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阿難、多耆奢時到,著衣持鉢,入城乞食。是時,多耆奢在一巷中見一女人,極為端正,與世奇特;見已,心意錯亂,不與常同。

是時,多耆奢即以偈向阿難說:

「欲火之所燒,  心意極熾然,
 願說滅此義,  多有所饒益。」

是時,阿難復以此偈報曰:

「知欲顛倒法,  心意極熾然,
 當除想像念,  欲意便自休。」

是時,多耆奢復以偈報曰:

心為形之本,  眼為候之原,
 睡臥見扶接,  形如亂草萎
。」

是時,尊者阿難即前進,以右手摩多耆奢頭。爾時,即說此偈:

「念佛無貪欲,  度彼欲難陀,
 睹天現地獄,  制意離五趣。」

是時,多耆奢聞尊者阿難語已,便作是說:「止!止!阿難!」俱乞食訖,還至世尊所。

是時,彼女人遙見多耆奢便笑。時,多耆奢遙見女人笑,便生此想念:「汝今形體骨立皮纏,亦如畫瓶,內盛不淨,誑惑世人,令發亂想。」爾時,尊者多耆奢觀彼女人,從頭至足,此形體中有何可貪?三十六物皆悉不淨。今此諸物為從何生?是時,尊者多耆奢復作是念:「我今觀他形,為不如自觀身中,此欲為從何生?為從地種生耶?水、火、風種生耶?設從地種生,地種堅強不可沮壞;設從水種生,水種極濡不可獲持;設從火種生,火種不可[*]獲持;設從風種生,風種無形而不可[*]獲持。」是時,尊者便作是念:「此欲者,但從思想生。」

爾時,便說此偈(上文火種,類餘應少二字,本同未詳):

欲我知汝本,  意從思想生,
 非我思想汝,  則汝而不有。

爾時,尊者多耆奢又說此偈,如思惟不淨之想,即於彼處有漏心得解脫。

時,阿難及多耆奢出[*]羅閱城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是時,多耆奢白世尊言:「我今快得善利,以有所覺。」

世尊告曰:「汝今云何自覺?」

多耆奢白佛言:「色者無牢,亦不堅固,不可睹見,幻偽不真;痛者無牢,亦不堅固,亦如水上泡,幻偽不真;想者無牢,亦不堅固,幻偽不真,亦如野馬;行亦無牢,亦不堅固,亦如芭蕉之樹,而無有實;識者無牢,亦不堅固,幻偽不真。」重白佛言:「此五盛陰無牢,亦不堅固,幻偽不真。」

是時,尊者多耆奢便說此偈:

「色如聚沫,  痛如浮泡,  想如野馬
 行如芭蕉,  識為幻法,  最勝所說。
 思惟此已,  盡觀諸行,  皆悉空寂,
 無有真正,  皆由此身,  善逝所說。
 當滅三法,  見色不淨,  此身如是,
 幻偽不真,  此名害法,  五陰不牢,
 已解不真,  今還上跡。

「如是。世尊!我今所覺正謂此耳。」

世尊告曰:「善哉!多耆奢!善能觀察此五盛陰本。汝今當知,夫為行人當觀察此五陰之本,皆不牢固。所以然者,當觀此五盛陰時,在道樹成無上等正覺,亦如卿今日所觀。」爾時,說此法時,[*]坐上六十比丘漏盡意解

爾時,尊者多耆奢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時到=到時【宋】【元】【明】

  「時到」,宋、元、明三本作「到時」。
  「到時」,大正藏原為「時到」,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到時」。

奢+(貪)【宋】【元】【明】

  「奢」,宋、元、明三本作「奢貪」。
  大正藏無「貪」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意=念【宋】【元】【明】

  「意」,宋、元、明三本作「念」。
  「念」,大正藏原為「意」,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念」。

即+(時)【宋】【元】【明】

  「即」,宋、元、明三本作「即時」。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今=念【元】

  「今」,元本作「念」。
  「念」,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元本改作「念」。

濡=軟【宋】【元】【明】

  「濡」,宋、元、明三本作「軟」。
  「軟」,大正藏原為「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軟」。

獲=護【宋】*【元】*【明】*

  「獲」,宋、元、明三本作「護」。
  「護」,大正藏原為「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護」。

夾註〔上文…詳〕十四字-【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上文…詳」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上文…詳」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意從」,大正藏原為「但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意從」。

如=加【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加」。
  「加」,大正藏原為「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加」。

為=偽【宋】【元】【明】

  「為」,宋、元、明三本作「偽」。
  「偽」,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偽」。

已=以【宋】【元】【明】

  「已」,宋、元、明三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以」。

還=逮【宋】【元】【明】

  「還」,宋、元、明三本作「逮」。
  「逮」,大正藏原為「還」,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逮」。

當觀=我當觀察【宋】【元】【明】

  「當觀」,宋、元、明三本作「我當觀察」。
  「我當觀察」,大正藏原為「當觀」,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我當觀察」。

〔成〕-【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成」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成」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多耆奢:比丘名,佛弟子中最著名的詩人,常以即興的詩偈讚嘆三寶,佛陀稱讚他「能造偈頌嘆如來德」、「言論辯了而無疑滯」第一。又譯為「鵬耆舍」、「婆耆舍」。

心為形之本,眼為候之原,睡臥見扶接,形如亂草萎:起心動念是辨識形色的根本,眼睛外看為觀察色境的原因,(不管在外多麼美麗,)睡覺時四肢靠在床上,看起來就如亂草般衰頹。

野馬:太陽照射地面,空氣受熱而產生對流,或是火焰周圍空氣受熱而擾動的現象,遠看像奔騰不停的野馬或波動的水面(海市蜃樓之類),走近時即不見了。又譯為「陽焰」。

道樹:即菩提樹,桑科榕屬的大喬木,株高二十公尺以上,因為釋迦牟尼佛在此樹下打坐時悟道,而稱為菩提樹、道樹、覺樹、道場樹,原名鉢多樹、義譯吉祥樹。

漏盡意解:斷盡煩惱而心得解脫。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本經中阿難尊者對多耆奢尊者所說的偈:「念佛無貪欲,度彼欲難陀,睹天現地獄,制意離五趣。」典故出自《增一阿含經》卷九〈慚愧品 18〉第7經,記載了難陀尊者被慾念所苦而想還俗,世尊為尊者開解示現的經過。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35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