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城迦蘭陀竹園所,與大比丘眾五百人俱。
爾時,有一比丘聞如來ⓐ記別①調達②,受罪一劫不可療治。時,彼比丘便至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在一面坐。爾時,彼比丘問阿難曰:「云何,阿難!如來盡觀提婆達兜原本已,然後[*]記別,受罪一劫不可療治乎?頗有所由可得ⓑ而記耶③?」
時,阿難告曰:「如來所說終不虛設,身口所行而無有異。如來真實記提婆達兜ⓒ別,受罪深重,當經一劫不可療治。」
爾時,尊者阿難即ⓓ從坐起至世尊所,頭面禮足,在一面住。爾時,阿難白世尊曰:「有一比丘來至我所,而作是說:『云何,阿難!如來盡觀提婆達兜原本已,然後[*]記別,受罪一劫不可療治乎?頗有因緣可得[*]記別耶?』作是語已,各自捨去。」
世尊告曰:「彼比丘者必ⓔ晚暮④學出家,未久方來至我法中耳。如來所說終不虛妄,云何於中復起猶豫?」
爾時,世尊告阿難曰:「汝往至彼,ⓕ語比丘言:『如來呼卿。』」
阿難對曰:「如是。世尊!」是時,阿難受世尊教,便往ⓖ至彼比丘所,到已,語彼比丘曰:「如來ⓗ呼卿。」ⓘ彼比丘對曰:「如是。尊者!」爾時,彼比丘便嚴衣服,共阿難至世尊所。到已,禮世尊足,在一面坐。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云何,愚人!汝不信如來所說乎?如來所教無有虛妄,汝今乃欲求如來虛妄。」
時,彼比丘白世尊曰:「ⓚ提婆達兜比丘者,有大神力,有大威勢。云何世尊記彼一劫受ⓛ罪重耶?」
佛告ⓜ比丘曰:「護汝口語,勿於長夜受苦無量。」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遊禪ⓝ世俗通, 終ⓞ竟無解脫,
不造滅盡跡, 復還墮地獄。
「若使我當見提婆達兜,身有[*]毫釐之善法者,我終不記彼提婆達兜受罪一劫不可療治。是故,愚人!我不見提婆達兜有[*]毫釐ⓟ之善法,以是故,記彼提婆達兜受罪一劫不可療治。所以然者,提婆達兜愚癡,貪著利養,起染著心,作五逆惡,身壞命終,入地獄中。所以然者,利養心重,敗人善本,令人不到安隱之處!是故,諸比丘!設有利養心起,便當求滅;若不有心,勿興想著。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爾時,彼比丘[*]從坐起,整衣服,禮世尊足,白世尊曰:「ⓠ今自悔過,唯願垂恕!愚癡所致,造不善行。如來所說,無有二言,然我ⓡ愚癡,起猶豫想。唯願世尊受我悔過,改往修來。」乃至再三。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悔汝所念,恕汝不及,莫於如來興猶豫想。今受汝悔過,後更莫作。」乃至三四。
爾時,世尊便說此偈:
「設有作重罪, 悔過更不犯,
此人應禁戒, 拔其罪根原。」
爾時,彼比丘及四部眾⑤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四種阿那含 二心及二食
婆達二契經 智者當覺知
[校勘]
ⓐ 記別=記莂【宋】【元】【明】【聖】*
「記別」,宋、元、明、聖四本作「記莂」。 「記莂」,大正藏原為「記別」,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記莂」。
ⓑ 而=受【宋】【元】【明】,而+(授)【聖】
????
