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世尊從靜室起下靈鷲山,及將①鹿頭梵志②,而漸遊行到大畏塜間。爾時,世尊取死人髑髏授與梵志,作是說:「汝今,梵志!明於星宿,又兼醫藥能療治眾病,皆解諸趣,亦復能知人死因緣。我今問汝,此是何人髑髏,為是男耶?為是女乎?復由何病而取命終?」
是時,梵志即取髑髏反覆觀察,又復以手而取擊之,白世尊曰:「此是男子髑髏,非女人也。」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此是男子,非女人也。」
世尊問曰:「由何命終?」
梵志復ⓐ手捉擊之,白世尊言:「此眾病集湊,百節酸疼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當以何方治之?」
鹿頭梵志白佛言:「當取ⓑ呵梨勒果,并取蜜和ⓒ之,然後服之,此病得愈。」
世尊告曰:「善哉!如汝所言,設此人得此藥者,亦不命終。此人今日命終,為生何處?」
時,梵志聞已,復捉髑髏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三惡趣,不生善處。」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生三惡趣,不生善處。」
是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梵志曰:「此是何人,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女人身也。」
世尊告曰:「由何ⓓ疹病致此命終?」
是時,鹿頭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女人懷妊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女人ⓔ者,由何命終?」
梵志白佛:「此女人者,產月未滿,復以產兒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梵志!如汝所言。又彼懷妊,以何方治?」
梵志白佛:「ⓕ如此病者,當須好酥醍醐,服之則差。」
世尊告曰:「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今此女人[*]以取命終,為生何處?」
梵志白佛:「此女人[*]以取命終,生畜生中。」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梵志!如汝所言。」
是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男子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由何[*]疹病致此命終?」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飲食過差,又遇暴下③,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病以何方治?」
梵志白佛:「三日之中絕糧不食,便得除愈。」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終,為生何處?」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餓鬼中。所以然者,意想著水故。」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爾時,世尊復更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女人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此人命終由何ⓗ疹病?」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當產之時以取命終。」
世尊告曰:「云何當產之時以取命終?」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女人身,氣力虛竭,又復飢餓以致命終。」
世尊告曰:「此人命終,為生何處?」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於人道。」
世尊告曰:「夫餓死之人欲生善處者,此事不然,生三惡趣者可有此理。」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女人者,持戒完具而取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彼女人身,持戒完具致此命終。所以然者,夫有男子、女人,禁戒完具者,設命終時,當墮二趣:若天上、人中。」
爾時,世尊復捉一髑髏授與梵志,問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髑髏者,男子之身。」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者,此人由何[*]疹病致此命終?」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無病,為人所害故致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為人所害故致命終。」世尊告曰:「此人命終,為生何處?」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命終生善處天上。」
世尊告曰:「如汝所言,前論、後論而不相應。」
