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壹阿含經》四意斷品第二十六第6經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斯須,復以兩手摩如來足已,復以口嗚如來足上,而作是說:「天尊之體,何故乃爾?身極緩爾,如來之身不如本故。」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今如來身皮肉已緩,今日之體不如本故。所以然者,夫受形體,為病所逼。若應病眾生,為病所困;應死眾生,為死所逼。今日如來,年[*]已衰微,年過八十。」

是時,阿難聞此語已,悲泣哽噎,不能自勝,並作是語:「咄嗟,老至乃至於斯。」

是時,世尊到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是時,世尊漸漸乞食,至王波斯匿舍。當於爾時,波斯匿門前,有故壞車數十乘,捨在一面。

是時,尊者阿難以見車棄在一面,見已,白世尊曰:「此車王波斯匿車,昔日作時極為精妙,如今日觀之,與瓦石同色。」

世尊告曰:「如是,阿難!如汝所言,如今觀所有車,昔日之時極為精妙,金銀所造,今日壞敗,不可復用。如是外物尚壞敗,況復內者?」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咄此老病死,  壞人極盛色,
 初時甚悅意,  今為死使逼
 雖當壽百歲,  皆當歸於死,
 無免此患苦,  盡當歸此道。
 如內身所有,  為死之所驅,
 外諸四大者,  悉趣於本無。
 是故求無死,  唯有涅槃耳,
 彼無死無生,  都無此諸行。」

爾時,世尊即就波斯匿王坐。

是時,王波斯匿與世尊辦種種飲食。觀世尊食竟,王更取一小座,在如來前坐,白世尊曰:「云何,世尊!諸佛形體皆金剛數,亦當有老、病、死乎?」

世尊告曰:「如是,大王!如大王語,如來亦當有此生、老、病、死。我今亦是人數,父名真淨,母名摩耶,出轉輪聖王種。」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諸佛出於人,  父名曰真淨,
 母名極清妙,  豪族剎利種。
 死徑為極困,  都不觀尊卑,
 諸佛尚不免,  況復餘凡俗。」

爾時,世尊與波斯匿王而說此偈:

「祠祀火為上,  詩書頌為尊,
 人中王為貴,  眾流海為首。
 眾星月為上,  光明日為先,
 八方上下中,  世界之所載。
 天及世人民,  如來最為尊,
 其欲求福祿,  當供養三佛。」

是時,世尊說此偈已,便從座起而去,還[*]祇洹精舍,就座而坐。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法,在世間人所愛敬。云何為四?少壯之年,世間人民之所愛敬;無有病痛,人所愛敬;壽命,人所愛敬;恩愛集聚,人所愛敬。是謂,比丘!有此四法,世間人民之所愛敬。

「復次,比丘復有四法,世間人民所不愛敬。云何為四?比丘當知,少壯之年,若時老病,世人所不喜;若無病者,後便得病,世人所不喜;若有得壽命,後便命終,世人所不喜;恩愛得集,後復別離,是世人所不喜。是謂,比丘!有此四法與世迴轉,諸天、世人,乃至轉輪聖王、諸佛世尊,共有此法,是為,比丘!世間有此四法與世迴轉。

「若不覺此四法時,便流轉生死,周旋五道。云何為四?聖賢戒、賢聖三昧、賢聖智慧、賢聖解脫。是為,比丘!有此四法而不覺知者,則受上四法。我今及汝等,以覺知此賢聖四法,斷生死根,不復受有。如今如來形體衰老,當受此衰耗之報。是故,諸比丘!當求此永寂涅槃,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恩愛別離,常念無常之變。如是,比丘,當作是念。」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S. 3. 1. 3. Rājā.,[Nos. 99(1240),100(67)]

  ????

「嗚」,大正藏原為「鳴」,今依據前後文改作「嗚」。

〔身〕-【元】【明】【聖】

  元、明、聖三本無「身」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身」字,今依據元、明、聖三本刪去。

爾=今【元】【明】【聖】

  「爾」,元、明、聖三本作「今」。
  「今」,大正藏原為「爾」,今依據元、明、聖三本改作「今」。

已=以【聖】*

  「已」,聖本作「以」。
  「以」,大正藏原為「已」,今依據聖本改作「以」。

哽噎=哽咽【宋】【元】【明】【聖】

  「哽噎」,宋、元、明、聖四本作「哽咽」。
  「哽咽」,大正藏原為「哽噎」,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哽咽」。

〔有〕-【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捨=棄【宋】【元】【明】

  「捨」,宋、元、明三本作「棄」。
  「棄」,大正藏原為「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棄」。

車=是【宋】【元】【明】【聖】

  「車」,宋、元、明、聖四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為「車」,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是」。

〔日〕-【聖】

  聖本無「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日」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壽=受【聖】

  「壽」,聖本作「受」。
  「受」,大正藏原為「壽」,今依據聖本改作「受」。

免=勉【聖】

  「免」,聖本作「勉」。
  「勉」,大正藏原為「免」,今依據聖本改作「勉」。

趣=起【宋】【元】【明】

  「趣」,宋、元、明三本作「起」。
  「起」,大正藏原為「趣」,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起」。

〔此〕-【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此」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剎利種=種剎利【宋】【元】【明】

  「剎利種」,宋、元、明三本作「種剎利」。
  「種剎利」,大正藏原為「剎利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種剎利」。

為極=極為【宋】【元】【明】

  「為極」,宋、元、明三本作「極為」。
  「極為」,大正藏原為「為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極為」。

時老病=病老時【聖】

  「時老病」,聖本作「病老時」。
  「病老時」,大正藏原為「時老病」,今依據聖本改作「病老時」。

(共尊)+共【宋】【元】

  「共」,宋、元二本作「共尊共」。
  大正藏無「共尊」二字,今依據宋、元二本補上。

聖賢=賢聖【宋】【元】【明】【聖】

  「聖賢」,宋、元、明、聖四本作「賢聖」。
  「賢聖」,大正藏原為「聖賢」,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賢聖」。

為=謂【宋】【元】【明】

  「為」,宋、元、明三本作「謂」。
  「謂」,大正藏原為「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謂」。

(諸)+比丘【宋】【元】【明】

  「比丘」,宋、元、明三本作「諸比丘」。
  大正藏無「諸」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念=學【宋】【元】【明】【聖】

  「念」,宋、元、明、聖四本作「學」。
  「學」,大正藏原為「念」,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學」。

[註解]

以口嗚如來足上:以嘴親吻佛陀的腳,以示最高的敬意。

咄嗟:嘆息。讀音同「墮借」。

今為死使逼:現在被死亡所逼迫。

三佛:可能是「三耶三佛」、「三藐三佛陀」的簡稱,義譯為正遍知、正等覺,如來十號之一。(??)

受上四法:此指若對戒、定、慧、解脫不覺知的話,就會流轉生死,不停的受到上一段中提到的老、病、死、愛別離這四種苦。

[對應經典]

 

[進階辨正]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