ⓒ 〔別〕-【聖】
聖本無「別」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別」字,今依據聖本刪去。
ⓓ 從坐=從座【宋】*【元】*【明】*
「從坐」,宋、元、明三本作「從座」。 「從座」,大正藏原為「從坐」,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從座」。
ⓔ 晚暮=晚慕【宋】【明】
「晚暮」,宋、明二本作「晚慕」。 「晚慕」,大正藏原為「晚暮」,今依據宋、明二本改作「晚慕」。
ⓕ 語=諸【聖】
「語」,聖本作「諸」。 「諸」,大正藏原為「語」,今依據聖本改作「諸」。
ⓖ 〔至〕-【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至」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至」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呼=喚【宋】【元】【明】
「呼」,宋、元、明三本作「喚」。 「喚」,大正藏原為「呼」,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喚」。
ⓘ 〔彼〕-【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彼」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彼」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告=問【宋】【元】【明】【聖】
「告」,宋、元、明、聖四本作「問」。 「問」,大正藏原為「告」,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問」。
ⓚ (是)+提【宋】【元】【明】
「提」,宋、元、明三本作「是提」。 大正藏無「是」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 罪重=重罪【宋】【元】【明】
「罪重」,宋、元、明三本作「重罪」。 「重罪」,大正藏原為「罪重」,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重罪」。
ⓜ 〔比丘〕-【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比丘」二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比丘」二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禪」,元、明二本作「神」。
ⓞ 「終」,大正藏原為「至」,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終」。
ⓟ 〔之〕-【宋】【元】【明】
宋、元、明三本無「之」字。 大正藏在「?」字之前/後有一「之」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刪去。
ⓠ 今自=自今【宋】【元】【明】
「今自」,宋、元、明三本作「自今」。 「自今」,大正藏原為「今自」,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自今」。
ⓡ 愚癡=愚騃【宋】【元】【明】
「愚癡」,宋、元、明三本作「愚騃」。 「愚騃」,大正藏原為「愚癡」,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愚騃」。
[註解]
① 記別:即「授記」,佛陀確知地預言弟子將證得的果位或往生去處。
② 調達:阿難尊者的兄長,佛陀的堂兄弟,曾加入佛教僧團,在修成神通後貪取名利而自立教團,吸收阿闍世王的供養,與佛陀為敵。又譯為「提婆達多」、「提婆達兜」。
③ 頗有所由可得而記耶:可憑什麼理由而記說呢?
④ 晚暮:年老。
⑤ 四部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又稱為「四眾」、「四部弟子」。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神通和解脫是兩回事
提婆達兜曾修得四禪,練成五神通,他以神通取信、拉攏阿闍世王,由於貪圖名聞利養,妄想取代佛陀以成為僧團的領導人,而造了五逆惡業。
本經記載一位年老出家、對佛陀信心不夠的比丘認為提婆達兜「有大神力,有大威勢」,質疑佛陀憑什麼說提婆達兜必下地獄?
這位比丘是在神通的層次來看,以為提婆達兜有大神力,有大威勢。
佛陀則回答:「遊禪世俗通,終竟無解脫,不造滅盡跡,復還墮地獄。」表示神通和解脫是兩回事。
這位比丘聽了佛陀開示,理解了這個道理,當場懺悔自己因為愚癡而質疑佛陀。
時至今日,更多人為了名聞利養而自稱神通蓋世、明示或暗示自己是真正的佛或聖人,以廣收信徒。佛弟子應以智慧明辨。
- 提婆達兜修到四禪,為何仍會貪著?
提婆達兜的神通是根據他曾修到四禪的定力,在初禪的定力下就已經「離欲、惡不善法」而離開五欲了,三禪的境界可說是世間的最樂,四禪則是苦、樂、喜、憂都放下了,為什麼提婆達兜仍會貪著世間的名聞利養?
因為禪定的定力是一種狀態,出了定後就會漸漸散掉,也就是說定力也是隨因緣而生滅的。提婆達兜在入四禪時能放下苦、樂、喜、憂,但當他出定後,受到名聞利養的誘惑,因為自我的傲慢而引起貪、瞋、癡等各種煩惱時,定力自然就會喪失。《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七〈放牛品 49〉第9經即記載提婆達兜在起了瞋心後,就喪失了依定力而發起的神通。
禪定是證悟的必經之路,修行可說是從小我到大我(定)再到無我(慧)的過程。若只有禪定能力卻沒有無我的智慧,則所作所為還是會基於「自我實現」的追求。要能徹底不再貪著,得進一步基於禪定而證得無我的智慧,證得阿羅漢後才能真正地不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