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①。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
「聖弟子!如是觀者,厭於色,厭受、想、行、識,厭故不樂,不樂故得解脫。解脫者真實智生:『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宋、元、明三本無「者」字。[*]
ⓑ 大正藏無「正」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補上。[*]
[註解]
① 我所:我所擁有的。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生活上的體驗
除了從邏輯上分析外,也可從生活中體會此經所說的道理,例如:
- 色無常,無常即苦:身體會一直變化老去,有時健康有時生病,被無常逼迫著就是苦。人會喜愛一些事物,所喜愛的事物會因無常而消逝或不如預期,也是苦。
- 苦即非我:生病時痛不欲生,會寧願沒有這個病苦的身體、寧願不把身體視為我。身體的病痛不是我所能完全主宰控制的,自然不是自在的「我」。
- 非我者亦非我所:究竟來看,既然連「我」都沒有,哪還有什麼東西是「我所擁有」的呢?
- 進一步的修行
和此經同義的《中阿含經》卷二十九〈大品1〉第120經說無常經中則有寫道:「多聞聖弟子作如是觀,修習三十七道品,無礙正思正念」(CBETA, T01, no. 26, p. 609, c10-11)。「當觀色無常」後,還須搭配實際的修行(道品),而不只是字面上的理解,才能真實正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