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一比丘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白世尊曰:「頗有此色,恒在不變易耶?久在於世,亦不移動?頗有痛、想、行、識,恒在不變易耶?久存於世,亦不移動耶?」

世尊告曰:「比丘!無有此色,恒在不變易、久存於世者,亦復無痛、想、行、識,恒在不變易、久存於世者。若復,比丘!當有此色,恒在不變易、久存於世者,則梵行之人,不可分別若痛、想、行、識,久存於世、不變易者,梵行之人,不可分別。是故,比丘!以色可分別,不久存於世故、是故梵行之人乃能分別盡於苦本,痛、想、行、識,不久存於世,是故梵行乃可分別盡於苦本。」

爾時,世尊取少許土,著爪上,語彼比丘曰:「云何,比丘!見此[*]爪上土不?」

比丘對曰:「唯然,見已,世尊!」

佛告比丘:「設當有爾許色恒[*]在於世者,則梵行之人不可分別得盡苦際。以是,比丘!以無爾許色在,便得行梵行,得盡苦本。所以然者,比丘當知,我昔曾為大王!領四天下,以法治化,統領人民,七寶具足。所謂七寶者,輪寶、象寶、馬寶、珠寶、玉女寶、居士寶、典兵寶。

「比丘當知,我於爾時,作此轉輪聖王,領四天下,有八萬四千神象,象名菩呼。復有八萬四千羽寶之車,或用師子皮覆,或用狼狗皮覆者,盡懸幢高蓋。復有八萬四千高廣之臺,猶如天帝所居之處。復有八萬四千講堂,如法講堂之比。復有八萬四千玉女之眾,像如天女。復有八萬四千高廣之座,皆用金銀七寶廁間。復有八萬四千衣被服飾,皆是文繡柔軟。復有八萬四千飲食之具,味若干種。

「比丘當知,我爾時乘一大象,色極白好,口有六牙,金銀交具,身能飛行,亦能隱形,或大、或小,象名菩呼。我爾時,乘一神馬,毛尾朱色,行不身動,金銀交飾,身能飛行,亦能隱形,或大、或小,馬名毛王。我於爾時,八萬四千高廣之臺,住一臺中,臺名須尼摩,純金所作。爾時,我在一講堂中止宿,講堂名法說,純金所造。我於爾時,乘一寶羽之車,車名最勝,純金所造。我於爾時,將一玉女,左右使令亦如姊妹。我於爾時,於八萬四千高廣之座,在一座上,金銀、瓔珞不可稱計。我於爾時,著一妙服,像如天衣。所食之食,味如甘露。

「當於爾時,我作轉輪聖王,時八萬四千神象朝朝來至,門外多有傷害,不可稱計。我於爾時,便作是念:『此八萬四千神象朝朝來至,門外多有傷害,不可稱計。我今意中欲使分為二分,四萬二千朝朝來賀。』爾時,比丘!我作是念:『昔作何福?復作何德?今得此威力,乃至於是。』復作是念:『由三事因緣故,使我獲此福祐。云何為三?所謂惠施、慈仁、自守。』比丘當觀,爾時諸行永滅無餘,爾時遊於欲意無有厭足。所謂厭足,於賢聖戒律乃為厭足。云何,比丘!此色有常耶?無常耶?」

比丘對曰:「無常也。世尊!」

「若復無常,為變易法,汝可得生此心,此是我許,我是彼所乎?」

對曰:「不也。世尊!」

「痛、想、行、識是常也?是無常耶?」

比丘對曰:「無常也。世尊!」

「設使無常,為變易法,汝可得生此心,此是我許,我是彼所。」

對曰:「不也。世尊!」

「是故,比丘!諸所有色,過去、當來、今現在者。若大、若小。若好、若醜,若遠、若近,此色亦非我所,我亦非彼所,此是智者之所學也。諸所有痛,過去、當來、今現在,若遠、若近,此痛亦非我所,我亦非彼所。如是智者之所覺知。比丘當作是觀,若聲聞之人,厭患於眼,厭患於色,厭患眼識,若緣眼生苦樂,亦復厭患。亦厭患於耳,厭於聲,厭於耳識,若依耳識生苦樂者,亦復厭患。鼻、舌、身……意、法亦復厭患,若依意生苦樂者,亦復厭患。已厭患,便解脫;已解脫,便得解脫之智: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

爾時,彼比丘得世尊如是之教,在閑靜之處,思惟自修,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三法衣,離家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彼比丘便成阿羅漢。

爾時,彼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S. 22. 97. Nakhāsikha.

