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864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若行、若形、若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彼不憶念如是行、如是形、如是相,然於彼色、受、想、行、識法,作如病、如癰、如刺、如殺無常非我思惟,於彼法生厭、怖畏、防護;生厭、怖畏、防護已,以甘露門而自饒益,如是寂靜,如是勝妙,所謂捨離,餘愛、無欲、滅盡、。」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相」,宋、元、明三本作「相觀」。

「愛」,宋、元、明三本作「愛愛」。

「涅」,宋本作「泥」。

[註解]

若行、若形、若相:禪定的修習、境界、目標。《中阿含經》作「所行、所想、所標」,《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引述經文作「如是諸行相狀」,《顯揚聖教論》作「如是行如是狀如是相」。

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離於感官欲樂,離於惡的、不善的事情,覺與觀兩者皆有,由捨離而生起喜與樂,達成並保持在初禪的境界。其中「覺」又譯為「尋」,是投向的注意力;「觀」又譯為「伺」,是持續的注意力。例如打坐時將心念投向呼吸,就是「尋」;接著將心念持續地省察呼吸,就是「伺」。「初禪」是色界的四個禪定層次的第一個層次。

色、受、想、行、識法:泛指身心以及世間一切事物。其中「色」是物質及物理世界的現象,「受」是感受,「想」是取相、認知,「行」是造作,例如意志力,「識」是識知、覺知。「法」在這邊是廣義的用法,代表任何有形、無形、真實、虛妄的事物或道理。

如病、如癰、如刺、如殺:譬喻五受陰的禍害如同疾病、膿瘡、毒刺、凶器。

無常:遷流變化,沒有恆常不變的。

苦:受到逼迫。

空:因緣和合而生,沒有實體。

非我:不是「我」,又譯為「無我」。

防護:捨離以守護(內心的清淨)。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使心從那些法脫離」。

甘露門:佛所教授的解脫法門。「甘露」是印度傳說中的不死藥,因為解脫的聖者不生,不生因而不死,所以稱佛法為「甘露門」。

餘愛盡:斷盡剩餘的貪愛。

涅槃:滅除煩惱、生死。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本經所說,是在證得初禪後,基於初禪的定力作慧觀,也就是「因定發慧」。

[進階辨正]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