沒,復[*]非在岸上,不為ⓔ人、非人所捉,亦不為水所迴轉,亦不腐敗,ⓕ便當漸漸至ⓖ涅槃處。所以然者,涅槃者,正見、正治、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是涅槃之原本。」
爾時,有牧牛人名曰ⓗ難陀,憑杖而立。是時,彼牧牛人遙聞如ⓘ是所說,漸來至世尊所而立。爾時,牧牛人白世尊言:「我今亦不著此岸,不在彼岸,又非中沒,復非在岸上,不為人捉,復非為非人所捉,不為水所迴轉,亦非腐敗,ⓙ漸當至涅槃之處。唯願世尊聽在道次①,得作沙門。」
世尊告曰:「汝今還ⓚ主牛已,然後乃得作沙門耳。」
牧牛人難陀報曰:「斯牛哀念犢故,自當還家。唯願世尊聽在道次。」
世尊告曰:「此牛雖當還家,故須汝往付授②之。」
是時,牧牛人即受其教,往付牛已,還至佛所,白世尊言:「今已付牛,唯願世尊聽作沙門。」是時,如來即聽作沙門,受具足戒。
有一異比丘白世尊言:「云何為此岸?云何為彼岸?云何為中沒。云何在岸上?云何不為人所捉?云何不為非人所捉?云何不為水所迴轉?云何不腐敗?」
佛告比丘曰:「此岸者ⓛ身也。彼岸者[*]身滅ⓜ耶。中沒者欲愛[*]耶。在岸上者五欲也。為人所捉者,如有族姓子發此誓願:『持此功德福祐,作大國王,若作大臣。』非人所捉者,如有比丘有此誓願:『生四天王ⓝ中而行梵行,ⓞ今持功德生諸天之中。』是謂名為非人所捉。為水所迴轉者,此是邪疑也。腐敗者,邪見、邪治、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此是腐敗也。」
是時,難陀比丘在閑靜ⓟ之處而自修剋③,所以族姓[*]之子,剃除鬚髮,出家學道者,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即於座上成阿羅漢。
爾時,難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S. 35. 200. Dārukkhandha.
???
ⓑ 〔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非=不【宋】*【元】*【明】*
「非」,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為「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 海+(者)【宋】【元】【明】
「海」,宋、元、明三本作「海者」。 大正藏無「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人+(所捉不為)【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人所捉不為」。 大正藏無「所捉不為」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便〕-【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涅槃處~Nibbānaninnā.
???
ⓗ 難陀~Nanda.
???
ⓘ 是=來【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來」。 「來」,大正藏原為「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來」。
ⓙ 漸+(漸)【宋】【元】【明】
「漸」,宋、元、明三本作「漸漸」。 大正藏無「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主=王【元】
「主」,元本作「王」。 「王」,大正藏原為「主」,今依據元本改作「王」。
ⓛ 身+(邪)【宋】*【元】*【明】*
「身」,宋、元、明三本作「身邪」。 大正藏無「邪」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耶=也【宋】*【元】*【明】*
「耶」,宋、元、明三本作「也」。 「也」,大正藏原為「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也」。
ⓝ 中+(及諸天中)【宋】【元】【明】
「中」,宋、元、明三本作「中及諸天中」。 大正藏無「及諸天中」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我)+今【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我今」。 大正藏無「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更不復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更不復受」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更不復受」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① 聽在道次:允許我加入修道的行列。「聽」在這裡是四聲,允許的意思。
② 付授:將牛交付,還給主人。
③ 修剋:修習佛法約束自己;嚴格修行。
[對應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