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此二事,學道者不應親近。云何為二事?所謂著欲及樂之法③,此是ⓒ下卑凡賤之法,又此諸苦眾惱百端,是謂二事學道者不應親近。如是,捨此二事已,我自有至要之道得成正覺,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諸神通,成沙門果,至於涅槃。
云何為至要之道得成正覺,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諸神通,成沙門果,至於涅槃?所謂此賢聖八品道是。所謂等見、等治、等語、等業、等命、等方便、等念、等定,此名至要之道。ⓓ今我得成正覺,眼生、智生,意得休息,得諸神通,成沙門果,至於涅槃。如是,諸比丘!當學捨上二事,習於至要之道。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羅云.迦葉.龍 二難.大愛道
誹謗.非ⓔ梵法 二事最在後
[校勘]
ⓐ ~S. 56. 11. Dhammacakka.
ⓑ 「波羅㮈國仙人鹿苑」,宋、元、明三本作「波羅奈國仙人鹿苑」。
ⓒ 下卑=卑下【宋】【元】【明】
「下卑」,宋、元、明三本作「卑下」。 「卑下」,大正藏原為「下卑」,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卑下」。
ⓓ 今=令【宋】【元】【明】
「今」,宋、元、明三本作「令」。 「令」,大正藏原為「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令」。
ⓔ 梵法=梵請【宋】【元】【明】
「梵法」,宋、元、明三本作「梵請」。 「梵請」,大正藏原為「梵法」,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梵請」。
[註解]
① 波羅㮈:古代印度六大都市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方邦瓦拉納西以北約十公里處的恆河河畔,是十六大國之一的迦尸國的首都。當時有以首都名作為國號的習慣,因此迦尸國又稱為波羅㮈國。另譯為「波羅奈」。
② 仙人鹿苑:中印度波羅㮈城的地名,當地林中有許多鹿,因此稱鹿苑。傳說鹿苑是遠古曾有仙人居住的地方,因此又名「仙人鹿苑」。佛陀成道後,在此地度化憍陳如等五位比丘證阿羅漢。又譯為「鹿野苑」、「鹿野園」。
③ 著欲及樂之法:染著於五欲,以及樂在其中。「法」在這邊是廣義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無形、真實、虛妄的事物或道理。
[對應經典]
- 《雜阿含經》卷十五第369經。
- 參考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諦相應56〉第11經如來所說(一)經。
- 南傳《相應部尼柯耶》〈諦相應56〉第12經如來所說(二)經。
- Dharmacakrapavartana (Quai Vallaire No.15 (1870))。
- Mahāvagga I.6。
- 《轉法輪經》。
- 《三轉法輪經》。
- 《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 卷》。
- 《四分律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