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力品第三十八第11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伽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阿闍世王告群臣曰:「汝等速駕羽寶[*]之車,吾欲往見世尊!」

是時,群臣受王教敕,即駕羽寶[*]之車,前白王言:「嚴駕已[*]辦,王宜知時。」

時,王乘羽寶之車,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阿闍世王白世尊言:「唯願世尊受我請,在羅閱城九十日夏坐。」

爾時,世尊默然受王請。是時,王見世尊默然受請,即從座[*]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是時,阿闍世王隨時供養衣被、飲食、床臥具、病瘦醫藥。

爾時,毘舍離城鬼神興盛,人民死亡不可稱計。一日之中死者百數,鬼神羅剎充滿其中,面目黃色,或經三、四日而死者。是時,毘舍離人民恐懼,皆集一處,而共論議:「此大城中極為熾盛,土人豐熟,富樂無限,如彼天宮釋所住處。然今日為此鬼神所害,盡當死亡,丘荒猶如山野。誰能有此神德,卻此災患?」

是時,人民各各自相謂曰:「我等聞:『有沙門瞿曇,所至到處,眾邪惡鬼不得嬈近。』若當如來來至此者,此諸鬼神各自馳散。但今日世尊在此羅閱城中,為阿闍世所供養,將恐不來此間遊化。」

或復有作是說:「如來有大慈悲,愍念眾生,遍觀一切,未度者使令得度,不捨一切眾生,如母愛子。設當有人請者,如來便來,阿闍世王終不留住。誰能堪往至阿闍世王界,而白世尊云:『我等城中今遭此困厄,唯願世尊慈愍屈顧!』」

爾時,有大長者,名曰最大,集在彼眾。是時,諸人語長者曰:「我等聞:『沙門瞿曇所至到處,諸邪惡鬼無能害者。』若當如來至此間者,便能除此災患。汝可往世尊所,具白此意,使此城廓永得存在。」

是時,長者默然從眾人語,即從座[*]起,往至家中。到已,辦道路行具,將諸人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長者白世尊言:「毘舍離城中人民遇此災患,人民之類死亡者多,計彼城中一日之內,連車載尸,動有百數。唯願世尊垂愍接度,使餘人拔擇安處,令得無為。又聞:『世尊所至到處,天、龍、鬼神不敢嬈近。』願垂屈顧,至彼城中,度彼人民,安處無為。」

世尊告曰:「我今[*]已受羅閱城阿闍世王請。諸佛世尊言無有二,若當阿闍世王見聽者,如來當往。」

最大長者白佛言:「此事甚難,阿闍世王終不放如來使至彼國。所以然者,阿闍世王於我國土,無有毫釐之善,長夜求方便,欲害彼民。設當阿闍世王見我者,即取我殺,況復得陳此事!若當聞彼國人民為鬼神所害者,歡喜無量。」

世尊告曰:「勿懷恐懼,汝今往至王所,而白此事言:『如來記莂王身,終無虛妄,所言無二。父王無咎而取害之,當生阿鼻地獄中,經歷一劫。然今日以離此罪,改其過罪,於如來法中,信根成就,緣此德本,得滅此罪,永無有餘,於今身命終,當生毬地獄中;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上,於彼命終生豔天上;於豔天上命終生兜術天、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復還以次來至四天王中。大王當知,二十劫中不墮惡趣,恒在人中生。最後受身,以信堅固,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名曰除惡辟支佛。』彼王聞此語,便當歡喜踊躍,不能自勝,亦當告汝作是語:『隨汝所求要願,吾不違之。』」

