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四大毒蛇極為凶暴,舉著一函①中。若有人從ⓑ四方ⓒ來,欲令活、不求死,欲求樂、不求苦,不愚不闇,心意不亂,無所繫屬。
「是時,若王、若王大臣喚此人而告之曰:『今有四大毒蛇極為兇暴,汝今當隨時將養沐浴令淨,隨時飲食無令使乏,ⓓ今正是時,可往ⓔ施ⓕ行。』是時,彼人心懷恐ⓖ懼,不敢ⓗ直前,便捨,馳走莫知所湊②ⓘⓙ。復重告彼人作是語:『今使五人皆持刀劍而隨汝後,其有獲汝者,當斷其命,不足稽遲③。』
「是時,彼人畏四大毒蛇,復畏五人捉持刀劍者,馳走東西,不知如ⓚ何?復告彼人曰:『今復使六怨家ⓛ使隨汝後,其有得者當斷其命;欲所為者可時[辨>辦]之。』是時,彼人畏四大毒蛇,復畏五人持刀ⓜ杖者,復畏六怨家,便馳走東西,彼人ⓝ若見空墟④之中,欲入中藏。若值空舍,若破牆間無堅牢處,ⓞ若見空器,盡無所有。若復有人與此人親友,欲令免濟⑤,便告之曰:『此間空閑之處多諸賊寇,欲所為者今可隨意。』
「是時,彼人復畏四大毒蛇,復畏五人持刀[*]杖者,復畏六怨家,復畏空墟村中,便馳走東西。彼人前行,若見大水極深且廣,亦無人民及橋梁可度得至彼岸,然復彼人所立之處多諸ⓟ惡賊。是時,彼人作是思惟:『此水極為深廣,饒諸賊寇,當云何得ⓠ度彼岸?我今可集聚材木草ⓡ蘘⑥作栰⑦,依此栰從此岸得至彼岸。』是時,彼人便集薪草作栰已,即得至彼岸,志不移動。
「諸比丘當知,我今作喻,當念解之。說此義時,為有何義?言四毒蛇者,即四大是也。云何為四大?所謂地種、水種、火種、風種,是謂四大。五人持刀劍者,此是五盛陰也。云何為五?所謂色陰、痛陰、想陰、行陰、識陰是也。六怨家者,欲愛是也。空村者,內六入是也。云何為六?所謂六入者,眼入、耳入、鼻入、口入、身入、意入。
「若有智ⓢ慧者而觀眼時,盡空無所有⑧,亦不牢固;若復觀耳、鼻、口、身、意時,盡空無所有,皆虛、皆寂,亦不牢固。云水者,四流是也。云何為四?所謂欲流⑨、有流⑩、ⓣ無明流⑪、見流⑫。大栰者,賢聖八品道是也。云何為八?正見、正治、正語、正方便、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是謂賢聖八品道也。水中求度者,善權方便精進之力也。此岸者,身邪也;彼岸者,滅身邪也。此岸者,阿闍世⑬國界也:彼岸者,毘沙⑭王國界也。此岸者,波旬國界也;彼岸者,如來之境界也。」
是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S. 35. 197. Āsīvisa.
???
