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善聚品第三十二第7經

聞如是:

一時,尊者那羅陀在波羅梨國長者竹林中。

爾時,文茶王第一夫人而取命終,王甚愛敬,念未曾去懷。是時,有一人至王所,而白王言:「大王當知,第一夫人今已命終。」

是時,王聞夫人無常,即懷愁憂,告來人曰:「汝速輿夫人死屍,著麻油中,使我見之。」

是時,彼人受王教命,即往持夫人身,著麻油中。

爾時,王聞夫人逝喪,極懷愁惱,不食不飲,持法,不理王事

是時,左右有一人名曰善念,恒與大王執劍,白大王曰:「大王當知,此國界中有沙門,名那羅陀,得阿羅漢,有大神足,博識多知,無事不辯才勇慧,語常含笑。願王當往至彼,聽其說法。若王聞法,無復愁憂苦惱。」

王報之曰:「善哉!善哉!善說此語。汝今,善念!先往語彼沙門。所以然者,夫轉輪聖王欲有所至,先當遣人,不先遣信而至者,此事不然。」

時,善念報曰:「如大王教。」即受王教,往至長者竹園中,至那羅陀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

爾時,善念白尊者那羅陀言:「尊當知之,大王夫人今已命終,緣此苦惱,不食不飲,亦復不治王法、國事,今欲來覲省尊顏,唯願善與說法,使王無復愁苦。」

那羅陀報言:「欲來者,今正是時。」

是時,善念已聞教令,即頭面禮足,便退而去。往至王所,而白王言:「已語沙門!王宜知之。」

是時,即敕善念:「汝速嚴駕寶羽之車,吾今欲往與沙門相見。」

是時,善念即嚴駕[*]寶羽之車,前白王言:「嚴駕[*]已辦,王知是時。」

是時,王乘[*]寶羽之車,出城詣那羅陀所,步入長者竹園中。夫人王法,除五威容,捨著一面,至那羅陀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是時,那羅陀告王曰:「大王當知,夢幻之法起於愁憂,泡沫之法及以雪揣而起愁憂,亦復不可以華法之想起於愁憂。所以然者,今有五事最不可得,是如來之所說也。云何為五?夫物應盡,欲使不盡者,此不可得;夫物應滅,欲使不滅者,此不可得;夫老之法,欲使不老者,此不可得;復次,病法,欲使不病者,此不可得;復次,死法,欲使不死者,此不可得。是謂,大王!此有五事最不可得,是如來之所說。」

爾時,那羅陀便說此偈:

「不以愁憂惱,  而獲其福祐,  設有懷愁憂,  外境得其便
 若使有智者,  終不思惟是,
 外敵便有愁,  而不得其便。
 威儀禮節具,  好施無吝心,
 當求此方便,  使獲其大利。
 設使不可得,  我及彼眾人,
 無愁便無患,  行報知如何

「又大王當知,應失之物便失之,已失便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我所愛者今日已失,是謂失物便失之,於中起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是謂,大王!第一愁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又復聞賢聖弟子所應失物便失之,是時彼人不起愁、憂、苦、惱,當作是學:我今所失非獨一已,餘人亦有此法;設我於中起愁憂者,此非其宜,或能使親族起愁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去憂畏之刺,便脫生、老、病、死,無復災患苦惱之法。

復次,大王!應滅之物便滅之,已滅便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我所愛者今日已滅,是謂滅物便滅之,於中起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是謂,大王!第二愁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又復聞賢聖弟子所應滅物便滅之,是時彼人不起愁、憂、苦、惱,[*]當作是學:我今所滅非獨一已,餘人亦有此法,設我於中起愁憂者,此非其宜。或能使親族起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去憂畏之刺,便脫生、老、病、死,無復災患苦惱之法。

「復次,大王!應老之物便老,已老便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我所愛者今日已老,是謂老物便老,於中起憂、愁、苦、惱,痛不可言。是謂,大王!第三愁憂之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又復聞賢聖弟子所應老物便老,是時彼人不起愁、憂、苦、惱,[*]當作是學:我今所老非獨一已,餘人亦有此法,設我於中起愁者,此非其宜。或能親族起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去憂畏之刺,脫生、老、病、死,無復災患苦惱之法。

「次復,大王!應病之物便病,已病便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我所愛者今日[*]以病,是謂病物便病,於中起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是謂,大王!第四愁憂之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又復聞賢聖弟子所應病物便病,是謂彼人不起愁、憂、苦、惱,[*]當作是學:我今所病非獨一已,餘人亦有此法,設我於中起愁憂者,此非其宜。或能使親族起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脫生、老、病、死,無復災患苦惱之法。

「復次,大王!應死之物便死,已死是謂死物,於中起愁、憂、苦、惱,痛不可言。是謂,大王!第五愁憂之刺,染著心意。凡夫之人有此法,不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又復聞賢聖弟子所應死者便死,是時彼人不起憂愁苦惱,[*]當作是學:我今死者非獨一已,餘人亦有此法,我設於中起愁憂者,此非其宜。或能使親族起憂,怨家歡喜,食不消化,即當成病,身體煩熱,由此緣本,便致命終。爾時,便能除去愁畏之刺,脫生、老、病、死,無復災患苦惱之法。」