是時,長者白世尊言:「我今當持世尊威神至彼王所。」即從座[*]起,頭面禮足,往彼王所。

爾時,阿闍世王與諸群臣在高殿上,有所講論。是時,大長者往至王前,王遙見來,語群臣曰:「若當此人今至此所,汝等欲取何為?」或有作是說:「我等當取五兀之。」

或言:「當梟其首。」

阿闍世王言:「汝等催取殺之,不須見吾。」

是時,長者聞此語已,極懷恐懼,尋時高聲而作是語:「我是佛之所使。」

王聞佛音已,即下坐,右膝著地,向如來所,問彼長者曰:「如來何所教敕?」

長者報曰:「世尊記莂[*]聖王而無虛妄,所吐言教,終無有二。如來言:『王取父王害之,緣此罪本當入阿鼻地獄中,經歷一劫;然復尋時改過於如來所,今當生拍[*]毬地獄中;於彼命終當生四天王中;展轉生他化自在天中;還復次來生四王天中,二十劫中不墮三惡趣,流轉天、人之中。最後受身,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名曰除惡辟支佛,出現於世。』」

王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告大長者曰:「汝今欲求何願,吾當與之。」

長者白王:「所求願者,王勿見違。」

阿闍世王告曰:「汝今但說欲求何願,吾不違之。」

長者白王:「毘舍離城人民遇災,為鬼神所害,不可稱計。如今羅剎鬼神極為暴虐。唯願大王聽放世尊至彼世界,令彼鬼神各各馳散!所以然者,我等曾聞:『若如來所至到處,天、龍、鬼神不得其便。』唯願大王聽許世尊至彼國界。」

王聞此語已,便長歎息,告長者曰:「此願極大,非常人之所及;汝若當隨吾求城廓、村落、國財、妻子,吾不吝之。我不慮汝,當屈願世尊;然我先[*]以許所求之願,今隨汝意。」

是時,長者極懷歡喜,即從座[*]起,辭退而去,往至世尊所言:「阿闍世王[*]以許放世尊詣彼國界。」

世尊告曰:「汝並在前,如來自當知時。」

是時,長者頭面禮足,繞佛三匝,便退而去。

是時,世尊清旦將諸比丘眾,前後圍繞出迦蘭陀竹園所,往詣毘舍離城。爾時,阿闍世王在高樓上,及將持蓋一人。爾時,王遙見世尊向彼國界,便自歎息告左右曰:「我等為此長者所欺,我今復用活為?乃使如來出此國界。」

是時,阿闍世王持五百蓋,往送世尊,恐有身。羅閱城中復有五百寶蓋從如來後。是時,釋提桓因知世尊心中所念,復以五百寶蓋在虛空中,恐有塵土坋如來身;及諸河神復持五百寶蓋在虛空中。是時,毘舍離城人民之類聞世尊今當入城,復持五百寶蓋,前迎世尊。爾時,有二千五百寶蓋懸在空中。

爾時,世尊見此蓋已,即時便笑。此是諸佛世尊常法,設如來笑時,口中便有五色光出,青、黃、白、黑、赤。

侍者阿難見此光明,作此思惟:「此是何緣?設世尊笑,必有因緣,事不爾。」是時,阿難長跪叉手,白世尊言:「如來終不妄笑,笑必當有緣。」

世尊告曰:「汝今見此二千五百寶蓋供養如來乎?」

阿難白佛:「唯然,見之。」

世尊告曰:「若如來不出家學道者,當二千五百世作轉輪聖王,治化人民;以如來出家學道,更不受此寶蓋。

「阿難當知,過去久遠,有王名善化治,在蜜絺羅國,以法治化,接納有方,統此閻浮里地,靡不從令者。爾時,彼王有八萬四千夫人婇女,皆是剎利種姓,第一夫人名曰日光,亦無兒息繼嗣者。

「是時,彼王便作是念:『我今統此閻浮里地,然今無有兒息。』便向諸山神、樹神、天地神明求有兒息。又未經數日之中,夫人懷妊。是時,日光夫人白王言:『大王當知,我今覺知有娠,宜自將護。』復經八、九月,生一男兒,顏貌端政,面如桃華色。夫人見已,極懷歡喜,往視[天>大]王,王見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及八萬四千夫人,見生太子,亦各歡喜。

「是時,國王召諸群臣國師、道士,使瞻相之,又與立字使世稱傳。爾時,相師前白王言:『今生太子極為端[*]政,與世有異,其有見者,莫不愛念,今當立名愛念。』自[*]已立字竟,各還所在。是時,國王愛念太子,未曾離目,即與太子起三時講堂;復以婇女充滿其中,與王太子共相娛樂。

