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生漏婆羅門往至世尊所,共相問訊,在一面坐。爾時,婆羅門白世尊曰:「在閑居穴處,甚為苦哉!獨處隻步,用心甚難。」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閑居穴處,甚為苦哉!獨處隻步,用心甚難!』所以然者,我曩昔未成佛道時,為菩薩行,恒作是念:『在閑靜穴處,甚為苦哉,獨處隻步,用心甚難。』」

婆羅門白佛言:「若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今沙門瞿曇最為上首,多所饒益,為彼萌類而作獎導。」

世尊告曰:「如是。婆羅門!如汝所言:『諸有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我最為上首,多所饒益,與彼萌類而作獎導。』設彼見我皆起慚愧,詣山澤之中閑[*]靜穴處,我爾時便作是念:『諸有沙門、婆羅門身行不淨,親近閑居無人之處;身行不淨, 唐勞其功,不是真行,畏惡不善法;然我今日身行非為不淨,親近閑居之處;諸有身行不淨,親近閑靜之處者,此非我之所有。所以然者,我今身行清淨,諸阿羅漢身行清淨者,樂閑居穴處,我最為上首。』如是,婆羅門!我自觀身所行清淨,樂閑居之處,倍復喜悅。

「我爾時便作是念:『諸有沙門、婆羅門,意行不清淨,不清淨,親近閑居無人之處,彼雖有此行,猶不真正,惡不善法彼皆悉備具,此非我有。所以然者,我今所行身、口、意、命清淨。有沙門、婆羅門,身、口、意、命清淨,樂在閑居清淨之處,彼則我所有。所以然者,我今所行身、口、意、命清淨,諸有阿羅漢身、口、意、命清淨者,樂在閑靜之處,我最為上首。』如是,婆羅門!當我身、口、意、命清淨,在閑靜之處時,倍增喜悅。

「爾時,我便作是念:『是謂沙門、婆羅門多所畏懼,處在閑靜之處,爾時便畏懼惡不善法;然我今日永無所畏,在無人閑靜之處,謂諸沙門、婆羅門有畏懼之心,在閑靜處,謂彼非我有。所以然者,我今永無畏懼,在閑靜之處而自遊戲;諸有畏懼之心在閑居者,此非我也。所以然者,我今以離苦患,不與此同也。』如是,婆羅門!我觀此義已,無有恐怖,增於喜悅。

「『諸有沙門、婆羅門毀彼自譽,雖在閑居之處,猶有不淨之想。然我,梵志!亦非毀他,復非自譽;諸有自歎復毀他者,此非我有。所以然者,我今無有慢故,諸賢聖無有慢者,我最為上首。』我觀此義已,倍復喜悅。

「『諸有沙門求於利養,不能自休,然我今日無有利養之求。所以然者,我今無求於人,亦同知足;然我知足之中,我最為上首。』我觀此義已,倍復歡喜。

「『諸有沙門、婆羅門心懷懈怠,不勤精進親近閑靜之處,彼非我有。所以然者,我今有勇猛之心,故中不懈惓,諸有賢聖勇猛之心者,我最為上首也。』我自觀此義已,倍增歡喜。

「我爾時復作是念:『諸有沙門、婆羅門多諸忘失,居在閑處,雖有此行,猶有惡不善法;然我今日無有諸忘失。設復,梵志!有忘失之人者,彼非我有,諸有賢聖之人不忘失者,我最為上首。』我今觀此義已,在閑居處,倍增歡喜。

「爾時,我復作是念:『諸有沙門、婆羅門意亂不定,彼便有惡不善法,與惡行共并。然我今日意終不亂,恒若一心;諸有亂意心不定者,彼非我有。所以然者,我恒一心,設有賢聖心一定者,我最為上首。』我今觀此已,雖居閑靜之處,倍增歡喜。

「我爾時復作是念:『諸有沙門、婆羅門,愚癡闇冥亦如群羊,彼人便有惡不善法,彼非我有;然我今日恒有智慧,無有愚癡,處在閑居。設有如此行者,彼是我有,我今智慧成就,諸有賢聖智慧成就者,我最為上首。』我今觀此義已,雖在閑居,倍增歡喜。

我當在閑居之中時,設使樹木摧折、鳥獸馳走,爾時我作是念:『此是大畏之林。』爾時復作是念:『設使畏怖來者,當求方便,不復使來。』若我經行有畏怖來者,爾時我亦不坐臥,要畏怖,然後乃坐。設我住時有畏怖來者,爾時我亦非經行,亦復不坐,要使除其畏怖,然後乃坐。設我坐時有畏怖來者,我不經行,要除[*]畏怖,然後乃坐。若我臥時有畏怖來者,爾時我亦[*]非經行,亦復不坐,要使除其畏怖,然後乃臥。

