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68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給孤獨ⓐ①長者日日出見世尊,禮事供養,給孤獨長者作是念:「我今出太早,世尊及諸比丘禪思未起,我寧可過諸外道住處。」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共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
時,彼外道問言:「長者!汝見沙門瞿曇,云何見?何所見②?」
長者答言:「我亦不知云何見世尊,世尊何所見。」
諸外道言:「汝言見眾僧,云何見眾僧?眾僧何所見?」
長者答言:「我亦不知云何見僧,僧何所見。」
外道復問:「長者!汝今云何自見?自何所見③?」
長者答言:「汝等各各自說所見,然後我說所見,亦不難。」
時,有一外道作如是言:「長者!我見一切世間常,是則真實,餘者虛妄。」
復有說言:「長者!我見一切世間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復有說言:「長者!世間常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復有說言:「世間非常非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復有說言:「世有邊,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復有說言:「世無邊,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復有說言:「世有邊無邊。」
復有說言:「世非有邊非無邊。」
復有說言:「命即ⓑ是身。」
復有說言:「命異身異。」
復有說言:「如來死後有。」
復有說言:「如來死後無。」
復有說言:「如來死後有無。」
復有說言:「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此是真實,餘則虛妄。」
諸外道語長者言:「我等各各已說所見,汝復應說汝所見。」
長者答言:「我之所見,真實有為、思量緣起ⓒ④,若復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彼則無常,無常者是苦。如是知已,於一切見都無所得。如汝所見:『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者,此見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若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是則無常,無常者是苦。是故汝等習近於苦,唯得於苦,堅住於苦,深入於苦。如是汝言世間無ⓓ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有如是咎。」
世間常ⓔ、無常、非常非無常,世有邊、世無邊、世有邊無邊、世非有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此是真實,餘則虛妄,皆如上說。
有一外道語給孤獨長者言:「如汝所說,若有見彼,則真實有為、思量緣起者,是無常法,若無常者是苦。是故,長者所見亦習近苦,得苦,住苦,深入於苦?」
長者答言:「我先不言所見者,是真實有為、思量緣起法,悉皆無常,無常者是苦,知苦已,我於所見無所得耶?」
彼外道言:「如是,長者!」
爾時,給孤獨長者於外道精舍伏彼異論,建立正ⓕ論,於異學眾中作師子吼⑤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以向與諸外道共論事向佛廣說。
佛告給孤獨長者:「善哉,善哉,宜應時時摧伏愚癡外道,建立正論。」
佛說是語已,給孤獨長者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 「給孤獨長者」,巴利本作 Anāthapiṇḍika gahapati。
ⓑ 「即」,聖本作「則」。
ⓒ 「真實有為思量緣起」,巴利本作 Yaṃ kho bhante kiñci bhūtaṃ saṃkhataṃ cetayitaṃ paṭiccasamuppannaṃ。
ⓓ 元、明二本無「無」字。
ⓔ 「常」,宋、元、明、聖四本作「無常常」。
ⓕ 「正」,宋、元、明、聖四本作「已」。
[註解]
① 給孤獨:優婆塞名,是舍衛城的長者,波斯匿王的主藏吏。為城中富豪,秉性仁慈,因常幫助孤苦無依的人,人譽為「給孤獨」,音譯「阿那邠邸」,又譯為「須達多」。曾和波斯匿王長子祇陀太子共同捐獻園林給僧團,即祇樹給孤獨園。
② 云何見?何所見:(佛陀的)見解是什麼?見到了什麼?
③ 云何自見?自何所見:你自己的見解是什麼?你自己見到什麼?
④ 我之所見,真實有為、思量緣起:我的見解是(一切事物)確實是因緣而生的、仔細思慮可知都是緣起的。其中「真實」的原文另有「已存在的」、「眾生」等意思,因此也可解為「我見到已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有造作的、思慮量度而生、因緣而起」。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如我所見,一切眾生悉是有為,從諸因緣和合而有」,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凡是任何已存在的、被造作的、所思的、緣所生的」。
⑤ 師子吼:以百獸之王獅子的吼聲,形容聖者說法內容真實且具震撼力。
[對應經典]
- 《別譯雜阿含經》卷十一第202經。
- 南傳《增支部尼柯耶》集10〈優婆塞品10〉第93經。
- 梵本《見經》Dṛṣti Sūtra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 XXV.807-827)。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80。
- 《雜阿含經》梵文殘卷 SF 132。
[讀經拾得]
在給孤獨長者和外道的交談中,外道各自主張十四無記當中的某些見解,各自認為「此是真實,餘則虛妄」,自己主張的見解才是對的,不同的見解都是錯的。
給孤獨長者的見解則是世間一切因緣而生,凡緣起的當然是無常的,凡無常的當然是苦的,因此給孤獨長者「於一切見都無所得」,不執著一切見解,不從任何見解得到什麼。
相較之下,外道執著於十四無記的見解,這樣的見解也是無常的,凡無常的當然是苦的,因此執著外道的見解會導致更多的苦。
一位外道反問給孤獨長者:「既然你的見解是一切因緣而生,都無常,無常的則是苦的,那麼你的見解不也會導致愈來愈多的苦嗎?」
給孤獨長者問對方,是不是有聽到給孤獨長者先前說「於所見無所得」呢?
「於所見無所得」,不從任何見解得到什麼。什麼都沒得到,當然也沒得到苦。
給孤獨長者巧妙地結合了佛法的義理和辯論的技巧,在和外道的論議中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