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七日品第四十第5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毘舍離獼猴池側,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及將阿難入毘舍離乞食。爾時,毘舍離城內有大長者名毘羅先,饒財多寶,不可稱計;然復慳貪無惠施之心,唯食宿福,更不造新。爾時,彼長者將諸婇女在後宮作倡伎樂,自相娛樂。

爾時,世尊往詣彼巷,知而問阿難曰:「今聞作倡[*]伎樂為是何家?」

阿難白佛:「是毘羅先長者家。」

佛告阿難:「此長者卻後七日命終,當生涕哭地獄中。所以然者,此是常法。若斷善根[*]之人,命終之時,皆生[*]涕哭地獄中。今此長者宿福[*]已盡,更不造新。」

阿難白佛言:「頗有因緣使此長者七日不命終乎?」

佛告阿難:「無此因緣得不命終乎!昔所種行,今日[*]已盡,此不可免。」

阿難白佛:「頗有方宜令此長者不生[*]涕哭地獄乎?」

佛告阿難:「有此方宜可使長者不入地獄耳。」

阿難白佛言:「何等因緣使長者不入地獄?」

佛告阿難:「設此長者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者,便得免此罪也。」

阿難白佛言:「今我能使此長者出家學道。」

爾時,阿難辭世尊已,往至彼長者家,在門外立。是時,長者遙見阿難來,即出奉迎,便請使坐。時,阿難語長者曰:「今我是一切智人邊聞,然如來今記:『汝身卻後七日當身壞命終,生[*]涕哭地獄中。』」

長者聞已,即懷恐懼,衣毛皆豎,白阿難曰:「頗有此因緣使七日[*]之中不命終乎?」

阿難告曰:「無此因緣令七日中得免命終。」

長者復白言:「頗有因緣我今命終,不生[*]涕哭地獄中乎?」

阿難告曰:「世尊亦有此教:『若當長者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者,便不入地獄中。』汝今可宜出家學道,得到彼岸。」

長者白言:「阿難並在前去,我正爾當往。」

是時,阿難便捨而去。長者便作是念:「言七日者猶常為遠,吾今宜可五欲自娛樂,然後當出家學道。」

是時,阿難明日復至長者家,語長者曰:「一日[*]已過,餘有六日在,可時出家。」

長者白言:「阿難並在前,正爾當尋從。」然彼長者猶故不去。

是時,阿難二日、三日,乃至六日至長者家,語長者曰:「可時出家,後悔無及。設不出家者,今日命終,當生[*]涕哭地獄中。」

長者白阿難曰:「尊者並在前,正爾當隨後。」

阿難告曰:「長者!今日以何神足至彼間?方言先遣吾耶?但今欲共一時俱往。」

是時,阿難將此長者往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白佛言:「今此長者欲得出家學道,唯願如來當與剃除鬚髮,使得學道。」

佛告阿難:「汝今躬可度此長者。」

是時,阿難受佛教敕,即時與長者剃除鬚髮,教令著三法衣,使學正法。是時,阿難教彼比丘曰:「汝當念修行,念佛、念法、念比丘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念死,當修行如是之法。是謂,比丘!行此十念者,便獲大果報,得甘露法味。」

是時,毘羅先修行如是法已,即其日命終,生四天王中。

是時,阿難即闍維彼身,還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阿難白世尊言:「向者,比丘毘羅先者今已命終,為生何處?」

世尊告曰:「今此比丘命終生四天王。」

阿難白佛言:「於彼命終當生何處?」

世尊告曰:「於彼命終當生三十三天,展轉生[*]豔天、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從彼命終復還來生,乃至四天王中。是謂,阿難!毘羅先比丘七變周旋天人之中,最後得人身,出家學道,當盡苦際。所以然者,斯於如來有信心故。

「阿難當知,此閻浮提地南北二萬一千由旬,東西七千由旬,設有人供養閻浮里地人,其福為多不?」

阿難白佛言:「甚多,甚多。世尊!」

佛告阿難:「若有眾生如𤛓牛頃,信心不絕修行十念者;其福不可量,無有能量者。如是,阿難!當求方便,修行十念。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爾時,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之心唯食=心雖殖【宋】【元】【明】

  「之心唯食」,宋、元、明三本作「心雖殖」。
  「心雖殖」,大正藏原為「之心唯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心雖殖」。

伎=妓【宋】*【元】*【明】*

  「伎」,宋、元、明三本作「妓」。
  「妓」,大正藏原為「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妓」。

涕=啼【宋】*【元】*【明】*

  「涕」,宋、元、明三本作「啼」。
  「啼」,大正藏原為「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啼」。

〔乎〕-【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乎」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佛+(言)【宋】【元】【明】

  「佛」,宋、元、明三本作「佛言」。
  大正藏無「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言」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言」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邊聞=阿難言【宋】【元】【明】

  「邊聞」,宋、元、明三本作「阿難言」。
  「阿難言」,大正藏原為「邊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阿難言」。

身壞=取【宋】【元】【明】

  「身壞」,宋、元、明三本作「取」。
  「取」,大正藏原為「身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取」。

我今=令我【聖】

  「我今」,聖本作「令我」。
  「令我」,大正藏原為「我今」,今依據聖本改作「令我」。

〔去〕-【聖】

  聖本無「去」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去」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常=尚【宋】【元】【明】

  「常」,宋、元、明三本作「尚」。
  「尚」,大正藏原為「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尚」。

〔俱〕-【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俱」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俱」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學=遵【宋】【元】【明】

  「學」,宋、元、明三本作「遵」。
  「遵」,大正藏原為「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遵」。

已=以【宋】

  「已」,宋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本改作「以」。

闍維=維耶【宋】【聖】,=耶維【元】【明】

  ????

王+(中)【宋】【元】【明】

  「王」,宋、元、明三本作「王中」。
  大正藏無「中」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變=反【宋】【元】【明】

  「變」,宋、元、明三本作「反」。
  「反」,大正藏原為「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反」。

佛告=告曰【宋】【元】【明】

  「佛告」,宋、元、明三本作「告曰」。
  「告曰」,大正藏原為「佛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告曰」。

𤛓=捔【聖】

  「𤛓」,聖本作「捔」。
  「捔」,大正藏原為「𤛓」,今依據聖本改作「捔」。

(稱)+量【宋】【元】【明】

  「量」,宋、元、明三本作「稱量」。
  大正藏無「稱」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闍維:火葬。「闍」音為「蛇」。

𤛓:擠牛、羊乳,讀音同「克」。異體字為「𤛗」。

[對應經典]

 

[進階辨正]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