  ???

在=存【宋】*【元】*【明】*【聖】

  「在」,宋、元、明、聖四本作「存」。
  「存」,大正藏原為「在」,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存」。

若=苦【元】【明】

  「若」,元、明二本作「苦」。
  「苦」,大正藏原為「若」,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苦」。

〔於世〕-【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於世」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於世」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大正藏在「色」字之後有一「不」字,今依據上下文及相當的南傳經文刪去。

〔故〕-【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故」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故」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大正藏在「痛」字之前有「亦無」二字,今依據上下文及相當的南傳經文刪去。

存=在【聖】

  「存」,聖本作「在」。
  「在」,大正藏原為「存」,今依據聖本改作「在」。

爪=[木*介]【聖】*

  「爪」,聖本作「[木*介]」。
  「[木*介]」,大正藏原為「爪」,今依據聖本改作「[木*介]」。

〔已〕-【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已」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羽寶=羽葆【元】【明】

  「羽寶」,元、明二本作「羽葆」。
  「羽葆」,大正藏原為「羽寶」,今依據元、明二本改作「羽葆」。

狗=豹【宋】【元】【明】

  「狗」,宋、元、明三本作「豹」。
  「豹」,大正藏原為「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豹」。

衣被服飾=衣服被飾【宋】【元】【明】

  「衣被服飾」,宋、元、明三本作「衣服被飾」。
  「衣服被飾」,大正藏原為「衣被服飾」,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衣服被飾」。

柔軟=綩軟【宋】,=綩緛【元】【明】

  ????

交=校【宋】【元】【明】,=挍【聖】

  ????

朱=珠【宋】【元】【明】【聖】

  「朱」,宋、元、明、聖四本作「珠」。
  「珠」,大正藏原為「朱」,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珠」。

交=校【元】【明】,=挍【聖】

  ????

時+(有)【聖】

  「時」,聖本作「時有」。
  大正藏無「有」字,今依據聖本補上。

寶羽=羽寶【宋】,=羽葆【元】【明】

  ????

爾時比丘我=比丘我爾時【聖】

  「爾時比丘我」,聖本作「比丘我爾時」。
  「比丘我爾時」,大正藏原為「爾時比丘我」,今依據聖本改作「比丘我爾時」。

[29] 〔復作何〕-【聖】

  聖本無「復作何」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復作何」三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也=耶【宋】【元】【明】

  「也」,宋、元、明三本作「耶」。
  「耶」,大正藏原為「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耶」。

〔是〕-【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是」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此=彼【聖】【麗-CB】【CB】

  「此」,聖、麗-CB、CB三本作「彼」。
  「彼」,大正藏原為「此」,今依據聖、麗-CB、CB三本改作「彼」。

學=覺【宋】【元】【明】

  「學」,宋、元、明三本作「覺」。
  「覺」,大正藏原為「學」,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覺」。

〔患〕-【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患」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患」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厭於聲〕-【聖】

  聖本無「厭於聲」三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厭於聲」三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身〕-【聖】

  聖本無「身」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身」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剃=剔【聖】

  「剃」,聖本作「剔」。
  「剔」,大正藏原為「剃」,今依據聖本改作「剔」。

[註解]

分別:分析;辨別。全句是說如果有任何的色是可恆常存在的,則修行人就不能證得智慧,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如果單這麼一點色也有常的、堅固的、常恆的、不變易法,這為了苦的完全滅盡之梵行生活,就不可能被了知」。

諸行:所有由因緣而生的事物(即「有為法」)。

族姓子:原義為婆羅門大族的子弟,引申為信佛行善的男子。另譯為「善男子」。

三法衣:出家人的三衣(三種袈裟),包括僧伽梨(大衣)、鬱多羅僧(上衣)、安陀會(內衣)。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中佛陀先分析了無常,再分析無我,和以下經文脈絡相通:

《雜阿含經》卷十第270經:「無常想者,能建立無我想,聖弟子住無我想,心離我慢,順得涅槃。」(CBETA, T02, no. 99, p. 71, a1-2)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24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