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當思惟無常想①,廣布②無常想,已思ⓐ惟、廣布無常想,盡斷欲界③愛,色界④、無色界⑤愛,亦斷無明、憍慢。猶如以火ⓑ燒焚草木,永盡無餘,亦無遺跡,此亦如是。若修無常想,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無明、憍慢永無有餘。所以然者,比丘!當修無常想時,而無欲心;彼ⓒ以無欲心,便能分別⑥法,思惟其義,無有愁、憂、苦、惱。彼[*]以思惟法義,則無愚惑。ⓓ設修行人若見有鬥諍者,彼便作是念:『此諸賢士不修無常想,不廣布無常想,故致此鬥訟耳。彼[*]以鬥諍,不觀其義;[*]以不觀其義,則有迷惑之心;彼[*]以執此愚惑,而命終入三惡道,餓鬼、畜生、地獄中。』是故,諸比丘!當修,無常想,廣布無常想,便無瞋恚、愚惑之想,亦能觀法,亦觀其義。若命終ⓔ之後,生三ⓕ善處,生天上、人中、涅槃之道。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惟+(無常想)【宋】【元】【明】
「惟」,宋、元、明三本作「惟無常想」。 大正藏無「無常想」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燒焚=焚燒【宋】【元】【明】
「燒焚」,宋、元、明三本作「焚燒」。 「焚燒」,大正藏原為「燒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焚燒」。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設修行人」,大正藏原為「錯誤修行」,聖本作「心設修行」,今依宋、元、明三本改作「設修行人」。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善〕-【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善」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善」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① 無常想:作無常的觀想。
② 廣布:擴大。
③ 欲界:有淫欲和食欲的有情眾生居住的地方。依照三界六道的分類,天道的欲界諸天以下統稱為欲界,欲天的最高天是他化自在天,以下包含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
④ 色界:離於淫欲和食欲,身體及宮殿等物質(色)相當殊勝精緻的有情眾生居住的地方。依照三界六道的分類,包含天道的色界十八天。
⑤ 無色界:超越物質的世界,是沒有感官之欲的渴愛、沒有物質的渴愛,但還有精神的渴愛的有情眾生所處的境界。依照三界六道的分類,包含天道的無色界四天。
⑥ 分別:分析;辨別。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思惟無常有助於斷除貪愛、傲慢、無明
本經中佛陀教我們思惟無常(事物並非恆常不變,而是會隨著因緣而不斷變化),在每個起心動念的當下都思惟無常,有助於斷除貪愛、傲慢、無明,就如同以火焚燒草木,草木將會燃燒殆盡,沒有餘留。
因為思惟無常時,便不會有貪欲、執著;沒有了貪欲、執著的干擾,就能夠清晰地看透一切事物的本質,清楚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因此沒有憂、悲、苦、惱,沒有愚惑。
因此要思惟無常,在每個起心動念的當下都思惟無常。
- 意義相通的二經
本經說「若修無常想,盡斷欲愛、色愛、無色愛,無明、憍慢永無有餘」,《雜阿含經》卷十第270經也說:「無常想修習多修習,能斷一切欲愛、色愛、無色愛、掉、慢、無明」(CBETA, T02, no. 99, p. 70, c3-4)。
本經說「當修無常想時,而無欲心;彼以無欲心,便能分別法,思惟其義,無有愁、憂、苦、惱。彼以思惟法義,則無愚惑」,呼應《雜阿含經》卷十第270經說的:「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CBETA, T02, no. 99, p. 71, a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