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爾時,ⓒ釋提桓因①日時已ⓓ過,向暮便往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釋提桓因即以偈頌問如來義:
「能說能宣布, 度ⓕ流成無漏;
以度[*]生死淵, 今問瞿曇義。
我觀此眾生, 所作福祐業;
造行若干種, 施誰福最尊。
尊今靈鷲山, 唯願演此義;
知釋意所趣, 亦為施者宣。」
爾時,世尊以偈答曰ⓖ:
「四趣②造福無③, 四果具足成;
諸學得跡人, ⓗ宜信奉其法。
無欲亦無恚, 愚盡成無漏;
盡度一切淵, 施彼成大果。
ⓘ諸此眾生類, 所作福德業;
造行若干種, 施僧獲福多。
此眾ⓙ度無量, 猶海出珍寶;
聖眾亦如是, 演慧光明法。
拘翼④ⓚ彼善處, 能施眾僧者;
獲福不可計, 最勝之所說。」
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已,即禮佛足,便於彼退而去。爾時,釋提桓因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S. 11. 2. 6. Yajamāna.
ⓑ 羅閱城耆闍崛山~Rājagaha Gijjhakūṭa-pabbata.
ⓒ 釋提桓因~Sakka devānaminda.
ⓓ 「已」,宋、元、明、聖四本作「以」。
ⓔ 「住」,大正藏原為「坐」,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住」。
ⓕ 「度」,大正藏原為「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度」。*
ⓖ 大正藏無「爾時世尊以偈答曰」八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宜=直【宋】【元】【明】
「宜」,宋、元、明三本作「直」。 「直」,大正藏原為「宜」,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直」。
ⓘ 諸此=此諸【宋】【元】【明】
「諸此」,宋、元、明三本作「此諸」。 「此諸」,大正藏原為「諸此」,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此諸」。
ⓙ 度=廣【聖】
「度」,聖本作「廣」。 「廣」,大正藏原為「度」,今依據聖本改作「廣」。
ⓚ 「拘翼」,大正藏原為「瞿曇」,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拘翼」。
[註解]
① 釋提桓因:欲界六天的第二天(忉利天,又譯為三十三天)的天主。
② 四趣: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等四個往生處。阿修羅道的眾生有福報,但因為瞋、慢、疑,德性不足所以果報有缺陷,因此經中有時也將阿修羅道算入惡道中。
③ 造福無:造善因而得福的話,則不會(往生四趣)。
④ 拘翼:天帝釋過去世身為人時的姓,清淨布施而得到成為天主的果報。又譯為「憍尸迦」。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帝釋天詢問施誰能得到最大的果報?
佛陀回答他,施聖眾可得到最大的果報。
本經及下一經都是由天帝釋請法,讓佛弟子知道如何能離苦得樂。另外,《雜阿含經》卷四十及四十六有「帝釋相應」的內容,有更多天帝釋相關的記載及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