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釋提桓因①至世尊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云何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之處,無有諸患,天、人所敬?」
爾時,世尊告釋提桓因曰:「於是,拘翼②!若ⓑ是比丘聞此空法③解無所有④,則得解了一切諸法,如實知之。身所覺知苦樂之法,若不苦不樂之法,即於此身觀悉無常,皆歸於空。彼已觀此不苦不樂之變,亦不起想,ⓒ以無有想,則無恐怖;[*]以無恐怖,則ⓓ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安隱之處,無有災患,天、人所敬。」
爾時,釋提桓因禮世尊足已,繞三匝而退。
當於爾時,尊者大目犍連⑤去世尊不遠結跏趺坐,正身正意,繫念在前。爾時,尊者大目犍連便作是念:「向者,ⓔ帝釋得道跡而問事耶?為不得道跡ⓕ而問義耶?我今當試之。」爾時,尊者大目犍連即以神足,如ⓖ屈伸臂頃,便至三十三天。
爾時,釋提桓因遙見大目犍連ⓗ遠來,即起奉迎,並作是語:「善來!尊者大目犍連!尊自不至此,亦大久矣!願欲與尊論說法義,願在此處坐。」
是時,目犍連問釋提桓因曰:「世尊與汝說斷愛欲之法,我欲聞之,今正是時,可與我說之。」
釋提桓因白言:「我今諸天事猥多,或自有事,或復有諸天事,我所ⓘ聞者即時而忘。昔者,目連,與諸阿須倫共鬪,當鬪之日,諸天得勝,阿須倫退。爾時,我身躬往自戰,尋復領諸天還上天宮,坐最勝講堂。因鬪勝故,故名為最勝講堂,ⓙ階巷成行,陌陌相值,一一階頭,七百樓閣,一一樓閣上,各七玉女,一一玉女各有七使人⑥,願尊目連在彼觀看。」
爾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⑦天王在尊者目連後,往至最勝講堂所。是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白大目犍連曰:「此是最勝講堂,悉可遊看。」
目ⓛ犍連曰:「天王!此處極為微妙,皆由前身所作福祐故,致此自然寶堂,猶如人間小有樂處,各自慶賀,如天宮無異,皆由前身作福所致。」
爾時,釋提桓因左右玉女,各各馳走,莫知所如,猶ⓜ如人間有所禁忌,皆懷慚愧。是時,釋提桓因所將玉女亦復如是。遙見大目犍連來,各各馳走,莫知所湊。
時,大目[*]犍連便作是念:「此釋提桓因意甚放逸,我今宜可使懷恐怖。」是時,尊者大目犍連即以ⓝ右脚指案地,彼宮殿ⓞ六變震動。是時,釋提桓因及毘沙門天王皆懷恐怖,衣毛皆竪,而作是念:「此大目犍連有大神足,乃能使此宮殿ⓟ六返震動,甚奇!甚特!未曾有是!」
是時,大目犍連便作是念:「今此釋身以懷恐怖,我今宜可問其深義。」「云何,拘翼!如來所說除愛欲經者,今正是時,唯願與我等說。」
釋提桓因報言:「目連!我前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是時,我即白世尊曰:『云何比丘斷於愛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至無為處,無有患苦,天、人所敬?』爾時,世尊便告我言:『於是,拘翼!諸比丘聞法已,都無所著,亦不著色,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以知一切諸法已,若苦、若樂、ⓡ若不苦不樂,觀了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⑧。彼[*]以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以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欲,心得解脫,乃至究竟無為之處,無有患苦,天、人所敬。』爾時,我聞此語已,便禮世尊足,遶三匝,即退而去,還歸天上。」
是時,尊者大目犍連以深法之語,向釋提桓因及向毘沙門具分別之。爾時,目[*]犍連具說法已,猶如士夫屈伸臂頃,從三十三天沒不現,便來至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
爾時,目犍連即於座上白世尊曰:「如來前與釋提桓因說除欲之法,唯願世尊當與我說之。」
爾時,世尊告目犍連曰:「汝當知之,釋提桓因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立。爾時,釋提桓因ⓤ問我此義:『云何,世尊!比丘斷愛欲,心得解脫?』爾時,我告釋提桓因曰:『拘翼!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亦無所著,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以知一切諸法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彼ⓥ已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已無恐怖,便般涅槃: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有,如實知之。是謂,釋提桓因,比丘斷欲,心得解脫。』爾時,釋提桓因即從[*]坐起,頭面禮ⓦ我足,便退而去。還歸天上。」
爾時,大目犍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M. 37. Taṇhāsaṅkhaya.,[No. 99(505)]
????
