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東苑鹿母園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是時,世尊七月十五日於露野地敷座,比丘僧前後圍遶,佛告阿難曰:「汝今於露地速擊揵椎。所以然者,今七月十五日是受歲之日。」

是時,尊者阿難右膝著地,長跪叉手,便說此偈:

「淨眼無與等,  無事而不練,
 智慧無染著,  何等名受歲?」

爾時,世尊復以偈報阿難曰:

「受歲三業淨,  身口意所作,
 兩兩比丘對,  自陳所作短。
 還自稱名字,  今日眾受歲,
 我亦淨意受,  唯願原其過。」

爾時,阿難復以偈問其義曰:

「過去恒沙佛,  辟支及聲聞,
 盡是諸佛法?  獨是釋迦文?」

爾時,佛復以偈報阿難曰:

「恒沙過去佛,  弟子清淨心,
 皆是諸佛法,  非今釋迦文。
 辟支無此法,  無歲無弟子,
 獨逝無伴侶,  不與他說法。
 當來佛世尊,  恒沙不可計,
 彼亦受此歲,  如今瞿曇法。」

是時,尊者阿難聞此語已,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昇講堂,手執揵椎,並作是說:「我今擊此如來信鼓,諸有如來弟子眾者,盡當普集。」

爾時,復說此偈:

「降伏魔力怨,  除結無有餘,
 露地擊揵椎,  比丘聞當集。
 諸欲聞法人,  度流生死海,
 聞此妙響音,  盡當運集此。」

爾時,尊者阿難[*]已擊揵椎,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言:「今正是時,唯願世尊何所敕使。」

是時,世尊告阿難曰:「汝隨次坐,如來自當知時。」是時,世尊坐于草座告諸比丘:「汝等盡當坐于草座。」

諸比丘對曰:「如是。世尊!」時,諸比丘各坐草座。

是時,世尊默然觀諸比丘已,便敕諸比丘:「我今欲受歲。我無過咎於眾人[*]乎?又不犯身、口、意?」如來說此語已,諸比丘默然不對。是時,復再三告諸比丘:「我今欲受歲。然我無過於眾人乎?」

是時,尊者舍利弗即從坐起,長跪叉手,白世尊言:「諸比丘眾觀察如來,無身、口、意過。所以然者,世尊今日不度者度,不脫者脫,不般涅槃者令般涅槃,無救者為作救護,盲者作眼目,為病者作大醫王,三界獨尊無能及者,最尊、最上,未起道意者使發道意,眾人未寤尊令寤之,未聞法者使令聞之,為迷者作徑路,恒以正法;以此事緣,如來無咎於眾人,亦無身、口、意過。」

是時,舍利弗白世尊言:「我今向如來自陳,然無咎於如來及比丘僧乎?」

世尊告曰:「汝今,舍利弗!都無身、口、意所作非行。所以然者,汝今智慧無能及者,種種智慧、無量智慧、無邊之智、無與等智、疾智、捷智、甚深之智、平等之智,少欲知足,樂靜之處,多諸方便,念不錯亂,總持三昧,根原具足: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勇悍能忍,所說無惡,不為非法,心性庠序,不行卒暴。猶如轉輪聖王最大太子,當紹王位,轉於法輪。舍利弗亦如是,轉於無上法輪,諸天、世人及龍、鬼、魔、若魔天,本所不轉,汝今所說,常如法義,未曾違理。」

是時,舍利弗白佛言:「此五百比丘盡當受歲。此五百人盡無咎於如來乎?」

世尊告曰:「亦不責此五百比丘身、口、意行。所以然者,此舍利弗大眾之中極為清淨,無瑕穢,今此眾中最小下坐,得須陀洹道,必當上及不退轉法;以是之故,我不怨責此眾。」

爾時,多耆奢在此眾中即從[*]坐起,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白世尊言:「我今堪任欲有所論。」

世尊告曰:「欲有所說,今正是時。」

多耆奢即於佛前歎佛及比丘僧,而說此偈:

