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摩竭道場樹下。

爾時,世尊得道未久,便生是念:「我今甚深之法難曉難了,難可覺知,不可思惟,休息微妙,智者所覺知,能分別義理,習之不厭,即得歡喜。設吾與人說妙法者,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唐有其勞,則有所損。我今宜可默然,何須說法!」

爾時,梵天在梵天上,遙知如來所念,猶如士夫屈伸臂頃,從梵天上沒不現,來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梵天白世尊曰:「此閻浮提必當壞敗,三界喪目。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應演法寶,然今復不暢演法味,唯願如來普為眾生廣說深法!又此眾生根原易度。若不聞者,永失法眼。此應為法之遺子,猶如優鉢蓮華拘牟頭華分陀利華,雖出於地,未出水上,亦未開敷。是時,彼華漸漸欲生,故未出水,或時此華以出水上,或時此華不為水所著。此眾生類亦復如是,為生、老、病、死所見逼促,諸根應熟,然不聞法而便喪者,不亦苦哉!今正是時,唯願世尊當為說法。」

爾時,世尊知梵天心中所念,又慈愍一切眾生故,說此偈曰:

「梵天今來勸,  如來開法門;
 聞者得篤信,  分別深法要。
 猶在高山頂,  普觀眾生類;
 我今有此法,  昇堂現法眼。」

爾時,梵天便作是念:「如來必為眾生說深妙法。」歡喜踊躍,不能自勝,頭面禮足已,即還天上。

爾時,梵天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東晉…譯)=符秦建元年三藏曇摩難提譯【宋】【元】,=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明】

  ????

~S. 6. 1. 1. Brahma-āyācana.

  ???

〔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是=此【宋】【元】【明】

  「是」,宋、元、明三本作「此」。
  「此」,大正藏原為「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

唯=惟【宋】【元】【明】

  「唯」,宋、元、明三本作「惟」。
  「惟」,大正藏原為「唯」,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惟」。

原=源【宋】【元】【明】

  「原」,宋、元、明三本作「源」。
  「源」,大正藏原為「原」,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源」。

優…華~Uppala.

  ???

分…華~Puṇḍarīka.

  ???

在=住【宋】【元】【明】

  「在」,宋、元、明三本作「住」。
  「住」,大正藏原為「在」,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住」。

[註解]

道場樹:即菩提樹,桑科榕屬的大喬木,株高二十公尺以上,因為釋迦牟尼佛在此樹下打坐時悟道,而稱為菩提樹、道樹、覺樹、道場樹,原名鉢多樹、義譯吉祥樹。

人不信受,亦不奉行者:相當的南傳經文、《佛本行集經》等相當經文作「又彼諸人是欣阿賴耶、著阿賴耶、樂阿賴耶、喜阿賴耶」。

梵天:色界的初禪天之一,此天離欲界的淫欲,寂靜清淨。

法眼:能夠透徹觀察因緣所生法 (現象) 之眼。

優鉢蓮華:青蓮華,另譯為優鉢羅華。

拘牟頭華:白蓮華。

分陀利華:白色睡蓮。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Heawen Chou:

佛陀經歷了多劫菩薩道成佛,目的就是度化眾生,為什麼成道後卻生起放棄度化眾生的想法?

先不論這是不是故事,若依經典來談,我想到的是會不會因為阿羅漢是所作已辦,所以世尊成佛時,等於也證阿羅漢,因此不會刻意生起要去做什麼的心,只是隨緣應機而行?

David Chiou:

從經典中整體來看,佛陀及阿羅漢說法,一般都是有人請法或是有適當的因緣,而佛陀即隨緣回應。本經中的梵天也算是一種因緣,不過我想若是路人甲請法,佛陀也是會說法的 :-)

我蠻認同 Heawen Chou 所說的。經中提到滅受想定(滅盡定)出定時,不是像其他的定境是有「我」想出定,而是以先前所作的方便而出定:

《雜阿含經》卷21:「出滅正受者亦不念言:『我今出正受,我當出正受。』然先已作方便心,如其先心而起。」」(CBETA, T02, no. 99, p. 150, b22-24)

我覺得這個「梵天勸請」也是佛陀過去已作好的方便,或是已作方便心的一種具像化 :-)

很多人剛學佛時都曾經幻想可以打坐一入定就不動了,一坐太久的話,可能得先安排家人敲引磬叫醒。功力這麼高的話,是得安排人來叫醒。可惜這個幻想很快就破滅了 :D

另外,以前 Heawen Chou 和我也算過各天界換算成人間的時間,在較高級的天界來看,人間很快就又出了一尊佛,因此現今的梵天大概已經很習慣看到佛就來勸請一下,成了一種習慣? :D 那麼 Yap Pak Choong 提到的講師所說的諸佛的傳統,就蠻可行的,並不見得每次都換個梵天福至心靈剛好來勸請,而是有位梵天有這種習慣。

Heawen Chou:

大梵天的壽命是一中劫。而一大劫是成住壞空四中劫。賢劫有千佛出世,若都是在住劫這一個中劫,則大梵天就有機會看到千佛出世了。

用人類的時間來換算,一生百歲看到千佛,等於平均一年可以看到十位佛陀出世,所以大梵天一個多月下來勸請,似乎真的蠻可行的。

Murphy Chen:

本經說明世尊得道後,原本認為悟得之法甚深難解,因此沒有必要說法。梵天知道世尊的心念後,勸請世尊說法。因此世尊才決定要說法。

反思:

梵天的智慧難道高於世尊,使得世尊原本不明白人類的根器及說法的效用,而聽了梵天的勸請之後,才明白人類的根器及說法的效用,而決定開始說法?

比較合理的情況是世尊原本就有慈悲心,也瞭解人類的根器,在得道後,原本就會為眾生說法,並不需要等待梵天的勸請。

經文提到梵天的勸請,可能是為了契合當時的宗教信仰,以收納信仰梵天的信徒。

[進階辨正]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19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