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62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爾時,婆蹉種出家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云何瞿曇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此是真實,餘則虛妄。』耶?」
佛告婆蹉種出家:「我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常,是則真實,餘則虛妄。』」
「云何瞿曇作如是見、如是說:『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邊非無邊,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
佛告婆蹉種出家:「我不作如是見、如是說,乃至非有非無後死。」
爾時,婆蹉種出家白佛言:「瞿曇!於此見,見何等過患,而於此諸見,一切不說?」
佛告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世間常,此則真實,餘則虛妄者,此是倒見、此是觀察見、此是動搖見、此是垢污見、此是結見①,是苦、是礙ⓑ、是惱、是熱,見結所繫,愚癡無聞凡夫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生。婆蹉種出家,若作是見,世間ⓒ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是命是身、命異身異,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此是倒見,乃至憂、悲、惱、苦生。」
婆蹉種出家白佛:「瞿曇!何所見?」
佛告婆蹉種出家:「如來所見已畢②。婆蹉種出家,然如來見,謂見此苦聖諦、此苦集聖諦、此苦滅聖諦、此苦滅道跡聖諦;作如是知、如是見已,於一切見、一切受、一切生,一切我、我所見③、我慢繫著使④,斷滅、寂靜、清涼、真實,如是等解脫。比丘,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⑤。」
婆蹉白佛:「瞿曇!何故說言生者不然?」
佛告婆蹉:「我今問汝,隨意答我。婆蹉!猶如有人於汝前然火,汝見火然[*]不?即於汝前火滅,汝見火滅不?」
婆蹉白佛:「如是,瞿曇!」
佛告婆蹉:「若有人問汝:『向者火然,今在何處?為東方去耶?西方、南方、北方去耶?』如是問者,汝云何說ⓓ?」
婆蹉白佛:「瞿曇!若有來作如是問者,我當作如是答:『若有於我前然火,薪草因緣故然,若不增薪,火則永滅,不復更起,東方、南方、西方、北方去者,是則不然。』」
佛告婆蹉:「我亦如是說,色已斷已知,受、想、行、識已斷已知,斷其根本,如截多羅樹頭,無復生分⑥,於未來世永不復起。若至東方,南、西、北方,是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永滅。」
婆蹉白佛:「我當說譬。」
佛告婆蹉:「為知是時。」
婆蹉白佛:「瞿曇!譬如近城邑聚落,有好淨地,生堅固林,有一大堅固樹,其生已ⓔ來經數千歲,日夜既久,枝葉零落,皮膚枯朽,唯幹獨立。如是,瞿曇!如來法、律離諸枝條柯ⓕ葉,唯空幹堅固獨立。」
爾時,婆蹉出家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校勘]
ⓐ 「面」,大正藏原為「而」,今依據聖本、高麗藏二本改作「面」。[*]
ⓑ 「礙」,大正藏原為「閡」,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礙」。
ⓒ 「間」,元、明二本作「間常」。
ⓓ 「說」,聖本作「記說」。
ⓔ 「已」,宋、元、明、聖四本作「以」。
ⓕ 「柯」,大正藏原為「𭩵」,今依據高麗藏改作「柯」。
ⓖ 「從」,大正藏原為「彼」,今依據高麗藏改作「從」。
[註解]
① 此是倒見、此是觀察見、此是動搖見、此是垢污見、此是結見:這是顛倒的見解、這是片面觀察的見解、這是動搖的見解、這是有汙垢的見解、這是煩惱的見解。
② 如來所見已畢:佛陀所見是究竟的。
③ 我、我所見:執著於五陰為「我」或「我所擁有的」的見解。
④ 我慢繫著使:被自我中心、傲慢束縛的煩惱。
⑤ 生者不然,不生亦不然:不說(解脫者)會往生,也不說不往生。按:只有因緣的生滅,而沒有「我」的主體,因此不說解脫的這個人會往生或不往生,也就是不回答十四無記中的第九個和第十個問題。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若更受身於三有者,無有是處」,相當的南傳經文作「『往生』不適用……『不往生』不適用……『往生且不往生』不適用……『既非往生也非不往生』不適用」。
⑥ 無復生分:不再有出生的因素;不再有來生。
[對應經典]
- 《別譯雜阿含經》卷十第196經。
- 南傳《中部尼柯耶》〈普行者品3〉第72經婆蹉衢多火(喻)經。
- 藏傳《俱舍論疏》3.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