是時,大王白尊者那羅陀曰:「此名何法?當云何奉行?」

那羅陀言:「此經名曰除憂之患,當念奉行。」

時王報言:「實如所說,除去愁憂。所以然者,我聞此法已,所有愁苦今日永除。若尊者有所教敕者,數至宮中,當相供給,使國土人民長受福無窮。唯願尊者廣演此法,永存於世,使四部之眾長夜安隱,我今自歸尊者那羅陀。」

那羅陀曰:「大王!莫自歸我,當自歸於佛。」

時王問曰:「今佛在何處?」

那羅陀曰:「大王當知,迦毘羅衛大國,轉輪聖王種出於釋姓,彼王有子,名曰悉達,出家學道,今自致成佛,號釋迦文,當自歸彼。」

大王復問:「今在何方?去此幾所?」

那羅陀曰:「如來已取涅槃。」

大王曰:「如來取滅度何其速疾?若當在世者,經數千萬由旬,當往覲省。」

是時,即從[*]坐起,長跪叉手,而作是說:「我自歸如來、法及比丘僧,盡形壽聽為優婆塞,不復殺生。國事猥多,今欲還宮。」

那羅陀曰:「今正是時。」是時,王從[*]坐起,禮足遶三而去。

爾時,文[*]茶王聞那羅陀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A. V. 50. Nārada.(那羅陀)

  ???

波羅梨~Pāṭaliputta.,波=彼【聖】

  ????

林=村【聖】

  「林」,聖本作「村」。
  「村」,大正藏原為「林」,今依據聖本改作「村」。

文茶~Muṇḍa.,茶=荼【宋】【元】【明】【聖】*

  ????

〔王〕-【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王」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王言=言王【元】

  「王言」,元本作「言王」。
  「言王」,大正藏原為「王言」,今依據元本改作「言王」。

屍=尸【聖】

  「屍」,聖本作「尸」。
  「尸」,大正藏原為「屍」,今依據聖本改作「尸」。

復=不【宋】【元】【明】

  「復」,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為「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不持法=治王法【宋】【元】【明】~Na kammantam payojeti.,=非法治【聖】

  ????

(是)+得【聖】

  「得」,聖本作「是得」。
  大正藏無「是」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辯=辨【聖】*

  「辯」,聖本作「辨」。
  「辨」,大正藏原為「辯」,今依據聖本改作「辨」。

〔先遣〕-【宋】,〔遣〕-【聖】

  ????

而=面【元】

  「而」,元本作「面」。
  「面」,大正藏原為「而」,今依據元本改作「面」。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寶羽=羽葆【元】【明】*

  「寶羽」,元、明二本作「羽葆」。
  「羽葆」,大正藏原為「寶羽」,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羽葆」。

以=可【明】

  「以」,明本作「可」。
  「可」,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明本改作「可」。

設=說【元】

  「設」,元本作「說」。
  「說」,大正藏原為「設」,今依據元本改作「說」。

〔失〕-【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失」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失」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當=常【宋】【元】【明】【聖】*

  「當」,宋、元、明、聖四本作「常」。
  「常」,大正藏原為「當」,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常」。

〔除〕-【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除」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復次=次復【聖】

  「復次」,聖本作「次復」。
  「次復」,大正藏原為「復次」,今依據聖本改作「次復」。

愁+(憂)【元】【明】

  「愁」,元、明二本作「愁憂」。
  大正藏無「憂」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能+(使)【明】

  「能」,明本作「能使」。
  大正藏無「使」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惱+(病)【宋】【元】【明】

  「惱」,宋、元、明三本作「惱病」。
  大正藏無「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我今=今我【宋】【元】【明】

  「我今」,宋、元、明三本作「今我」。
  「今我」,大正藏原為「我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今我」。

苦惱=惱苦【聖】

  「苦惱」,聖本作「惱苦」。
  「惱苦」,大正藏原為「苦惱」,今依據聖本改作「惱苦」。

〔能〕-【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能」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能」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曰〕-【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曰」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曰」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姓=性【聖】

  「姓」,聖本作「性」。
  「性」,大正藏原為「姓」,今依據聖本改作「性」。

已=以【宋】【聖】

  「已」,宋、聖二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以」。

[註解]

輿:扛抬。讀音同「餘」。

持法:執行法律。

王事:政事。

神足:能依意念飛行、前往不論遠近的地方、或轉變物質的神通。又譯為「神足通」、「如意足」。

練:練達,即通達的意思。

嚴駕:整備車馬。

夢幻之法:夢,為睡眠中之妄想;幻,為幻術師之化作。二者皆為虛假不實之事。

泡沫之法及以雪揣:雪揣為雪球。泡沫和雪球都是轉眼便會消失之物。表示只存在很短暫的時間,無法恆久。

華法之想:

福祐:保祐。

外境得其便:內心沾染外境而起煩惱;心隨境轉。

行報知如何:業報已發生了又能怎麼辦呢?指已發生的事無法更改,憂愁也沒有用。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業是堅固的,如今我又能做什麼呢?」

染著心意:

凡夫:指凡庸之人。就修行而言,指未見四聖諦的道理,見識淺薄者,均稱凡夫。

有此法:會這麼想。

所來處:是如何而來;如何而發生的。

餘人:其他人。

此非其宜:這樣並不是很適宜。

煩熱:煩悶躁熱。相對於「清涼」而言。清涼為無惱熱,涅槃之意。

教敕:教導及告誡。

四部之眾:指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

盡形壽:終身;一輩子。

匝:環繞一圈稱為一匝。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因為凡夫的心意染著於自己所愛之人事物的失、滅、老、病,所以不能如實知生、老、病、死之所來處。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