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大目揵連亦於彼住。
時,有婆蹉種出家詣尊者大目揵連所,與尊者目揵連面相問訊慰勞,慰勞已,退坐一面。語尊者大目揵連:「欲有所問,寧有閑暇見答以不?」
目連答言:「婆蹉!隨意所問,知者當答。」
時,婆蹉種出家問尊者目揵連:「何因、何緣餘沙門、婆羅門①有人來ⓐ問云何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②,皆悉隨答。而沙門瞿曇有來問言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而不記說?」
目揵連言:「婆蹉!餘沙門、婆羅門於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出③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取著④,如來無後死、有後死、有ⓑ無後死、非有後死非無後死則生取著。受、想、行、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出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生取著,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生取著。
「如來者,於色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出如實知;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不著,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不著。受、想、行、識如實知,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出如實知;如實知故,於如來有後死則不然,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不然。甚深廣大,無量無數,皆悉寂滅。
「婆蹉!如是因、如是緣,餘沙門、婆羅門若有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則為記說。如是因、如是緣,如來若有來問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不為記說。」
時,婆蹉種出家聞尊者大目揵連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而去。
[校勘]
ⓐ 「來」,大正藏原為「求」,今依據聖本、高麗藏二本改作「來」。
ⓑ 宋、元、明、聖四本無「有」字。
ⓒ 聖本無「於」字。[*]
ⓓ 大正藏無「色」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① 餘沙門、婆羅門:其他(宗教)的修行人。
② 如來有後死、無後死、有無後死、非有非無後死:如來死後常存、還有後續的生死,如來死後就沒了、沒有後續的生死,如來死後既存在又不存在,如來死後既不存在又不是不存在。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作「我死此生彼,我死此不生彼,我死此亦生彼亦不生彼,我非生彼非非生彼」,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死後如來存在,死後如來不存在,死後如來存在且不存在,死後如來既非存在也非不存在」。
③ 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出:物質及物理世界的現象,及其起因、消滅、滋味、禍患、出離。詳見卷一第13經,卷二第41、42經。
④ 取著:執取;執著。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前一經中婆蹉問佛陀十四無記中第13、14個問題。
本經中婆蹉問大目犍連尊者十四無記中第9至12個問題,關於如來死後的有無。這些問題中將如來視為一個主體、靈魂,探討這個靈魂死後的有無。
然而世間是緣起緣滅的,身心都是無常的,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的,沒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輪迴主體叫做如來。而在究竟的角度來看,如來已經徹底解脫於五陰了,只有因緣的生滅,而沒有「我」的主體,那又怎麼能說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呢?問題就錯了,因此不予回答。
該問的不是如來死後的存在狀況,而是:「有一個固定不變的輪迴主體叫做如來嗎?」
因此大目犍連尊者說討論這些問題的外道不如實知五陰及其集、滅、味、患、出(離),而執著在這些錯誤的問題上。如果如實知五陰無我,就不會執著在這些問題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