「十五清淨日,  五百比丘集,
 諸結縛悉解,  無愛更不生。
 轉輪大聖王,  群臣所圍遶,
 普遍諸世界,  天上及世間。
 大將人中尊,  為人作導師,
 弟子樂徒從,  三達六通徹。
 皆是真佛子,  無有塵垢者,
 能斷欲愛刺,  今日自歸命。」

爾時,世尊可多耆奢所說。是時,多耆奢作是念:「如來今日可我所說。」歡喜踊躍,不能自勝,即從坐起,禮佛卻退,還就本位。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造偈弟子,所謂多耆奢比丘是。所說無疑難,亦是多耆奢比丘是也。」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Pravāraṇa. (Fragment, Hoernle, p. 36)~S. 8. 7. Pavāraṇā.,[Nos. 26(121), 61, 63, 99(1212), 100(228)]

  ????

座=坐【宋】【元】【明】

  「座」,宋、元、明三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座」,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坐」。

(諸)+比【元】【明】

  「比」,元、明二本作「諸比」。
  大正藏無「諸」字,今依據元、明二本補上。

響=嚮【聖】*

  「響」,聖本作「嚮」。
  「嚮」,大正藏原為「響」,今依據聖本改作「嚮」。

運=雲【宋】【元】【明】

  「運」,宋、元、明三本作「雲」。
  「雲」,大正藏原為「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雲」。

椎=槌【宋】【元】

  「椎」,宋、元二本作「槌」。
  「槌」,大正藏原為「椎」,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槌」。

坐=座【元】【明】*

  「坐」,元、明二本作「座」。
  「座」,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座」。

未=夫【宋】

  「未」,宋本作「夫」。
  「夫」,大正藏原為「未」,今依據宋本改作「夫」。

今=令【元】

  「今」,元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元本改作「令」。

捷=健【宋】

  「捷」,宋本作「健」。
  「健」,大正藏原為「捷」,今依據宋本改作「健」。

〔解脫成就〕-【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解脫成就」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解脫成就」四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無惡不=知惡之【宋】【元】【明】【聖】

  「無惡不」,宋、元、明、聖四本作「知惡之」。
  「知惡之」,大正藏原為「無惡不」,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知惡之」。

非法=法非【聖】

  「非法」,聖本作「法非」。
  「法非」,大正藏原為「非法」,今依據聖本改作「法非」。

〔有〕-【宋】【聖】

  宋、聖二本無「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有」字,今依據宋、聖二本刪去。

多耆奢~Vaṅgīsa.

尊=導【聖】

  「尊」,聖本作「導」。
  「導」,大正藏原為「尊」,今依據聖本改作「導」。

從=眾【宋】【元】【明】

  「從」,宋、元、明三本作「眾」。
  「眾」,大正藏原為「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眾」。

佛=弟【宋】【元】【明】

  「佛」,宋、元、明三本作「弟」。
  「弟」,大正藏原為「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弟」。

[註解]

東苑鹿母園:佛陀的道場之一,是由鹿母出資設立的大講堂,在舍衛城。鹿母本名毘舍佉,兒子名為鹿,因此又稱為鹿母,又譯為鹿子母。

露地:戶外沒有遮蔽物的地方。

揵椎:亦作「犍槌」。梵語的音譯。意為「聲鳴」。指寺院中的木魚、鐘、磬之類。

受歲:僧團雨季安居的最後一天檢討會議(自恣)之後,比丘、比丘尼的僧臘(出家年資)即增加一歲,謂之「受歲」,或作「受新歲」。

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見慧成就: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暫定)

庠序:安詳肅穆。「庠」通「詳」。

多耆奢:比丘名,佛弟子中最著名的詩人,常以即興的詩偈讚嘆三寶,佛陀稱讚他「能造偈頌嘆如來德」、「言論辯了而無疑滯」第一。又譯為「鵬耆舍」、「婆耆舍」。

[對應經典]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32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