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6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給孤獨長者日日出見世尊,禮事供養,給孤獨長者作是念:「我今出太早,世尊及諸比丘禪思未起,我寧可過諸外道住處。」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

時,彼外道問言:「長者!汝見沙門瞿曇,云何見?何所見?」

長者答言:「我亦不知云何見世尊,世尊何所見。」

諸外道言:「汝言見眾僧,云何見眾僧?眾僧何所見?」

長者答言:「我亦不知云何見僧,僧何所見。」

外道復問:「長者!汝今云何自見?自何所見?」

長者答言:「汝等各各自說所見,然後我說所見,亦不難。」

時,有一外道作如是言:「長者!我見一切世間常,是則真實,餘者虛妄。」

復有說言:「長者!我見一切世間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復有說言:「長者!世間常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復有說言:「世間非常非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復有說言:「世有邊,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復有說言:「世無邊,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復有說言:「世有邊無邊。」

復有說言:「世非有邊非無邊。」

復有說言:「命即是身。」

復有說言:「命異身異。」

復有說言:「如來死後有。」

復有說言:「如來死後無。」

復有說言:「如來死後有無。」

復有說言:「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諸外道語長者言:「我等各各已說所見,汝復應說汝所見。」

長者答言:「我之所見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若復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彼則無常,無常者是苦。如是知已,於一切見都無所得。如汝所見:『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者,此見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若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是則無常,無常者是苦。是故汝等習近於苦,唯得於苦,堅住於苦,深入於苦。如是汝言世間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有如是咎。」

世間常、無常、非常非無常,世有邊、世無邊、世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此是真實,餘則虛妄,皆如上說。

有一外道語給孤獨長者言:「如汝所說,若有見彼,則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是無常法,若無常者是苦。是故,長者所見亦習近苦,得苦,住苦,深入於苦?」

長者答言:「我先不言所見者,是真實、有為、思量、緣起法,悉皆無常,無常者是苦,知苦已,我於所見無所得耶?」

彼外道言:「如是,長者!」

爾時,給孤獨長者於外道精舍伏彼異論,建立正論,於異學眾中作師子吼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向與諸外道共論事向佛廣說。

佛告給孤獨長者:「善哉,善哉,宜應時時摧伏愚癡外道,建立正論。」

佛說是語已,給孤獨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給孤獨長者」,巴利本作 Anāthapiṇḍika gahapati。

「即」,聖本作「則」。

「真實有為思量緣起」,巴利本作 Yaṃ kho bhante kiñci bhūtaṃ saṃkhataṃ cetayitaṃ paṭiccasamuppannaṃ。

元、明二本無「無」字。

「常」,宋、元、明、聖四本作「無常常」。

「正」,宋、元、明、聖四本作「已」。

[註解]

給孤獨長者:優婆塞名,是舍衛城的長者,波斯匿王的主藏吏。為城中富豪,秉性仁慈,因常幫助孤苦無依的人,人譽為給孤獨(音譯「阿那邠邸」)。又譯為「須達多」,義譯為「善授」。曾和波斯匿王長子祇陀太子共同捐獻園林給僧團,即祇樹給孤獨園。

云何見?何所見:(佛陀的)見解是什麼?見到了什麼真理?

云何自見?自何所見:你自己的見解是什麼?你自己見到什麼真理?

我之所見真實、有為、思量、緣起:我見到已存在的(事物)是有造作的、思慮量度而生、因緣而起。其中「真實」的原文另有「已存在的」、「眾生」等意思,疑為誤譯。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如我所見,一切眾生悉是有為,從諸因緣和合而有」,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此見成為已存在的、已被造作的、所思的、緣所生的」。

師子吼:以百獸之王獅子的吼聲,形容聖者說法內容真實且具震撼力。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by Boris) 長者不直接回答外道提問的十四無記問題,而答以對於已存在的,都是造作的,思慮量度而生的、因緣而起的,這些都是無常,無常是苦,了解這些,心就能無所取。但是有一外道沒有領悟到,心要無所取,然後能離苦。因此問長者,既然凡事緣生緣滅,皆是無常,無常又是苦,那你不就深陷於苦中,長者回答道,我先前有提到:了解無常是苦以後還要心無所取嗎?以此解答了外道的疑問。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