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46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異婆羅門①來詣佛所,恭敬問訊,問訊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未來世當有幾佛?」
佛告婆羅門:「未來佛者,如無量恒河沙②。」
爾時,婆羅門作是念:「未來當有如無量恒河沙三藐三佛陀③,我當從彼修諸梵行。」
爾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坐起去。
時,婆羅門隨路思惟:「我今唯問沙門瞿曇未來諸佛,不問過去。」即隨路還,復問世尊:「云何?瞿曇!過去世時,復有幾佛?」
佛告婆羅門:「過去世佛亦如無量恒河沙數。」
時,婆羅門即作是念:「過去世中有無量恒河沙等諸佛世尊,我曾不習近,設復未來如無量恒河沙三藐三佛陀,亦當不與習近娛樂,我今當於沙門瞿曇所修行梵行。」即便合掌白佛言:「唯願聽我於正法、律出家修梵行。」
[註解]
① 異婆羅門:某位大家較不熟悉的婆羅門。「婆羅門」是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
② 如無量恒河沙:有如恆河中沙子的數目,多到難以計數。
③ 三藐三佛陀:佛陀。「三藐三佛陀」是如來十號中第三個的音譯,又譯為「三耶三佛」、「三佛」,義譯為「正遍知」、「等正覺」。
④ 聽:任由,讀音為四聲。這裡有準許的意思。
⑤ 得比丘分:成為一位比丘。
⑥ 受具足:受具足戒(完整出家戒律)。
⑦ 獨一靜處:獨自處在安靜的地方。
⑧ 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基於正信從家出離,出家修行。其中「正信非家」可詮釋為「相信世俗的家不是最終的歸宿」。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明日何其多
一位婆羅門詢問佛陀:「未來將有多少佛?」佛陀回答說:「未來將有如無量恒河沙的諸佛。」婆羅門就高興地準備離開了。
相當的《別譯雜阿含經》經文提到婆羅門聽到佛陀的回答後,覺得反正未來還有無數的佛能教他修行,那就不急著修行了。
轉念之間,婆羅門想到要問佛陀:「過去已有多少佛?」佛陀回答說:「過去也已有如無量恒河沙的諸佛。」
婆羅門這時警覺到,縱然過去已有如無量恒河沙的諸佛,自己都錯過了,不曾親近學習,那麼未來難保不會繼續錯過如無量恒河沙的諸佛,還是把握此生跟隨釋迦牟尼佛修行吧。
於是他跟著釋迦牟尼佛出家,精進修行,即在此生證得阿羅漢。
- 還有多少佛
本經表示三世有無數的佛。就無始輪迴來看,過去、未來都有無數的佛是數學上的必然,其中過去七佛的事蹟在《阿含經》和《尼柯耶》中多有記述。
至於佛所教化的範圍,《長阿含經》卷十八〈閻浮提州品1〉定義:「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敗,眾生所居名一佛剎。」一個大千世界是一佛剎,也就是一位佛的教化範圍,大約是十的九次方個恆星的範圍。這樣的範圍裡,在沒有任何佛法流傳的時代,第一位成等正覺並教化眾生的覺者,就叫做佛。之後直到佛法滅盡為止,聽聞佛法而覺悟的人都叫做聲聞,而不能稱為佛。因此在釋迦牟尼佛的佛土中,直到未來法滅盡前,根據佛經的定義,真正的覺悟者不會自稱為佛。
另一方面,南傳在巴辣甘波布(Parakkamabahu)王統一錫蘭後,鏟除大寺派之外的傳承,並銷毀當時《尼柯耶》之外所有在錫蘭流傳的經典,因此南傳國家現今保存的經典並無記載他方佛土。北傳國家則流傳有記載他方佛土的經典,表示有十方諸佛,是在另外的大千世界成佛的覺者。
縱然三世有無數的佛,不論是否有十方諸佛,本經明白表示了只有自己此生勤修佛法,才能確保不空過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