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752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迦摩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欲者。云何為欲?」
佛告迦摩:「欲,謂五欲功德①。何等為五?謂眼識明ⓐ色②,可愛、可意、可念③,長養④欲樂。如是耳、鼻、舌、身識ⓑ觸,可愛、可意、可念,長養欲樂,是名為欲。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⑤。」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世間雜五色, 彼非為愛欲,
貪欲覺想者, 是則士夫欲⑥,
眾色常住世, 行者斷心欲。」
迦摩比丘白佛言:「世尊!寧有道有跡⑦,斷此愛欲不?」
佛告比丘:「有八正道,能斷愛欲,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佛說此經已,迦摩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眼識明」,宋、元、明、聖四本作「識眼」。
ⓑ 「識」,宋、元、明三本作「識身」。
[註解]
① 五欲功德: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這五種欲的功能。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五種欲」。
② 眼識明色:眼睛所識別的物體。
③ 可愛、可意、可念:感到喜歡、惦記、思念。
④ 長養:生長、滋養。
⑤ 然彼非欲,於彼貪著者,是名為欲:然而「色、聲、香、味、觸」這些並非貪欲,對此五境貪愛染著,才是貪欲。
⑥ 世間雜五色,彼非為愛欲,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世間的「色、聲、香、味、觸」種種境界不是貪欲,對此五境貪愛思念,才是人們的貪欲。其中「覺(尋)想」指將心投向目標,也就是去想所貪愛的事物。
⑦ 有道有跡:有方法、有途徑。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以下經文和本經一樣,都表示「色、身、香、味、觸」不是愛欲,對它們的貪愛染著才是愛欲:
- 《雜阿含經》卷十八第490經:「欲者,謂眼所識色可愛、樂、念,染著色。耳聲、鼻香、舌味、身所識觸可愛、樂、念,染著觸。閻浮車!此功德非欲,但覺想思惟者。」(CBETA, T02, no. 99, p. 127, b5-7)
- 《雜阿含經》卷九第250經:「非眼繫色,非色繫眼,乃至非意繫法,非法繫意,中間欲貪,是其繫也。」(CBETA, T02, no. 99, p. 60, b10-12)
- 《雜阿含經》卷四十八第1286經:「非世間眾事,是則之為欲,心法馳覺想,是名士夫欲。」(CBETA, T02, no. 99, p. 354, b18-19)
- 《增壹阿含經》卷四十九〈非常品51〉:「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CBETA, T02, no. 125, p. 815, c15-16)
- 本經說「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當六根對六境時不如理作意,念念不忘,心中的執著會如滾雪球般增長。所以《中阿含經》卷二十八〈林品5〉第113經諸法本經說:「一切諸法以欲為本」,以下經文也都有相關的意涵:
- 《雜阿含經》卷十六第454經:「緣種種界生種種觸,緣種種觸生種種受,緣種種受生種種想,緣種種想生種種欲,緣種種欲生種種覺,緣種種覺生種種熱,緣種種熱生種種求。」(CBETA, T02, no. 99, p. 116, b15-19)
- 《中阿含經》卷二十八〈林品 5〉第115經蜜丸喻經:「緣眼及色,生眼識,三事共會便有更觸,緣更觸便有所覺,若所覺便想,若所想便思,若所思便念,若所念便分別。」(CBETA, T01, no. 26, p. 604, b2-5)
- 南傳《長部尼柯耶》卷二十一帝釋所問經:「欲以尋為緣,由尋而起,由尋而生,以尋為源,尋有時,欲有,尋滅時,即欲滅。[……]尋以妄想諸支為緣,由妄想諸支而起,由妄想諸支而生,以妄想諸支為源。妄想諸支有時,尋有,妄想諸支滅時,尋滅。」(CBETA, N07, no. 4, p. 262, a12-p. 263, a3 // PTS. D. 2. 277)
- 本經說「世間雜五色,彼非為愛欲,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能否舉例修習八正道而調伏貪欲的過程?
以對美色的貪欲為例,人美並沒有錯,我們看到美女不一定就有貪欲(「世間雜五色,彼非為愛欲」),然而如果看到美女之後,覺得很受吸引,念念不忘想要一親芳澤,則是貪欲(「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身為欲界眾生常會有欲望,有欲望不一定會犯五戒,然而如果是已婚者因為貪欲而外遇,那麼不僅犯了戒,也因此會有後續的苦果。
修習八正道的人了知貪欲的後患,有正確的見解(「正見」),因此見到美女時不起非分之想,能有正確的思惟(「正志」),不會為了勾引美女而花言巧語(「正語」),也不會調戲美女或外遇(「正業」),從事正當的工作(「正命」)。同時精進修行(正方便),時時觀察心中是否有貪欲,體會貪念無常的本質,解析了貪念生起與滅去的因緣,進而減輕對貪欲的執著(「正念」)。在這樣的基礎上禪定得力(「正定」),所獲得的輕安快樂勝於世間五欲,也就較能調伏貪欲。
根據本卷第785經,八正道可分為在世間的正道與出世間的正道,佛教有在家修行的方法也有出家修行的方法,要根據自己的程度而採取適當的次第,避免好高騖遠、也避免走錯方向。
- 對於有修行止觀的人,可以發現享受五欲雖然快樂,卻也時時有苦。以享受米其林五星級美食為例,想要美食的當下,這個渴望就有「求不得苦」;享受美食的當下,在色香味俱全麻痺感官的背後是「五陰熾盛苦」;享受完美食,吃完了,則是「愛別離苦」。
- 有同學問:「為何本經只說五根對五境後的欲,而不說意根對法境的貪?」
眼、耳、鼻、舌、身等五種感官接收的訊號傳到最後,由意根作最後的反應,而會起心動念,因此五根識五境時的欲也都可說是意根對法境的貪。
另一方面,五欲是最明顯的,超越了五欲也就超越了欲界。至於對法境的執著也是一種貪,這些都要能超越才能解脫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