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行一法,當廣布一法;修行一法已,便有名譽,成大功德,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云何為一法?所謂念僧。」
佛告諸比丘:「云何修行念僧,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
爾時,諸比丘白世尊曰:「諸法之本,如來所說。唯願世尊為諸比丘說此妙義,諸比丘從如來聞已,便當受持。」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廣分別說。」
對曰:「如是。世尊!」諸比丘前受教已。
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眾。如來聖眾,善業成就,質直①順義,無有邪業,上下和穆,法法成就②。如來聖眾,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聖眾者,所謂四雙八輩③,是謂如來聖眾,應當恭敬,承事④禮順,所以然者,是世福田故。四雙八輩自度亦度人於此眾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復度他人至三乘⑤道,如此之業名曰聖眾。是謂,諸比丘!若念僧者,便有名譽,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逮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僧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念眾=念僧【明】
「念眾」,明本作「念僧」。 「念僧」,大正藏原為「念眾」,今依據明本改作「念僧」。
ⓑ 「解脫」,大正藏原為「度」,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解脫」。
[註解]
① 質直:樸實正直。
② 法法成就:每一法都達成。
③ 四雙八輩:四組共八種聖人,即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洹向、斯陀洹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
④ 承事:聽從、事奉。
⑤ 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念僧是以對僧團功德、利益的感恩或敬佩來收攝心念,常常想到清淨的聖眾,自然有如聖眾時常在關心我們的修行。
- 「念僧」的經文脈絡和「念佛」的經文脈絡一致:
1. 形象:如來聖眾,善業成就,質直順義,無有邪業,上下和穆,法法成就。
2. (五分)法身,即無學聖者所具備的五種功德
2-1. 戒:戒成就,
2-2. 定:三昧成就,
2-3. 慧:智慧成就,
2-4. 解脫:解脫成就,
2-5. 解脫知見:解脫知見成就。
3. 覺他的層面:於此眾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復度他人至三乘道。
只是將「念佛」中的佛陀形象改為僧團的形象,也就是僧團清淨和合的形象。
- 經中定義「聖眾者,所謂四雙八輩」,包含所有證果的賢聖,自然不違背「依法不依人」的原則。
- 本經說「於此眾中,皆同一器,亦以自度,復度他人至三乘道」,表明如來聖眾能自度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