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22 第590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拘薩羅國有諸商人,五百乘車,共行治生,至曠野中。時有五百群賊在後隨逐,伺便欲作劫盜。時,曠野中有一天神,止住路側。

「時,彼天神作是念:『當往詣彼拘薩羅國諸商人所,問其義理。若彼商人喜我所問,時解說者,我當方便令其安隱,得脫賊難;若不喜我所問者,當放捨之,如餘天神。』

「時,彼天神作是念已,即放身光,遍照商人車營,而說偈言:

「『誰於覺睡眠,  誰復睡眠覺,
  誰有解此義,  誰能為我說。』

「爾時,商人中有一優婆塞信佛、信法、信比丘僧,一心向佛、法、僧,歸依佛、法、僧,於佛離疑,於法、僧離疑,於苦、集、滅、道離疑,見四聖諦第一無間等果,在商人中與諸商人共為行侶。彼優婆塞於後夜時端坐思惟,繫念在前,於十二因緣逆順觀察,所謂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純大苦聚集;如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處滅,六入處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滅。

「時,彼優婆塞如是思惟已,而說偈言:

「『我於覺睡眠,  我於睡眠覺,
  我解知此義,  能為人記說。』

「時,彼天神問優婆塞:『云何覺睡眠?云何睡眠覺?云何能解知?云何能記說?』

「時,優婆塞說偈答言:

「『貪欲及瞋恚,  愚癡得離欲,
  漏盡阿羅漢,  正智心解脫,
  彼則為覺悟,  我於彼睡眠。
  不知因生苦,  及苦因緣集,
  於此一切苦,  得無餘滅盡
  又不知正道,  等趣息苦處,
  斯等為常眠,  我於彼則覺。
  如是覺睡眠,  如是睡眠覺,
  如是善知義,  如是能記說。』

「時,彼天神復說偈言:

「『善哉覺睡眠,  善哉眠中覺,
  善哉解知義,  善哉能記說,
  久遠乃今見,  諸兄弟而來,
  緣汝恩力故,  令諸商人眾,
  得免於劫賊,  隨道安樂去。』

「如是,諸比丘!彼拘薩羅澤中諸商人眾皆得安隱從曠野出。」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時」,大正藏原為「曠野」,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時」。

[註解]

拘薩羅: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部,其首都為舍衛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國。另譯為「憍薩羅」。

治生:營生;謀生。

伺便:等待時機。

優婆塞:在家的男性佛教徒。

四聖諦:四項聖者所證的真理,即「苦、集、滅、道」。「苦」是說明生命是苦迫的,「集」是說明苦的起因,「滅」是說明苦的止息,「道」是說明可以滅苦的解脫之道。

第一無間等果:指初果。

十二因緣:十二種導致苦及生死輪迴的條件。又譯為「十二緣起」、「十二支緣起」。

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起故是事起:有了這個因此而有那個,這個生起因此那個生起。指十二因緣的各支相依生起,終究造成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也說明一切身心乃至生命的現象是由因緣所生,並非沒有起因而獨自存在。另譯為「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

無明:無智;不徹底明白佛法。也是「癡」的異名。

純大苦聚集:全都是大苦的積聚。

記說:決定說;確定說。

無餘滅盡:滅除而沒有殘餘。

等趣:正確地趨向。又譯為「正趣」、「等向」。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天神可助人,但常是看心情、有條件的,天神通常較會幫助清淨的人。

本經比喻初果聖者相對於阿羅漢有如在睡眠中的人,也就是說阿羅漢相對於初果聖者是醒悟的人;凡夫相對於初果聖者有如在睡眠中的人,也就是說初果聖者相對於凡夫是醒悟的人。

回到《雜阿含經》卷22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