「爾時,太子便作是念:『此中婇女,頗有常存不離世間,亦不變易。然觀彼眾中,盡皆無常,無有常存於世者,悉是幻偽,無有真實,使人民之類染著愛樂,皆不知遠離之。我今復用此為?可捨而學道。』是時,愛念太子即以其日,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尋即其夜,斷諸結縛,思惟有[*]習之法,皆是磨滅,成辟支佛。成佛已,便說此偈:

「『欲者無常法,  變易無實定,
  知此為大患,  獨遊不與俱。』

「是時,辟支佛說此偈已,即飛在虛空,遶彼蜜絺羅城三匝。

「是時,國王在高殿上,及諸宮人共相娛樂,見辟支佛遶城三匝,極懷歡喜,不能自勝:『我今太子,騰在虛空,如彼飛鳥。』又不知成辟支佛,而告之曰:『兒!今來下至此殿上,與吾共相娛樂。』是時,阿難!彼辟支佛尋下殿上,欲度父母故。時王語曰:『太子!今日何為著此綵衣,又剃鬚髮,與人有異?』辟支佛報曰:『子今所著甚為奇雅,非常人所習。』時王報曰:『何緣更不至宮中?』辟支佛言:『自今已後,不復習欲,亦不樂此五欲之中。』時王語言:『設不樂此五欲中者,在吾後園中住。』

「爾時,國王即自至園中,造立屋舍。是時,辟支佛欲度父母故,便住彼園館中受王供養,經歷數時,便於無餘涅槃界而般涅槃。王取舍利而耶維之,於彼處立大神祠。是王復以餘日往至園中觀看,見彼神寺,彫落壞敗。見已便作是念:『此是我兒神寺,今[*]以彫壞。』是時,國王即以己蓋,覆彼神寺上,皆由愛心未盡。

是故,阿難!莫作[是>異]觀,爾時善化王者,即我身是。時,以兒故,以一蓋覆寺上,緣此德本,流轉天、人之間,數百千變為轉輪聖王,或為帝釋、梵天。我爾時不知是辟支佛,設我知是辟支佛者,其德不可稱量。若如來不成無上正真道者,更二千五百變作轉輪聖王,治化天下;以成道故,今有此二千五百蓋,自然應現。是謂,阿難!緣此因緣,如來笑耳。承事諸佛,功德乃爾不可稱計。是故,阿難!當求方便,供養諸佛世尊!如是。阿難!當作是學。」

是時,世尊將諸比丘眾,往詣毘舍離城,住城門中,便說此偈:

「今以成如來,  世間最第一,
 持此至誠語,  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法,  得至涅槃界,
 持此至誠語,  毘舍離無他。
 復以至誠僧,  賢聖眾第一,
 持此至誠語,  毘舍離無他。
 二足獲安隱,  四足亦復然,
 行道亦吉祥,  來者亦復然。
 晝夜獲安隱,  無有觸嬈者,
 持此至誠語,  使毘舍無他。」

如來說此語已,是時羅剎、鬼神各自馳走,不安其所,更不復入毘舍離城;諸有疾病之人各得除愈。

爾時,世尊遊在獼猴池側,國土人民承事供養衣被、飯食、床臥具、病瘦醫藥,隨其貴賤,各來飯佛及比丘僧,亦受八關齋,不失時節。

是時,毘舍離城內,有六師在彼遊化。所謂六師者:不蘭迦葉、阿夷耑、瞿耶樓、波休迦[*]栴、先比盧持、尼揵子等。是時,六師集在一處,而作是說:「此沙門瞿曇住此毘舍離城,為人民所供養,然我等不為人民所供養。我等可往與彼論議[*],何者得勝?何者不如?」

不蘭迦葉曰:「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方便致詰,此非沙門、婆羅門之法;然此瞿曇沙門不受他語,方[*]便致難,我等那得與彼論議[*]?」