ⓑ 是=諸【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諸」。 「諸」,大正藏原為「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諸」。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般涅槃~Parinibbānam.
???
ⓔ (此)+帝釋【宋】【元】【明】
「帝釋」,宋、元、明三本作「此帝釋」。 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而=為【宋】【元】【明】
「而」,宋、元、明三本作「為」。 「為」,大正藏原為「而」,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為」。
ⓖ (人)+屈【宋】【元】【明】
「屈」,宋、元、明三本作「人屈」。 大正藏無「人」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遠來=從遠而來【宋】【元】【明】
「遠來」,宋、元、明三本作「從遠而來」。 「從遠而來」,大正藏原為「遠來」,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從遠而來」。
ⓘ 聞=問【明】
「聞」,明本作「問」。 「問」,大正藏原為「聞」,今依據明本改作「問」。
ⓙ 階=街【宋】【元】【明】
「階」,宋、元、明三本作「街」。 「街」,大正藏原為「階」,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街」。
ⓚ 毘沙門天王~Vessavaṇa-mahārājā.
???
ⓛ 〔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如=若【宋】【元】【明】
「如」,宋、元、明三本作「若」。 「若」,大正藏原為「如」,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若」。
ⓝ 右=左【宋】【元】【明】
「右」,宋、元、明三本作「左」。 「左」,大正藏原為「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左」。
ⓞ 六變=六反【宋】【元】【明】
「六變」,宋、元、明三本作「六反」。 「六反」,大正藏原為「六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六反」。
ⓟ 六返=六反【宋】【元】【明】
「六返」,宋、元、明三本作「六反」。 「六反」,大正藏原為「六返」,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六反」。
ⓠ 〔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若〕-【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若」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以=已【宋】*【元】*【明】*
「以」,宋、元、明三本作「已」。 「已」,大正藏原為「以」,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已」。
ⓣ 〔城〕-【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城」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城」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問我此=而問我【宋】【元】【明】
「問我此」,宋、元、明三本作「而問我」。 「而問我」,大正藏原為「問我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而問我」。
ⓥ 〔已〕-【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已」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我〕-【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我」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我」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① 釋提桓因:欲界六天當中第二天忉利天(又稱三十三天)的天主。又稱為「天帝釋」。
② 拘翼:天帝釋過去世身為人時的姓,清淨布施而得到成為天主的果報。又譯為「憍尸迦」。
③ 空法:一切現象皆由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沒有恆常不變的實體。
④ 無所有:斷除貪瞋癡、沒有任何造作。又譯為「無作」。
⑤ 大目犍連:比丘名,以「神通第一」聞名。又譯為「大目犍連」、「目揵連」。
⑥ 使人:僕人。
⑦ 毘沙門:四天王天中北方天王的名字,即多聞天王。
⑧ 亦無斷壞:也不是斷滅,什麼都沒有了。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佛陀曾為天帝釋講解愛盡解脫的意義:明白一切事物都是因緣生滅沒有實體,無所有而不造作。例如如實知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是無常、都歸於空,因此對這些無常的變化也不起想、無恐怖,而得解脫。
之後大目揵連尊者想要考天帝釋對佛陀之前所說愛盡解脫的理解,然而天帝釋忙於俗事,已忘了,因此大目揵連尊者用足趾觸地震動天宮,以警醒天帝釋。
天界太樂而難以修行,地獄太苦而難以修行,因此諸佛都出於人間,如《增壹阿含經》卷二十六〈等見品34〉第3經所述:「三十三天著於五欲,彼以人間為善趣;於如來法得出家,為善利而得三達。所以然者,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CBETA, T02, no. 125, p. 694, a2-5)
這次的事件在不同的經中有記載,例如《雜阿含經》卷三十五第988經相當於本經的前半段,記載佛陀回答天帝釋什麼是愛盡解脫,《雜阿含經》卷十九第505經則相當於本經的後半段,記載大目揵連尊者上三十三天考天帝釋,乃至尊者以足趾觸地震動天宮,警醒天帝釋。
本經中解說:「若有比丘解知一切諸法空無所有,亦無所著,盡解一切諸法了無所有,以知一切諸法無常,滅盡無餘,亦無斷壞。彼已觀此,已都無所著,已不起世間想,復無恐怖;已無恐怖,便般涅槃」呼應於《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