梵志白佛:「以何緣本而不相應?」
世尊告曰:「諸有男女之類,為人所害而取ⓚ命終,盡生三惡趣,汝云何言生善處天上乎?」
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此人奉持五戒,兼行十善,故致命終生善處天上。」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持戒之人無所觸犯,生善處天上。」
世尊復重告曰:「此人為持幾戒而取命終?」
是時,梵志復專精一意無他異想,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持ⓛ一戒耶?非耶?二、三、四、五耶?非耶?然此人持八關齋法而取命終。」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持八關齋而取命終。」
爾時,東方境界普香山南有優陀延比丘,於無餘涅槃界而取般涅槃。爾時,世尊ⓜ屈申臂頃,往取彼髑髏來授與梵志,問梵志曰:「男耶?女耶?」
是時,梵志復以手擊之,白世尊言:「我觀此髑髏,ⓝ元本亦復非男,又復非女。所以然者,我觀此髑髏,亦不見生,亦不見斷,亦不見周旋往來。所以然者,觀八方上下,都無ⓞ音嚮。我今,世尊!未審此人是誰髑髏?」
世尊告曰:「止!止!梵志!汝竟不識是誰髑髏?汝當知之,此髑髏者,無終、無始、亦無ⓟ生死,亦無八方、上下所可適處,此是東方境界普香山南優陀延比丘,於無餘涅槃界取般涅槃,是阿羅漢之髑髏也。」
爾時,梵志聞此語已,歎未曾有,即白佛言:「我今觀此蟻子之蟲,所從來處,皆悉知之,ⓐ鳥獸[*]音嚮ⓑ即能別知,此是雄,此是雌。然我觀此阿羅漢,永無所見,亦不見來處,亦不見去處,如來正法甚為奇特!所以然者,諸法之本出於如來神口,然阿羅漢出於經法之本。」
世尊告曰:「如是,梵志!如汝所言,諸法之本出如來口,正使諸天、世人、魔、若魔天,終不能知羅漢所趣。」
爾時,梵志頭面禮足,白世尊言:「我能盡知九十六種道所趣向者,皆悉知之;如來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別,唯願世尊得在道次。」
世尊告曰:「善哉!梵志!快修梵行,亦無有人知汝所趣向處。」
爾時,梵志即得出家學道,在閑靜之處,思惟道術。ⓓ所謂族姓子,剃除鬚髮,著三法衣,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胎,如實知之。是時,梵志即成阿羅漢。
爾時,尊者鹿頭白世尊言:「我今以知阿羅漢行所修之法。」
世尊告曰:「汝云何知阿羅漢之行?」
鹿頭白佛:「今有四種之界。云何為四?地界、水界、火界、風界。是謂,如來!有此四界。彼時人命終,地即自屬地,水即自屬水,火即自屬火,風即自屬風。」
世尊告曰:「云何,比丘!今有幾界?」
鹿頭白佛:「其實四界,義有八界。」
世尊告曰:「云何四界,義有八界?」
鹿頭白佛:「今有四界。云何四界?地、水、火、風,是謂四界。彼云何義有八界?地界有二種,或內地、或外地。彼云何名為內地種?髮、毛、爪、齒、身體、皮膚、筋、骨、髓、腦、腸、胃、肝、膽、脾、腎,是謂名為內地種。云何為外地種?諸有堅牢者,此名為外地種。此名為二地種。
「彼云何為水種?水種有二,或內水種、或外水種。內水種者:ⓔ唌、唾、淚、ⓕ尿、血、髓,是謂名為內水種。諸外ⓖ軟溺物者,此名為ⓗ外水種。是名二水種。
「彼云何名為火種?然火種有二,或內火、或外火。彼云何名為內火?所食之物,皆悉消化無有遺餘,此名為內火。云何名為外火?諸外物熱盛物,此名為外火種。
「云何名為風種?又風種有二,或有內風、或有外風。所謂脣內之風、眼風、頭風、出息風、入息風,一切支節ⓘ之間風,此名為內風。彼云何名為外風?所謂輕飄動搖、速疾之物,此名為外風。是謂,世尊!有二種,其實有四,數有八。如是,世尊!我觀此義,人若命終時,四種各歸其本。」
世尊告曰:「無常之法亦不與有常并。所以然者,地種有二,或內、或外。爾時,內地種是無常法、變易之法;外地種者,恒住、不變易。是謂地有二種,不與有常、無常相應。餘三大者亦復如是,不與有常、無常ⓙ共相應。是故,鹿頭!雖有八種,其實有四。如是,鹿頭,當作是學。」
爾時,鹿頭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以)+手【宋】【元】【明】
「手」,宋、元、明三本作「以手」。 大正藏無「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呵梨勒果=訶利勒菓【宋】【元】,=訶利勒果【明】
????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疹=疾【宋】*【元】*【明】*
「疹」,宋、元、明三本作「疾」。 「疾」,大正藏原為「疹」,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疾」。
ⓔ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如=原【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為「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原」。
ⓖ 〔授〕-【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授」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授」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疹=疾【元】【明】*
「疹」,元、明二本作「疾」。 「疾」,大正藏原為「疹」,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疾」。