阿夷[*]耑言:「無施、無受,亦無與者,亦無今世、後世眾生之類,亦無善惡之報。」

瞿耶樓說曰:「在恒水側殺害人民不可稱計,積肉成山;在恒水左,作諸功德,緣此都無善惡之報。」

休迦栴言:「正使在恒水左,布施、持戒,隨時供給不令有乏,亦復無此福報。」

先比盧持言:「無有言語,亦無言語之報,唯默然快樂。」

尼揵子曰:「有言語,亦有言語之報。沙門瞿曇亦是人,我亦是人;瞿曇有所知,我等亦有所知;沙門瞿曇有神足,我亦有神足。若彼沙門現一神足,等當現二神足;彼現二神足,我現四神足;彼現四,我現八;彼現八,我現十六;彼現十六,我現三十二,恒使增多,終不為彼屈,足得與角力。設彼不受我等論者,即是彼之咎,人民聞已,不復供養,我等便得供養。」

[如>]是時,有比丘尼聞此語云:「六師集在一處,生此論本:『沙門瞿曇不受人論,我等足得勝。』」是時,輸盧尼比丘尼飛在虛空,向彼六師,而說此偈:

「我師無等倫,  最尊無過者,
 是彼尊弟子,  名曰輸盧尼。
 汝設有境界,  便與我論議[*],
 我當事事報,  如師子鹿。
 且捨我尊師,  本無如來者,
 我今比丘尼,  足能降外道。」

是比丘尼說此語已,六師尚不能仰視顏色,況與論議。

是時,毘舍離城人民之類,遙見比丘尼在虛空中,共六師而論議[*],然六師不能報之;各各稱慶,歡喜無量:「六師今日屈折於彼。」

是時,六師極懷愁憂,出毘舍離城而去,更不入城。

是時,眾多比丘聞輸盧比丘尼與六師共論而得勝,聞已,至世尊所,頭面禮足,以此因緣,具白世尊。世尊告諸比丘:「輸盧比丘尼有大神足,有大威神,智慧多聞。我長夜恒生此念:『更無有能與六師共論,唯有如來及此比丘尼。』」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汝等頗見餘比丘尼能降伏外道如此比丘尼乎?」

諸比丘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比丘尼能降伏外道,所謂輸盧比丘尼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迦」,大正藏原為「加」,今依據明本改作「迦」。

「羽寶」,大正藏原為「寶羽」,今依據宋本改作「羽寶」,元、明二本作「羽葆」。

「坐」,宋、元、明三本作「住」。

「論議」,明本作「議論」,聖本作「論義」。*

「土」,明本作「士」。

「丘」,聖本作「坵」。

大正藏無「各」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中」,大正藏原為「住」,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中」。

往=任【宋】【元】【明】

  「往」,宋、元、明三本作「任」。
  「任」,大正藏原為「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任」。

〔困〕-【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能害者=有能害【宋】【元】【明】

  「能害者」,宋、元、明三本作「有能害」。
  「有能害」,大正藏原為「能害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有能害」。

人使=使人【宋】【元】【明】

  「人使」,宋、元、明三本作「使人」。
  「使人」,大正藏原為「人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使人」。

災患=鬼災【宋】【元】【明】

  「災患」,宋、元、明三本作「鬼災」。
  「鬼災」,大正藏原為「災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鬼災」。

多=眾【宋】【元】【明】

  「多」,宋、元、明三本作「眾」。
  「眾」,大正藏原為「多」,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眾」。

尸=屍【宋】【元】【明】

  「尸」,宋、元、明三本作「屍」。
  「屍」,大正藏原為「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屍」。

餘人=彼遺餘【宋】【元】【明】

  「餘人」,宋、元、明三本作「彼遺餘」。
  「彼遺餘」,大正藏原為「餘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彼遺餘」。

嬈=繞【聖】

  「嬈」,聖本作「繞」。
  「繞」,大正藏原為「嬈」,今依據聖本改作「繞」。

土=王【宋】【元】【明】

  「土」,宋、元、明三本作「王」。
  「王」,大正藏原為「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王」。

