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猶如山河、石壁、百草、五穀,皆依於地而得長大,然復此地最尊、最上。此亦如是,諸善ⓓ道品之法,住不放逸①之地,使諸善法而得長大。
「ⓔ無放逸比丘修四意斷②,多修四意斷。云何為四?於是,比丘!未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已生弊惡法,求方便令不生,心不遠離,恒欲令滅;未生善法,求方便令生;已生善法,求方便令增多,ⓕ不ⓖ忘失,具足修行,心意不[*]忘。如是,比丘修四意斷。是故,諸比丘!當求方便,修四意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東晉…譯)十三字=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
ⓑ 〔之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一」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之一」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cf. S. 3. 2. 7. Appamāda.
???
ⓓ (三十七)+道品【宋】【元】【明】
「道品」,宋、元、明三本作「三十七道品」。 大正藏無「三十七」三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若)+無【宋】*【元】*【明】*
「無」,宋、元、明三本作「若無」。 大正藏無「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而)+不【宋】【元】【明】
「不」,宋、元、明三本作「而不」。 大正藏無「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忘=妄【聖】*
「忘」,聖本作「妄」。 「妄」,大正藏原為「忘」,今依據聖本改作「妄」。
[註解]
① 不放逸:不怠惰。
② 四意斷:正確地勤奮於四個層面:(1)已生惡令斷滅、(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已生善令增長。又譯為「四正勤」、「四正斷」。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1-4 經,世尊對於不放逸的比喻,也可參考《雜阿含經》卷三十一第881經
- 四意斷=四正勤。四意止=四念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