ⓘ 白=曰【元】
「白」,元本作「曰」。 「曰」,大正藏原為「白」,今依據元本改作「曰」。
ⓙ 〔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命終+(者)【宋】【元】【明】
「命終」,宋、元、明三本作「命終者」。 大正藏無「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一戒=戒一【宋】【元】【明】
「一戒」,宋、元、明三本作「戒一」。 「戒一」,大正藏原為「一戒」,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戒一」。
ⓜ 屈申=屈伸【宋】【元】【明】
「屈申」,宋、元、明三本作「屈伸」。 「屈伸」,大正藏原為「屈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屈伸」。
ⓝ 元=原【宋】【元】【明】
「元」,宋、元、明三本作「原」。 「原」,大正藏原為「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原」。
ⓞ 音嚮=音響【宋】*【元】*【明】*
「音嚮」,宋、元、明三本作「音響」。 「音響」,大正藏原為「音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音響」。
ⓟ 生死=死生【宋】【元】【明】
「生死」,宋、元、明三本作「死生」。 「死生」,大正藏原為「生死」,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死生」。
ⓐ 鳥獸=鳥狩【宋】
「鳥獸」,宋本作「鳥狩」。 「鳥狩」,大正藏原為「鳥獸」,今依據宋本改作「鳥狩」。
ⓑ 即=則【明】
「即」,明本作「則」。 「則」,大正藏原為「即」,今依據明本改作「則」。
ⓓ 所謂=所以【宋】【元】【明】
「所謂」,宋、元、明三本作「所以」。 「所以」,大正藏原為「所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所以」。
ⓔ 唌=涎【元】【明】
「唌」,元、明二本作「涎」。 「涎」,大正藏原為「唌」,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涎」。
ⓕ 尿=溺【宋】【元】【明】
「尿」,宋、元、明三本作「溺」。 「溺」,大正藏原為「尿」,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溺」。
ⓖ 軟溺=軟弱【宋】【元】【明】
「軟溺」,宋、元、明三本作「軟弱」。 「軟弱」,大正藏原為「軟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軟弱」。
ⓗ 〔外水種是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外水種是名」五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外水種是名」五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之間=間之【宋】【元】【明】
「之間」,宋、元、明三本作「間之」。 「間之」,大正藏原為「之間」,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間之」。
ⓙ 〔共〕-【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共」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共」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① 將:率領。讀音同「匠」。
② 鹿頭梵志:優婆塞名,後來出家證得阿羅漢,佛陀稱讚他「分別等智,恒不忘失」第一。
③ 暴下:急性腹瀉。
[對應經典]
- Thera Gāthā 181-182。
[讀經拾得]
- 橫死的人,因為驚恐或執著,而容易墮入惡道,但平日若有持五戒、十善,則就算臨終時不能安詳死去,也能隨著平日對佛法的薰習而往生。這也呼應《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30經
- 四大的內外,是常或無常
本經最後一段提到「爾時,內地種是無常法、變易之法;外地種者,恒住、不變易」,參照其他經文,並不是說外地界是永恆的,只是人死後身體內的地界回歸到外地界,因此看似外地界相對於內地界可以更長久。例如《中阿含經》卷7〈舍梨子相應品 3〉:「此外地界極大,極淨,極不憎惡,是無常法、盡法、衰法、變易之法,況復此身暫住」(CBETA, T01, no. 26, p. 464, c12-14),就是說像外地界那麼廣大都會變易了,何況身體內的地界?
對於人死後內地界併到大自然的外地界的現象,有些人誤以為外四大為常。佛陀則指出,如果身體內的四大無常、身體外的四大為常的話,身體內的無常併入身體外,則外面的四大應該也是無常的,若說身體外的四大為常則矛盾,所以說「無常之法亦不與有常并」。這裡的無常、有常,只是在不同的尺度下所作的不同觀察,因此本經提到「是謂地有二種,不與有常、無常相應」,不宜一言以蔽之而斷言說成有常(常見)、無常(斷見)。
也因此佛說的結論是「雖有八種,其實有四」,其實地、水、火、風並不因位於身體之內或之外而有不同的本質,究竟來講並不能以「我」來區分身內與身外的地、水、火、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