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那律拘尸那竭本所生處。爾時,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便往至尊者阿那律所。到已,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復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歸命人中上,  眾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爾時,有梵志名曰闍拔吒,是梵摩喻弟子。復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彼梵志問阿那律曰:「我昔在王宮生,未曾聞此自然之香,為有何人來至此間,為是天、龍、鬼神、人、非人乎?」

爾時,阿那律報梵志曰:「向者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來至我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復以此偈而歎我曰:

「『自歸人中上,  眾人所敬奉;
  我等今不知,  為依何等禪?』」

梵志問曰:「以何等故,我今不見其形?釋、梵、四天王為何所在?」

阿那律報曰:「以汝無有天眼故也,是故不見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及二十八大鬼神王。」

梵志問曰:「設我能得天眼者,見此釋、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大鬼神王耶?」

阿那律報曰:「設當得天眼者,便能見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然復,梵志!此天眼者何足為奇!有梵天名曰千眼,彼見此千世界,如有眼之士,自手掌中觀其寶冠。此梵天亦如是,見此千世界無有罣礙,然此梵天不自見身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何以故?千眼梵天不自見形所著服飾?」

阿那律曰:「以其彼天無有無上智慧眼故,故不自見己身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設我得無上智慧眼者,見此身所著服飾不耶?」

阿那律曰:「若能得無上智慧眼者,則能見己形所著服飾。」

梵志問曰:「願尊與我說極妙之法,使得無上智慧之眼。」

阿那律曰:「汝有戒耶?」

梵志問曰:「云何名之為戒?」

阿那律曰:「不作眾惡,不犯非法。」

梵志報曰:「如此戒者,我堪奉持如此之戒。」

阿那律曰:「汝今,梵志!當持禁戒,無失毫釐,亦當除去憍慢之結,莫計吾我染著之想。」

時,梵志復問阿那律曰:「何者是吾?何者是我?何者是憍慢結?」

阿那律曰:「吾者是神識也,我者是形體之具也。於中起識生吾、我者,是名為憍慢結也。是故,梵志!當求方便,除此諸結。如是,梵志!當作是學。」

梵志即從座起,禮阿那律足,遶三匝而去。未至所在,於中道思惟此義,諸塵垢盡,得法眼淨。

爾時,有天昔與此梵志親友,知識梵志心中所得諸塵垢盡,得法眼淨。爾時,彼天復往至尊者阿那律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即以此偈歎阿那律曰:

「梵志未至家,  中道得道跡;
 垢盡法眼淨,  無疑無猶豫。」

爾時,尊者阿那律復偈告天曰:

「我先觀彼心,  中間應道跡;
 彼人迦葉佛,  曾聞此法教。」

爾時,尊者阿那律即其時離彼處,在人間遊,漸漸至舍衛國,到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世尊具以法語告阿那律,阿那律受佛教已,便從[*]坐起,頭面禮足,便退而去。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聲聞中弟子,得天眼第一者,所謂阿那律比丘是。」

爾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梵摩喻=梵摩踰【宋】【元】【明】

  「梵摩喻」,宋、元、明三本作「梵摩踰」。
  「梵摩踰」,大正藏原為「梵摩喻」,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梵摩踰」。

〔也〕-【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也」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也」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天〕-【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天」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天」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及=拜【宋】【元】【明】

  「及」,宋、元、明三本作「拜」。
  「拜」,大正藏原為「及」,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拜」。

梵天+(王)【宋】【元】【明】【聖】

  「梵天」,宋、元、明、聖四本作「梵天王」。
  大正藏無「王」字,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補上。

手=於【宋】【元】【明】

  「手」,宋、元、明三本作「於」。
  「於」,大正藏原為「手」,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於」。

「服飾」,大正藏原為「衣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服飾」。

〔自〕-【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自」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自」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能=服【聖】

  「能」,聖本作「服」。
  「服」,大正藏原為「能」,今依據聖本改作「服」。

〔名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名之」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名之」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此=是【宋】【元】【明】

  「此」,宋、元、明三本作「是」。
  「是」,大正藏原為「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是」。

毫=豪【聖】

  「毫」,聖本作「豪」。
  「豪」,大正藏原為「毫」,今依據聖本改作「豪」。

〔名〕-【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名」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名」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識〕-【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識」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識」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復=便【宋】【元】【明】

