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713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鉢,入舍衛城乞食。時,眾多比丘作是念:「今日太早,乞食時未至,我等且過①諸外道精舍。」
眾多比丘即入外道精舍,與諸外道共相問訊慰勞,問訊慰勞已,於一面坐已,諸外道問比丘言:「沙門瞿曇為諸弟子說法,斷五蓋:覆心、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轉趣涅槃,住四念處,修七覺意②。我等亦復ⓑ為諸弟子說斷五蓋覆心、慧力羸,善住四念處,修七覺分。我等與彼沙門瞿曇有何等異?俱能說法。」
時,眾多比丘聞外道所說,心不喜悅,反呵罵,從座起去。入舍衛城,乞食已,還精舍,舉③衣鉢,洗足已,往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以諸外道所說,具白世尊。
爾時,世尊告眾多比丘:「彼外道說是語時,汝等應反問言:『諸外道,五蓋者,種應有十。七覺者,種應有十四。何等為五蓋之十、七覺之十四?』如是問者,彼諸外道則自駭散,說ⓒ諸外道法,瞋恚、憍慢、毀呰④、嫌恨、不忍⑤心生,或默然低頭,失辯潛思⑥。所以者何?我不見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天、人眾中,聞我所說歡喜隨順⑦者,唯除如來及聲聞眾於此聞者。
「諸比丘!何等為五蓋之十?謂有內貪欲⑧、有外貪欲⑨,彼內貪欲者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彼外貪欲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謂瞋恚、有瞋恚相⑩,若瞋恚及瞋恚相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有睡、有眠,彼睡、彼眠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有掉、有悔,彼掉、彼悔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有疑善法、有疑不善法⑪,彼善法疑、不善法疑即是蓋,非智非等覺,不轉趣涅槃。是名五蓋說十。
「何等為七覺分說十四?有內法心念住、有外法心念住⑫,彼內法念住即是念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外ⓓ法念住即是念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擇善法、擇不善法⑬。彼善法擇,即是擇法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不善法擇,即是擇法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精進斷不善法,有精進長養善法。彼斷不善法精進ⓔ,即是精進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長養善法精進,即是精進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喜,有喜處⑭。彼喜即是喜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喜處,亦即是喜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身猗息,有心猗息。彼身猗息,即是猗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心猗息,即是猗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有定,有定相⑮。彼定即是定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定相即是定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
「捨善法、捨不善法有捨善法⑯,有捨不善法。彼善法捨,即是捨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彼不善法捨,即是捨覺分,是智是等覺,能轉趣涅槃,是名七覺分說為十四。」
佛說此經已,眾多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時有」,宋、元、明三本作「爾時」。
ⓑ 宋、元、明三本無「復」字。
ⓒ 宋、元、明、聖四本無「說」字。
ⓓ 聖本無「外」字。
ⓔ 「進」,宋、元、明、聖四本在「進」之後有「即善法有精進長養善法彼斷不善法精進」十七字。
[註解]
① 過:拜訪。
② 七覺意:即「七覺支」。
③ 舉:拿起。「舉衣鉢」在這裡指收拾衣鉢。
④ 呰:毀謗。
⑤ 不忍:不接受。這裡的「忍」是忍可、接受的意思。
⑥ 失辯潛思:失去辯解的能力,埋頭思考。
⑦ 聞我所說歡喜隨順:聽我所說後,能歡喜地接受、依從。
⑧ 內貪欲:自身以內的貪欲;對自身而起的貪欲。
⑨ 外貪欲:自身以外的貪欲;對外在人事物所起的貪欲。
⑩ 瞋恚、有瞋恚相:生氣(的心)、表現出生氣的表相。
⑪ 有疑善法、有疑不善法:有對善法的的懷疑猶豫,有對不善法的的懷疑猶豫(例如不確定是否要遠離不善法)。
⑫ 有內法心念住,有外法心念住:有心念住於自身以內的事物,有心念住於自身以外的事物。即四念處的內身、外身、內受、外受、內心、外心、內法、外法的區別。
⑬ 擇善法、擇不善法:揀擇、辨別善法(而修);揀擇、辨別不善法(而遠離)。
⑭ 喜處:造成喜心的所在。例如因為精進修行離於世俗的心念而心生歡喜(,即知道以後精進修行離於世俗的心念,即能重現歡喜)。
⑮ 定相:入定的相。例如初禪有覺、觀、喜、樂、一心等五禪支(,觀察到這五禪支,而可知是初禪)。
⑯ 捨善法:不執著善法。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外道自稱如同佛陀教弟子斷五蓋、修七覺支,因此他們跟佛陀一樣。比丘們聽了不知如何辯解,而請示佛陀。
佛陀建議可反問外道:五蓋可分成哪十種?七覺支可分成哪十四種?藉由追問,可得知外道是不是真得懂這些名詞?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或親身的體驗來解說?外道回答不了的話,代表只是鸚鵡學舌,而不是真的瞭解。
直至今日,仍有許多人喜歡賣弄佛教的名相以顯示自己不俗,實際上卻不懂這些名詞的真正內涵,也不能用白話讓聽眾理解這些名相的正確意義。
五蓋的這十種、七覺支的這十四種,並不是唯一的標準,只是為了測驗外道是否只會抄答案。例如本經將念覺支分成兩種,其實念覺支更可分成四種(四念處)。
本經所舉五蓋之十、七覺支之十四,在南北傳對應經典當中的例子不盡相同,表列如下:
項目 | 《雜阿含經》第713經 | 《相應部尼柯耶》第46.52經 | |
---|---|---|---|
五蓋 | 貪欲蓋 | 內貪欲 | 自身內之欲的意欲 |
外貪欲 | 外部之欲的意欲 | ||
瞋恚蓋 | 瞋恚 | 自身內之惡意 | |
瞋恚相 | 外部之惡意 | ||
(昏沉)睡眠蓋 | 睡 | 昏沉 | |
眠 | 睡眠 | ||
掉悔蓋 | 掉 | 掉舉 | |
悔 | 後悔 | ||
疑蓋 | 疑善法 | 自身內之疑惑 | |
疑不善法 | 外部之疑惑 | ||
七覺支 | 念覺支 | 內法念住 | 對於自身內之法的念 |
外法念住 | 對於外部之法的念 | ||
擇法覺支 | 擇善法 | 對於自身內之法以慧考察、伺察、到達審慮 | |
擇不善法 | 對於外部之法以慧考察、伺察、到達審慮 | ||
精進覺支 | 精進斷不善法 | 有身體的活力 | |
精進長養善法 | 有心理的活力 | ||
喜覺支 | 喜 | 有尋、有伺的喜 | |
喜處 | 無尋、無伺的喜 | ||
猗覺支 | 身猗息 | 有身體的輕安 | |
心猗息 | 有心理的輕安 | ||
定覺支 | 定 | 有尋、有伺的定 | |
定相 | 無尋、無伺的定 | ||
捨覺支 | 捨善法 | 對於自身內之法的捨 | |
捨不善法 | 對於外部之法的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