「梵志當知,諸有沙門、婆羅門,日夜之中不解道法,我今說彼人極為愚惑。然我,梵志!日夜之中解於道法,加有勇猛之心,亦不虛妄,意不錯亂,恒若一心,無貪欲想,有覺、有觀,念持喜、樂,遊於初禪。是謂,梵志!是我初心於現法中而自娛樂。若除有覺、有觀,內有歡喜,兼有一心,無覺、無觀,定念喜,遊於二禪;是謂,梵志!第二之心於現法中而得歡樂。我自觀知內無念欲,覺身快樂,諸賢聖所希望,護念歡樂,遊於三禪;是謂,梵志!第三之心。若復苦樂已除,無復憂喜,無苦無樂,護念清淨,遊於四禪;是謂,梵志!第四增上之心,而自覺知遊於心意。

「當我在閑居之時,有此四增上之心,我以此三昧之心,清淨無瑕穢,亦無結使,得無所畏,自識宿命無數劫事。爾時,我憶宿命之事,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三十、四十、五十、百生、千生,成敗之劫,皆悉分別:我曾生彼,字某、名某,食如是之食,受如是苦樂,從彼終而此間生,死此生彼。因緣本末,皆悉明了。

「梵志當知,我初夜時而得初明,除其無明,無復闇冥,心樂閑居而自覺知。復以三昧心無瑕穢,亦無結使,心意在定,得無所畏。復知眾生生者、死者,我復以天眼觀眾生類,生者、死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行善惡,皆悉分別。諸有眾生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誹謗賢聖,恒懷邪見,與邪見相應,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諸有眾生身行善行,口修善行,意修善行,不誹謗賢聖,恒修正見,與[*]正見相應,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復以天眼清淨無瑕穢,觀眾生類,生者、死者,善色、惡色,善趣、惡趣,若好、若醜,隨其行本,皆悉知之。

「梵志當知,若中夜時得第二明,無復闇冥,而自覺知樂於閑居。我復以三昧心清淨無瑕穢,亦無結使,心意得定,得無所畏,得盡漏心,亦知此苦如實不虛,當我爾時得此心時,欲漏、有漏、無明漏心得解脫,[*]以得解脫,便得解脫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

「是謂,梵志!我後夜時得第三明,無復闇冥。云何,梵志!頗有此心:如來有欲心、瞋恚心、愚心,未盡在閑居之處?梵志!莫作是觀。所以然者,如來今日諸漏永除,恒樂閑居,不在人間,然我今日觀此義已,樂閑居之處。云何為二?又自遊閑居之處,兼度眾生,不可稱計。」

爾時,生漏梵志白佛言:「以為眾生愍度一切。」梵志復白佛言:「止!止!世尊!所說過多,猶如僂者得伸,迷者得道,盲者得眼目,在闇見明。如是,沙門瞿曇無數方便而為說法,我今歸佛、法、眾,自今[*]以後受持五戒,不復殺生,為優婆塞。」

爾時,生漏梵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

~M. 4. Bhayabherava.

  ???

生漏~Jāṇussoni.

  ???

靜=居【元】【明】[>*]

  「靜」,元、明二本作「居」。
  「居」,大正藏原為「靜」,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居」。

居=靜【宋】*【元】*【明】*

  「居」,宋、元、明三本作「靜」。
  「靜」,大正藏原為「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靜」。

(諸)+有【宋】【元】【明】

  「有」,宋、元、明三本作「諸有」。
  大正藏無「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在=非【宋】【聖】

  「在」,宋、聖二本作「非」。
  「非」,大正藏原為「在」,今依據宋、聖二本改作「非」。

謂=者【宋】【元】【明】

  「謂」,宋、元、明三本作「者」。
  「者」,大正藏原為「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者」。

我+(有)【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我有」。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喜悅=歡喜【宋】【元】【明】

  「喜悅」,宋、元、明三本作「歡喜」。
  「歡喜」,大正藏原為「喜悅」,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歡喜」。

同=自【宋】【元】【明】

  「同」,宋、元、明三本作「自」。
  「自」,大正藏原為「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自」。

惓=倦【宋】【元】【明】[>*]

  「惓」,宋、元、明三本作「倦」。
  「倦」,大正藏原為「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倦」。

處=居【宋】【元】【明】【聖】

  「處」,宋、元、明、聖四本作「居」。
  「居」,大正藏原為「處」,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居」。

諸=設【宋】【元】【明】

  「諸」,宋、元、明三本作「設」。
  「設」,大正藏原為「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設」。