  「復」,宋、元、明三本作「便」。
  「便」,大正藏原為「復」,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便」。

〔以〕-【聖】

  聖本無「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以」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此)+偈【宋】【元】【明】

  「偈」,宋、元、明三本作「此偈」。
  大正藏無「此」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彼)+天【宋】【元】【明】

  「天」,宋、元、明三本作「彼天」。
  大正藏無「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受佛=從佛受【宋】【元】【明】

  「受佛」,宋、元、明三本作「從佛受」。
  「從佛受」,大正藏原為「受佛」,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從佛受」。

(第一)+弟子【宋】【元】【明】

  「弟子」,宋、元、明三本作「第一弟子」。
  大正藏無「第一」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第一〕-【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第一」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第一」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註解]

阿那律:比丘名,以「天眼第一」聞名,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又譯為「阿那律陀」。

拘尸那竭:古代印度末羅國的城名,在中印度的東北方,佛陀在此城的娑羅園雙樹間圓寂。又作拘尸、拘夷那竭、鳩尸那竭、俱夷那竭、俱尸那竭。按:拘尸那竭城是末羅國末羅種族的發源地,在這裡是以發源地代國名。

本所生處:出生地;故鄉。在這裡特指拘尸那竭城為末羅國末羅種族的發源地,而在城名後加上「本所生處」,不是指阿那律的出生地。

梵摩喻:婆羅門(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祭司階級的人)名,是拘薩羅國年紀一百二十歲的知名婆羅門教大師,他想要根據婆羅門相書所說,驗證佛陀是否有三十二相,在拜訪佛陀見到三十二相後即皈依佛陀,不久後就過世了,證阿那含果。詳見《中阿含經》卷四十一〈梵志品 1〉第161經梵摩經。

中道:路途當中。

彼人迦葉佛,曾聞此法教:他曾經從迦葉佛聽聞過佛法。迦葉佛是地球上釋迦牟尼佛的前一位佛。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為依何等禪?

本經一開始天人讚嘆阿那律尊者「為依何等禪」,雖然在本經中沒有進一步說明,其實即為《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26經所說不隨五蓋、不依一切相的「真實禪」,詳細的義理可參見該經。該經中也說修習真實禪的人會被:「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闍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禮而說偈言:『南無大士夫,南無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禪定?』」

  • 護法天人

本經提到的「釋、梵、四天王及五百天人,并二十八大鬼神王」是天人中較常和佛弟子互動的列舉,其中

二十八宿

  1. 天帝釋:欲界中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天主,護持佛法不遺餘力。
  2. 梵天:色界初禪天(包括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的天主,在佛陀成道時請佛說法。
  3. 四天王:欲界中四天王天的天王,是和人間最近的一天,較常和人間互動,也是佛教的護法。
  4. 二十八大鬼神王:以二十八星宿為名的大鬼神王。二十八星宿是月球繞地球運行的軌道上二十八個位置的星座。以空間來看,可分為東西南北四方各有七位;以時間來看,則農曆每月二十八天一日一位。十二藥叉大將中有七位即這二十八大鬼神王中的七位代表。
  • 肉眼見不到天人

由本經可知沒有天眼的人見不到天人,但像本經中的梵志能聞到香味,可能為乾闥婆的香氣。乾闥婆義譯「香神」,是天龍八部之一,很會彈琴,是音樂神,不食酒肉,以香氣為食,其身也有香氣。《雜阿含經》中則提到一般人也可能在黑夜(日出前)見到天人聚集處的光明。

  • 為什麼「千眼梵天不自見形所著服飾」?

這裡可能是譬喻,表示梵天也見不到自己所執著的「隨雜染」(巴利文 upakkilesā,另譯為上煩惱、穢),要有無上智慧才能見到微細的煩惱。

  • 千眼

佛經中以千眼比喻超凡的明察秋毫能力,像本經中說梵天:「名曰千眼,彼見此千世界,如有眼之士,自手掌中觀其寶冠」,《雜阿含經》卷四十第1106經則記載天帝釋:「本為人時,聰明智慧,於一坐間,思千種義,觀察稱量。以是因緣,彼天帝釋復名千眼。」(CBETA, T02, no. 99, p. 291, a15-17) 觀世音菩薩除了千眼外還有千手,以千眼照見、以千手護持佛法及眾生。

回到《增壹阿含經》第16品

回到《增壹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