毫=豪【聖】

  「毫」,聖本作「豪」。
  「豪」,大正藏原為「毫」,今依據聖本改作「豪」。

往=徑【宋】【元】【明】【聖】

  「往」,宋、元、明、聖四本作「徑」。
  「徑」,大正藏原為「往」,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徑」。

「莂」,大正藏原為「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莂」。*

毬=鞠【宋】【元】【明】【聖】*

  「毬」,宋、元、明、聖四本作「鞠」。
  「鞠」,大正藏原為「毬」,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鞠」。

(天)+人【宋】【元】【明】

  「人」,宋、元、明三本作「天人」。
  大正藏無「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兀」,元、明二本作「杌」。

坐=座【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座」。

復=後【聖】

  「復」,聖本作「後」。
  「後」,大正藏原為「復」,今依據聖本改作「後」。

〔生〕-【聖】

  聖本無「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生」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王天=天王【宋】【元】【明】,〔王〕-【聖】

  ????

白=曰【元】

  「白」,元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為「白」,今依據元本改作「曰」。

世=國【宋】【元】【明】

  「世」,宋、元、明三本作「國」。
  「國」,大正藏原為「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國」。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廓=墎【聖】

  「廓」,聖本作「墎」。
  「墎」,大正藏原為「廓」,今依據聖本改作「墎」。

願=顧【宋】【元】【明】【聖】

  「願」,宋、元、明、聖四本作「顧」。
  「顧」,大正藏原為「願」,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顧」。

退而=王退【宋】【元】【明】

  「退而」,宋、元、明三本作「王退」。
  「王退」,大正藏原為「退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王退」。

(白世尊)+言【宋】【元】【明】

  「言」,宋、元、明三本作「白世尊言」。
  大正藏無「白世尊」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蘭=羅【聖】

  「蘭」,聖本作「羅」。
  「羅」,大正藏原為「蘭」,今依據聖本改作「羅」。

阿闍世王=王阿闍世【宋】【元】【明】

  「阿闍世王」,宋、元、明三本作「王阿闍世」。
  「王阿闍世」,大正藏原為「阿闍世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王阿闍世」。

塵+(土)【宋】【元】【明】

  「塵」,宋、元、明三本作「塵土」。
  大正藏無「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桓=洹【聖】

  「桓」,聖本作「洹」。
  「洹」,大正藏原為「桓」,今依據聖本改作「洹」。

唐=虛【宋】【元】【明】

  「唐」,宋、元、明三本作「虛」。
  「虛」,大正藏原為「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虛」。

爾=捐【聖】

  「爾」,聖本作「捐」。
  「捐」,大正藏原為「爾」,今依據聖本改作「捐」。

接=綏【元】【明】【聖】

  「接」,元、明、聖三本作「綏」。
  「綏」,大正藏原為「接」,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綏」。

浮+(提)【宋】【元】【明】

  「浮」,宋、元、明三本作「浮提」。
  大正藏無「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夫=宮【宋】【元】【明】,〔夫〕-【聖】

  ????

(用)+繼【宋】【元】【明】,繼=係【聖】

  ????

妊=任【聖】

  「妊」,聖本作「任」。
  「任」,大正藏原為「妊」,今依據聖本改作「任」。

娠=身【宋】【元】【明】【聖】

  「娠」,宋、元、明、聖四本作「身」。
  「身」,大正藏原為「娠」,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身」。

政=正【宋】*【元】*【明】*

  「政」,宋、元、明三本作「正」。
  「正」,大正藏原為「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正」。

視=示【宋】【元】【明】【聖】

  「視」,宋、元、明、聖四本作「示」。
  「示」,大正藏原為「視」,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示」。

名愛念自=字名曰愛念【宋】【元】【明】,=字名愛目【聖】

  ????

