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占波國雷聲池側。
是時,尊者ⓑ二十億耳①在一靜處,自修法本,不捨頭陀ⓒ十二法行,晝夜經行,不離三十七道品之教,若坐、若行,常修正法,初夜、中夜、竟夜,恒自剋勵,不捨斯須,然復不能於欲漏法心得解脫。是時,尊者二十億耳所經行處,脚壞血流,盈滿路側,猶如屠牛之處,烏鵲食血,然復不能於欲漏心得解脫。是時,尊者二十億耳便作是念:「釋迦文佛苦行精進弟子中,我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脫;又我家業,多財饒寶,宜可捨服,還作白衣,持財物廣惠施。然今作沙門,甚難不易!」
爾時,世尊遙知二十億耳心之所念,便ⓓ騰遊虛空,至彼經行處,敷坐具而坐。是時,尊者二十億耳前至佛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問二十億耳曰:「汝向何故作是念:『釋迦文ⓔ尼佛精進苦行弟子中,我為第一,然我今日漏心不得解脫;又我家業,饒財多寶,宜可捨服,還作白衣,持財物廣ⓕ施。然今作沙門,甚難不易。』」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我今還問汝,隨汝報我。云何,二十億耳!汝本在家時,善彈琴乎?」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我本在家時,善能彈琴。」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彈ⓖ絃極急,ⓗ嚮不齊等,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琴[*]絃復緩,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云何,二十億耳!若琴[*]絃不急不緩,爾時琴音可聽採不?」
二十億耳對曰:「如是。世尊!若琴[*]絃ⓘ不緩不急,爾時琴音便可聽採。」
世尊告曰:「此亦如是。極精進者,猶如調戲②;若懈怠者,此墮邪見;若能在中者,此則上行。如是不久,當成無漏人。」
爾時,世尊與二十億耳ⓙ比丘說微妙法已,ⓚ還雷音池側。
爾時,尊者二十億耳思惟世尊教勅,不捨須臾,在閑靜處修行其法。所以族姓子出家學道,剃除鬚髮,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尊者二十億耳便成阿羅漢。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第一弟子ⓛ精懃苦行,所謂二十億耳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A. VI. 55. Soṇa.,[No. 26.(123), No. 99(254)]
????
ⓑ 二十億耳~Soṇa.
???
ⓒ 十二=十一【宋】【元】【明】
「十二」,宋、元、明三本作「十一」。 「十一」,大正藏原為「十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十一」。
ⓓ 騰遊=騰逝【宋】【元】【明】
「騰遊」,宋、元、明三本作「騰逝」。 「騰逝」,大正藏原為「騰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騰逝」。
ⓔ 〔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惠)+施【宋】【元】【明】
「施」,宋、元、明三本作「惠施」。 大正藏無「惠」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絃=弦【宋】*【元】*【明】*
「絃」,宋、元、明三本作「弦」。 「弦」,大正藏原為「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弦」。
ⓗ 嚮=響【宋】【元】【明】
「嚮」,宋、元、明三本作「響」。 「響」,大正藏原為「嚮」,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響」。
ⓘ 不緩不急=不急不緩【宋】【元】【明】
「不緩不急」,宋、元、明三本作「不急不緩」。 「不急不緩」,大正藏原為「不緩不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不急不緩」。
ⓙ 〔比丘〕-【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比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比丘」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還+(在)【宋】【元】【明】
「還」,宋、元、明三本作「還在」。 大正藏無「在」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精懃=精勤【宋】【元】【明】
「精懃」,宋、元、明三本作「精勤」。 「精勤」,大正藏原為「精懃」,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精勤」。
[註解]
① 二十億耳:比丘名,以「精進第一」聞名。音譯為「輸屢那」。
② 調戲:即「掉舉」,心浮動不安。
[對應經典]
- 《中阿含經》卷二十九〈大品11〉第123經沙門二十億經。
- 《雜阿含經》卷九第254經。
- Mahāvagga V.1-59。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6〈大品6〉第55經。
-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卷》。
- 《四分律 卷》。
[讀經拾得]
本經中佛陀開示的內容,多了相當的《雜阿含經》經文一句:「若懈怠者,此墮邪見」,因此有同學問「懈怠為什麼會墮邪見?」
懈怠會導致生起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其中的疑蓋即會導致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