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專念而自修己。云何當專念?於是,比丘!可身念處行知行,舉動、進止、屈申、俯仰、著衣法則、睡眠、覺寤、或語、或默,皆悉知時。若復比丘心意專正,彼比丘欲漏未生便不生,已生便滅之;未生有漏使不生,已生令滅之;未生無明漏使不生,已生令滅之。若專念分別六入,終不墮惡道。

「云何六入為惡道?眼觀此色,若好、若醜,見好則喜,見惡不喜;若耳聞聲,若好、若醜,聞好則喜,聞不好則不喜;鼻、口、身、意,亦復如是。猶如有六種之虫,性行各異,所行不同。若有人取繩纏縛之,取狗、野狐、獼猴、鱣魚、蚖蛇、飛鳥,皆悉縛之,共繫一處而放之。爾時,六種之虫各有性行。爾時,狗意中欲赴趣村中;野狐意中欲趣赴塜間;鱣魚意中欲趣水中;獼猴意中欲向山林之間;毒蛇意中欲入穴中;飛鳥意中欲飛在空。爾時,六種之虫各各有性行而不共同。

「設復有人取此六種之虫,繫著一處,而不得東、西、南、北。是時,六種之虫雖復動轉,亦不離故處。此內六情亦復如是,各各有所主,其事不同,所觀別異,若好、若醜。

「爾時,比丘繫此六情而著一處。是故,諸比丘!當念專精,意不錯亂,是時弊魔波旬終不得其便,諸善功德皆悉成就。如是,諸比丘!當念具足眼根,便得二果,於現法中得阿那含果,若得阿羅漢果。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S. 35. 206. Chapāna.

  ???

申=伸【宋】【元】【明】

  「申」,宋、元、明三本作「伸」。
  「伸」,大正藏原為「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伸」。

俯=低【聖】

  「俯」,聖本作「低」。
  「低」,大正藏原為「俯」,今依據聖本改作「低」。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纏〕-【聖】

  聖本無「纏」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纏」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蚖蛇=蛇蚖【宋】【元】【明】

  「蚖蛇」,宋、元、明三本作「蛇蚖」。
  「蛇蚖」,大正藏原為「蚖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蛇蚖」。

悉=來【聖】

  「悉」,聖本作「來」。
  「來」,大正藏原為「悉」,今依據聖本改作「來」。

赴=起【宋】【元】【明】

  「赴」,宋、元、明三本作「起」。
  「起」,大正藏原為「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起」。

趣赴=起趣【宋】【元】【明】

  「趣赴」,宋、元、明三本作「起趣」。
  「起趣」,大正藏原為「趣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起趣」。

主=生【宋】【元】

  「主」,宋、元二本作「生」。
  「生」,大正藏原為「主」,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生」。

諸=眾【宋】【元】【明】

  「諸」,宋、元、明三本作「眾」。
  「眾」,大正藏原為「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眾」。

[註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第一段中描述一種身念處的修行方法,在平日行住坐臥時都覺知自己在行住坐臥,以達收攝心念的效果。就如同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都栓在一根柱子上,心就不會隨著外境攀緣而隨便亂飄了。這種修行方法在南傳稱為「身至念」。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38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