念=目【聖】

  「念」,聖本作「目」。
  「目」,大正藏原為「念」,今依據聖本改作「目」。

〔成佛〕-【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成佛」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成佛」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綵」,大正藏原為「婇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綵」,聖本作「婇」。

大正藏在「人」字之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耶維=維耶【宋】

  「耶維」,宋本作「維耶」。
  「維耶」,大正藏原為「耶維」,今依據宋本改作「維耶」。

(即)+於【宋】【元】【明】

  「於」,宋、元、明三本作「即於」。
  大正藏無「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處〕-【聖】

  聖本無「處」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處」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祠=寺【宋】【元】【明】【聖】

  「祠」,宋、元、明、聖四本作「寺」。
  「寺」,大正藏原為「祠」,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寺」。

是+(時)【宋】【元】【明】【聖】

  「是」,宋、元、明、聖四本作「是時」。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變=反【宋】【元】【明】

  「變」,宋、元、明三本作「反」。
  「反」,大正藏原為「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反」。

獼猴=彌獲【聖】

  「獼猴」,聖本作「彌獲」。
  「彌獲」,大正藏原為「獼猴」,今依據聖本改作「彌獲」。

飯=飲【宋】【元】【明】【聖】*

  「飯」,宋、元、明、聖四本作「飲」。
  「飲」,大正藏原為「飯」,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飲」。

耑=湍【宋】【元】【明】【聖】*

  「耑」,宋、元、明、聖四本作「湍」。
  「湍」,大正藏原為「耑」,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湍」。

便=更【宋】*【元】*【明】*

  「便」,宋、元、明三本作「更」。
  「更」,大正藏原為「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更」。

「波」,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波」。

栴=旃【宋】【元】【明】【聖】

  「栴」,宋、元、明、聖四本作「旃」。
  「旃」,大正藏原為「栴」,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旃」。

我+(等)【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我等」。
  大正藏無「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我+(等)【宋】【元】【明】【聖】

  「我」,宋、元、明、聖四本作「我等」。
  大正藏無「等」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角=捔【宋】【元】【明】

  「角」,宋、元、明三本作「捔」。
  「捔」,大正藏原為「角」,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捔」。

云+(何)【聖】

  「云」,聖本作「云何」。
  大正藏無「何」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如=汝【明】

  「如」,明本作「汝」。
  「汝」,大正藏原為「如」,今依據明本改作「汝」。

(比)+乎【宋】【元】【明】

  「乎」,宋、元、明三本作「比乎」。
  大正藏無「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曰〕-【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曰」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記莂:即「授記」,佛陀確知地預言弟子將證得的果位或往生去處。又譯為「記別」。

拍毬地獄:受苦短暫很快就能脫離的地獄,如同拍球落地立刻就彈起來。

五兀:削去五官的刑罰,又作「五刓」。「兀」形容光禿。

子今所著甚為奇雅,非常人所習:兒子我今天穿的(辟支佛自然衣)相當奇特不俗,不是一般人所熟悉的。

無他:無恙。這裡的「他」本作「它」,也作「虵」,是「蛇」的古字,上古時期人類居住於林野中,多有蛇患,因此以「無它」為問候語。

[] 諸有沙門、婆羅門不受他語,方更致詰,此非沙門、婆羅門之法;然此瞿曇沙門不受他語,方更致難,我等那得與彼論議:許多修行人不接受他人的話,更進而質問,這不是修行人該有的行為;而這位叫喬達摩的出家修行人不接受他人的話,更進而質疑,我們又怎麼能和他議論?(這外道是自己片面推脫說釋迦牟尼佛不願意談,不是我不願意談。)

[] 輸盧:比丘尼名,佛陀稱讚他是比丘尼中「降伏外道,立以正教」第一。又譯為「輸那」、「栴檀輸那」。

[] 事事報:一件一件答覆。

[] 掩:襲擊。

[對應經典]

  • Dhammapāda Aṭṭhakathā III. p.436。

[讀經拾得]

佛陀曾提過疾病有許多原因造成,例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五第977經就提過諸如身體四大不調、苦行自虐、他人加害、氣候變化等生理因素,然而也有疾疫是由惡鬼神所造成,如本經所載。

南傳另有《寶經》記載有一年毘舍離城發生了饑荒、非人和疾疫三種災禍,當地居民邀請佛陀前往,佛陀教導阿難尊者通過唸誦此經平息了災禍,該經中也提到以聖者的真實語祝願疾疫消除。

[進階辨正]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