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493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時,尊者舍利弗告諸比丘:「若阿練若比丘①或於空地、林中、樹下,當作是學,內自觀察思惟:『心中自覺有欲想不?』若不覺者②,當於境界,或於淨相③,若愛欲起,違於遠離。譬如士夫用力乘船,逆流而上,身小疲怠,船則倒還,順流而下。如是,比丘!思惟淨想,還生愛欲,違於遠離;是比丘學時,修下方便④,行不ⓐ淳淨,是故還為愛欲所漂,不得法力⑤,心不寂靜,不一其心,於彼淨相ⓑ隨生愛欲,流注浚輸⑥,違於遠離。當知是比丘不敢自記⑦於五欲功德⑧離欲解脫。
「若比丘或於空地、林中、樹下,作是思惟:『我內心中為離欲不?』是比丘當於境界,或取淨相,若覺其心於彼遠離,順趣浚注⑨。譬如鳥翮,入火則卷,不可舒展⑩。如是,比丘或取淨相,即順遠離,流注浚輸。比丘!當如是知,於方便行⑪,心不懈怠,得法寂靜,寂止、息、樂,淳淨一心,謂我思惟已,於淨相順於遠離,隨順修道,則能堪任自記於五欲功德離欲解脫。」
尊者舍利弗說是經已,諸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行不」,大正藏原為「不得」,今依據宋、元、明三本改作「行不」。
ⓑ 「相」,宋、元、明三本作「想」。
[註解]
① 阿練若比丘:離開聚落,寂靜而修行的出家人。其中「阿練若」指離開聚落,寂靜而適合修行的地方。
② 若不覺者:如果沒有覺察到貪念。相當的《本事經》經文作:「若不覺有內貪欲纏,汝等復應審諦觀察:『我今為有內貪欲纏,而不覺耶?我今為無內貪欲纏,而不覺耶?』」
③ 淨相:在這裡特指令人喜愛的影像,也就是「不淨觀」所對治的相。
④ 修下方便:修行的方法不純熟、不適合、或不正確。
⑤ 法力:佛法的力量。
⑥ 浚輸:導向。
⑦ 自記:自己記說。
⑧ 五欲功德: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這五種欲的功能。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五種欲」。
⑨ 順趣浚注:(向解脫)傾注、匯流。
⑩ 譬如鳥翮,入火則卷,不可舒展:猶如鳥類的羽毛投入火中則會收縮捲起來,不再能舒展開。(以此譬喻證得離欲解脫是不可逆的,不會再沉迷五欲。)「翮」是羽毛中的硬梗,或指翅膀,讀音同「何」。
⑪ 方便行:方法的實行。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在本經的比喻中,修行功夫淺的人就好像在愛欲的河流中,划著船想要逆流而上,當然會深感費力;修行功夫深的人,則像是在解脫的河流中(入流了)順水行舟,相對地就很自然了。
已證得離欲解脫的修行人,不會被五欲所吸引,反過來說,如果對於境界或是合意的影像生起愛欲,代表功夫還不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