ⓑ 四=西【聖】
「四」,聖本作「西」。 「西」,大正藏原為「四」,今依據聖本改作「西」。
ⓒ 來=求【元】【明】
「來」,元、明二本作「求」。 「求」,大正藏原為「來」,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求」。
ⓓ 今=王命【聖】
「今」,聖本作「王命」。 「王命」,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聖本改作「王命」。
ⓔ 施行=蛇所【元】【明】
「施行」,元、明二本作「蛇所」。 「蛇所」,大正藏原為「施行」,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蛇所」。
ⓕ 〔行〕-【聖】
聖本無「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懼=怖【宋】【元】【明】
「懼」,宋、元、明三本作「怖」。 「怖」,大正藏原為「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怖」。
ⓗ 直=前【宋】【元】【明】
「直」,宋、元、明三本作「前」。 「前」,大正藏原為「直」,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前」。
ⓘ 「湊」,聖本作「奏」。
ⓙ 大正藏在「湊」字之後有一「深」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何=向【宋】【元】【明】【聖】
「何」,宋、元、明、聖四本作「向」。 「向」,大正藏原為「何」,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向」。
ⓛ 使=而【明】
「使」,明本作「而」。 「而」,大正藏原為「使」,今依據明本改作「而」。
ⓜ 杖=仗【宋】*【元】*【明】*
「杖」,宋、元、明三本作「仗」。 「仗」,大正藏原為「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仗」。
ⓝ 若=便【元】【明】
「若」,元、明二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為「若」,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便」。
ⓞ (彼)+若【宋】【元】【明】
「若」,宋、元、明三本作「彼若」。 大正藏無「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惡=怨【聖】
「惡」,聖本作「怨」。 「怨」,大正藏原為「惡」,今依據聖本改作「怨」。
ⓠ 度=渡【宋】【元】【明】
「度」,宋、元、明三本作「渡」。 「渡」,大正藏原為「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渡」。
ⓡ 蘘=壤【宋】
「蘘」,宋本作「壤」。 「壤」,大正藏原為「蘘」,今依據宋本改作「壤」。
ⓢ 〔慧〕-【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慧」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慧」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無明流見流=見流無明流【宋】【元】【明】
「無明流見流」,宋、元、明三本作「見流無明流」。 「見流無明流」,大正藏原為「無明流見流」,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見流無明流」。
[註解]
① 函:盒子。
② 湊:挨近;就。例如「湊熱鬧」的「湊」即是這個意思。
③ 稽遲:耽誤、拖延。
④ 空墟:有人住過現已荒廢的地方。
⑤ 免濟:脫苦渡難。免,意為免脫。濟,意為濟渡。
⑥ 蘘:多年生草本。高二、三尺,葉呈長橢圓形。
⑦ 栰: 同「筏」字,用竹、木等平擺着编扎成的水上交通工具。
⑧ 盡空無所有:全都是空虛,什麼都沒有。
⑨ 欲流:感官之欲的煩惱。「流」是以洪流比喻能讓人流轉生死的煩惱。
⑩ 有流:生命的存在的煩惱。「有」即十二因緣的有支,指生命的存在。
⑪ 無明流:無明的煩惱。
⑫ 見流:邪見的煩惱。
⑬ 阿闍世:優婆塞名,摩竭陀國的國王,父親是頻婆娑羅王,母親是韋提希(毘提希)夫人,在懷胎時命相師都說此兒會害其父,因此名為阿闍世,意思是「未生以前結怨」。長大後被立為太子,卻結交惡友提波達多,囚禁父母,自立為王,併吞諸小國,建立統一印度的基礎,並與波斯匿王交戰數次。後因殺害父親頻婆娑羅王的業報而全身長瘡,在佛前懺悔後得痊癒,並皈依於佛陀,成為佛教的大護法,並在佛滅後護持五百羅漢的結集經典。
⑭ 毘沙:毘舍(毘沙)離城的城主,佛陀稱讚他「好喜惠施」第一。毘舍離城是古印度十六大國之一的跋耆國的首都,這個城內主要的種族叫離車,佛世時此種族實施共和制,頗為富強。本經講說時,阿闍世王應仍為眾所週知的大惡王,而毘沙門王則是樂善好施的大善王。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可見 本卷第九經參照:
「『ⓙ云ⓚ何名為欲流?所謂五欲是也。云何為五?所謂若眼見色起眼ⓛ色想;若耳聞聲起識想;若鼻嗅香起識想;若舌知味起識想;若身知細滑起識想,是謂名為欲流。
「『云何名為有流?所謂有者,三有是也。云何為三?所謂欲有、色有、無色有①,是謂名為有流也。
「『云何名為見流?所謂見流者:世有常、ⓜ無常;世有邊見、無邊見;彼身彼命、非身非命;有如來死、無如來死、若有如來死ⓝ無如來死、亦非有如來死亦非無如來死;是謂名為見流。
「『彼云何無明流?所謂無明者,無知、無信、無見,心意貪欲恒有希望,及其五蓋:貪欲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若復不知苦、不知ⓞ習、不知盡、不知道,是謂名為無明流。天子當知,如來說此四流。若有人沒在此者,亦不能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