此+(義)【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此義」。
  大正藏無「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惡=怨【聖】

  「惡」,聖本作「怨」。
  「怨」,大正藏原為「惡」,今依據聖本改作「怨」。

是=非【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非」。
  「非」,大正藏原為「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非」。

〔我〕-【聖】

  聖本無「我」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我」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我當=當我【宋】【元】【明】

  「我當」,宋、元、明三本作「當我」。
  「當我」,大正藏原為「我當」,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當我」。

獸=狩【聖】

  「獸」,聖本作「狩」。
  「狩」,大正藏原為「獸」,今依據聖本改作「狩」。

林=[爿*丈]【宋】【元】【明】【聖】

  「林」,宋、元、明、聖四本作「[爿*丈]」。
  「[爿*丈]」,大正藏原為「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爿*丈]」。

(不)+臥【宋】【元】【明】

  「臥」,宋、元、明三本作「不臥」。
  大正藏無「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使)+除【宋】【元】【明】

  「除」,宋、元、明三本作「使除」。
  大正藏無「使」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其)+畏【宋】*【元】*【明】*

  「畏」,宋、元、明三本作「其畏」。
  大正藏無「其」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非=不【宋】*【元】*【明】*

  「非」,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為「非」,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爾時)+我【宋】【元】【明】

  「我」,宋、元、明三本作「爾時我」。
  大正藏無「爾時」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坐=行【宋】【元】【明】

  「坐」,宋、元、明三本作「行」。
  「行」,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行」。

〔亦非…要〕九字-【聖】

  聖本無「亦非…要」四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亦非…要」四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使〕-【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使」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使」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其〕-【宋】【元】【明】【聖】

  宋、元、明、聖四本無「其」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其」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刪去。

臥=坐【宋】

  「臥」,宋本作「坐」。
  「坐」,大正藏原為「臥」,今依據宋本改作「坐」。

錯亂=亂錯【宋】【元】【明】

  「錯亂」,宋、元、明三本作「亂錯」。
  「亂錯」,大正藏原為「錯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亂錯」。

〔想〕-【聖】

  聖本無「想」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想」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持=待【宋】【元】

  「持」,宋、元二本作「待」。
  「待」,大正藏原為「持」,今依據宋、元二本改作「待」。

〔有〕-【聖】

  聖本無「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有」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喜+(安)【明】~Pītisukham.

  「喜」,明本作「喜安」。
  大正藏無「安」字,今依據明本補上。

〔於〕-【聖】

  聖本無「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於」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賢聖=聖賢【宋】【元】【明】

  「賢聖」,宋、元、明三本作「聖賢」。
  「聖賢」,大正藏原為「賢聖」,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聖賢」。

正=等【宋】【元】【明】【聖】*

  「正」,宋、元、明、聖四本作「等」。
  「等」,大正藏原為「正」,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等」。

〔復〕-【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愚+(癡)【宋】【元】【明】

  「愚」,宋、元、明三本作「愚癡」。
  大正藏無「癡」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此+(二)【宋】【元】【明】,此+(人)【聖】

  ????

(時)+梵【宋】【元】【明】

  「梵」,宋、元、明三本作「時梵」。
  大正藏無「時」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白=向【元】

  「白」,元本作「向」。
  「向」,大正藏原為「白」,今依據元本改作「向」。

僂=傴【宋】【元】【明】,=瘺【聖】

  ????

「伸」,大正藏原為「申」,今依據明本改作「伸」。

[註解]

生漏:不曾聽過的,即「某人」。「生」指「不熟悉」,「聞」指聽過。又譯為「生聞」。

婆羅門: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音譯為「婆羅門」。

族姓子:原義為婆羅門大族的子弟,引申為信佛行善的男子。另譯為「善男子」。

萌類:眾生。「萌」是以草木剛發芽來比喻眾生智慧還未開。

獎導:勸勉鼓勵、教育啟發。

沙門、婆羅門:修行人的統稱。

唐勞其功:徒勞無功;白費功夫。

命:這裡指「正命」,即正當的謀生。

忘失:失去正念。

方便:可達成目標的方法;努力。

若我經行有畏怖來者,爾時我亦不坐臥,要除畏怖,然後乃坐:如果我經行時生起了恐懼的心,那時我不改變經行的動作,不坐、躺,而要等除去恐懼的心後才坐。這段都在說明佛陀在生起恐懼的心時,維持在當時的動作,找出並看破恐懼的原因,然後才改變動作。

自娛樂:自得其樂,樂在其中。又譯為「具足住」、「成就遊」。相當的南傳經文作「進入後住於」。

隨其行本:根據他原本所造的業。

[對應經典]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31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