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王波斯匿乘ⓑ寶羽之車,出舍衛城,至ⓒ祇洹精舍,欲覲世尊。諸王常法有五威容①,捨著一面,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告大王曰:「大王當知,世間有四種人出現於世。云何為四?或有一人,先闇而後明;或有一人,先明而後闇;或有一人,先闇而後闇;或有一人,先明而後明。
「彼人云何先闇而後明?於是,或有一人生卑賤家,或ⓓ旃陀羅種、或噉人種、或工師種、或ⓔ婬泆家生,或無ⓕ目、或無手足、或時裸跣②、或諸根錯亂③;然復身、ⓖ口行善法,ⓗ意念善法。彼若見沙門、婆羅門、諸尊長者,恒念禮拜,不失時節,迎來起送,先笑後語,隨時供給。若復有時見乞兒者,若沙門、婆羅門,若路行者,若貧匱者,若有錢財,便持施與,設無財貨者,便往至長者家,乞求施與。若復見彼施者,便還歡喜踊躍,不能自勝。身行善法,口修善法,意念善法,身壞命終,生善處天上。猶如有人,從地至床,從床ⓘ乘馬,從馬乘象,從象ⓙ乘講堂,由是故我今說,此人先闇而後明。如是,大王!此人名曰先闇而後明。
「彼人云何先明而後闇?於是,或有一人在大家④生,若剎利種、若長者種、若婆羅門種,饒財多寶,金、銀、珍寶、車璩、馬碯、水精、琉璃,僕從、奴婢不可稱計,象、馬、[月*者]⑤、羊皆悉具足。然復此人顏貌ⓚ端政,如桃華色,彼人恒懷邪見,ⓛ邊見⑥相應,彼便有此見:無施、無受,亦無前人ⓜ何所施物,亦無善惡之ⓝ行,亦無今世、後世,亦無得道者,世無阿羅漢可承敬者,於今世、後世可作證者。彼若見沙門、婆羅門,便起瞋恚,無恭敬心。若見人惠施者,心不喜樂,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均,ⓞ以行非法之行,身壞命終,生地獄中。猶如有人從講堂至象,從象至馬,從馬至床,從床至地。由是故,我今說此人,如是,大王!所謂此人先明而後闇。
「彼云何有人從闇至闇?若復有人生卑賤家,或旃陀羅家、或噉人家、或極下窮家,此人必生此中,或復有時,諸根不具,顏色麁惡。然復彼人恒懷邪見,彼便有此見:無今世、後世,無沙門、婆羅門,亦無得道者,亦無阿羅漢可承敬者,亦無今世、後世可作證者。彼若見沙門、婆羅門,便起瞋恚,無恭敬心。若見人來惠施者,心不喜樂,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等⑦,誹謗聖人,毀辱三尊。彼既自不施,又見他施,甚懷瞋恚,[*]以行瞋恚,身壞命終,生地獄中。猶如有人從闇至闇,從火焰至火焰,捨智就愚。由是而言,此人可謂先闇而後闇,大王當知,故名此人從闇至闇。
「彼名何等人從明至明?或有一人生豪族家,ⓟ或剎利種、或國王家、或大臣家,饒財多寶,不可稱計。然復彼人顏色[*]端政,如桃華色。彼人恒有正見,心ⓠ無錯亂。彼有此正見:有施、有福、有受者,有善、惡之報,有今世、後ⓡ世,有沙門、婆羅門。設復彼人若見沙門、婆羅門,起恭敬心,和顏悅色,己身恒喜布施,亦復勸人使行布施ⓢ之,設布施之日,心懷踊躍,不能自勝,彼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身壞命終生ⓣ善處。猶如有人從ⓤ講堂至講堂,從宮至宮。由是而言,我今說ⓥ此人從明至明。是為,大王!世間有此四人。」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王當知貧人, 有信好布施,
見沙門婆羅, 及諸可施者,
ⓦ能復起迎逆, 而教於正見,
施時極歡喜, 所求不逆人⑧。
彼人是良友, 終不為惡行,
恒喜行正見, 常念求善法。
大王如彼人, 死時有所適⑨,
必生兜術天, 先闇而後明。
如人極為富, 不信好喜恚,
慳貪心怯弱, 邪見而不改。
見沙門梵志, 及諸乞求者,
恒喜ⓧ呵罵詈⑩, 邪見言無有。
見施起瞋恚, 不令有施人,
彼人行極弊, 造諸惡ⓨ元本。
如是彼人者, 臨欲命終時,
當生地獄中, 先明而後闇。
如有貧賤人, 無信好瞋恚,
造諸不善行, 邪見不信正。
設見沙門士, 及諸可事者,
而ⓩ取輕毀之, 慳貪無有信。
施時而不喜, 見他施亦然,
彼人所造行, 所適無安處。
如此彼之人, 必當取命終,
當生地獄中, 先闇而後闇。
如人極有財, 有信好布施,
正見不ⓐ他念, 恒喜求善法。
設見諸道士, 及諸可施者,
起ⓑ恭迎敬之, 而學於正見。
與時極和悅, 常念於平均,
惠施無悋惜, 不逆於人心。
彼人受命ⓒ決, 不造諸非法,
當知彼之人, 臨欲命終時,
必生好善處, 先明而後明。
「是故,大王!當學先ⓓ明而後明,莫學先明而後闇。如是,大王!當作是學。」
爾時,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cf. S. 3. 3. 1. Puggalā.,[No. 127.]
????
ⓑ 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
????
ⓒ 祇洹=祇桓【明】*
「祇洹」,明本作「祇桓」。 「祇桓」,大正藏原為「祇洹」,今依據明本改作「祇桓」。
ⓓ 旃陀羅~Caṇḍāla.
???
ⓔ 婬=淫【聖】
「婬」,聖本作「淫」。 「淫」,大正藏原為「婬」,今依據聖本改作「淫」。
ⓕ (眼)+目【宋】【元】【明】
「目」,宋、元、明三本作「眼目」。 大正藏無「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口〕-【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口」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口」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口修善法)+意念【宋】【元】【明】
「意念」,宋、元、明三本作「口修善法意念」。 大正藏無「口修善法」四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乘馬〕-【聖】
聖本無「乘馬」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乘馬」二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乘=入【聖】
「乘」,聖本作「入」。 「入」,大正藏原為「乘」,今依據聖本改作「入」。
ⓚ 端政=端正【宋】【元】【明】【聖】*
「端政」,宋、元、明、聖四本作「端正」。 「端正」,大正藏原為「端政」,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端正」。
ⓛ (與)+邊【宋】【元】【明】
「邊」,宋、元、明三本作「與邊」。 大正藏無「與」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何所=所可【聖】,何=可【宋】【元】【明】
????
ⓝ 行=報【聖】
「行」,聖本作「報」。 「報」,大正藏原為「行」,今依據聖本改作「報」。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或+(有)【聖】
「或」,聖本作「或有」。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無=不【宋】【元】【明】
「無」,宋、元、明三本作「不」。 「不」,大正藏原為「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
ⓡ 世+(世)【聖】
「世」,聖本作「世世」。 大正藏無「世」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善處+(天上)【宋】【元】【明】
「善處」,宋、元、明三本作「善處天上」。 大正藏無「天上」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講=此【元】
「講」,元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為「講」,今依據元本改作「此」。
ⓥ 此=講【元】
「此」,元本作「講」。 「講」,大正藏原為「此」,今依據元本改作「講」。
ⓦ 能復=復能【宋】【元】【明】
「能復」,宋、元、明三本作「復能」。 「復能」,大正藏原為「能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復能」。
ⓧ 呵=取【宋】,=所【元】【明】
????
ⓨ 元=原【宋】【元】【明】,=無【聖】
????
ⓩ 取=輙【元】【明】
「取」,元、明二本作「輙」。 「輙」,大正藏原為「取」,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輙」。
ⓐ 他念=念他【宋】【元】【明】
「他念」,宋、元、明三本作「念他」。 「念他」,大正藏原為「他念」,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念他」。
ⓑ 恭迎=迎恭【宋】【元】【明】【聖】
「恭迎」,宋、元、明、聖四本作「迎恭」。 「迎恭」,大正藏原為「恭迎」,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迎恭」。
ⓒ 決=快【宋】【元】【明】
「決」,宋、元、明三本作「快」。 「快」,大正藏原為「決」,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快」。
ⓓ 明=闇【聖】
「明」,聖本作「闇」。 「闇」,大正藏原為「明」,今依據聖本改作「闇」。
[註解]
① 五威容:又作五儀飾、五儀式、五飾,國王的五種裝飾:蓋、天冠、劍、履屣及金拂。
② 裸跣:赤腳,表示窮困地方或未開化地方的人。「跣」讀作「顯」,赤腳。
③ 諸根錯亂:感官有殘缺。
④ 大家:世家望族,此處指奴婢所事奉的主人家。
[] 邊見:偏於一邊的見解,包括常見(認為身心乃至世界常住不變的見解,又稱為「有見」)及斷見(斷滅的見解,又稱為「無見」)。
⑤ 䐗:同「豬」。
⑦ 身、口、意所作行而不平等:無法作到一視同仁的平等佈施。??
⑧ 所求不逆人:「不逆人所求」的倒裝,指不違逆來乞求的人。
⑨ 適:到;去。
⑩ 詈:責罵。讀音同「厲」。
[對應經典]
- 《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46經。
- 《別譯雜阿含經》卷四第69經。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拘薩羅相應3〉第21經人經。
- 《佛說四人出現世間經》。
- Puggalapaññati IV.19。
[讀經拾得]
世間正見+布施⇒是下一輩子生善的條件
關於種性平等,雜阿含卷二十第548中,摩偷羅王也問尊者摩訶迦旃延類似的問題。 http://buddhaspace.org/agama/20.html#五四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