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第39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種種子。何等為五?謂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①。此五種子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②,新熟堅實,有地界而無水界,彼種子不生長增廣。若彼種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中風,有水界而無地界,彼種子亦不生長增廣。若彼種子新熟堅實,不斷、不壞、不腐、不中風,有地、水界,彼種子生長增廣。
「比丘!彼五種子者,譬取陰俱識③;地界者,譬四識住④;水界者,譬貪喜四取攀緣識住⑤。何等為四?識於色受想行攀緣生長於色中識住,攀緣色,喜、貪潤澤,生長增廣;於受、想、行中識住,攀緣受、想、行,貪、喜潤澤,生長增廣。比丘!識於中若來、若去、若住、若沒、若生長增廣。
「比丘!若離色、受、想、行,識有若來、若去、若住、若生ⓐ者,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⑥。色受想行界離貪,則識無住處,不造作色界離貪,離貪已,於色封滯⑦意生縛斷⑧;於色封滯意生縛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受、想、行界離貪,離貪已,於行封滯意生觸斷;於行封滯意生觸斷已,攀緣斷,攀緣斷已,彼識無所住,不復生長增廣。不生長故,不作行;不作行已住,住已知足,知足已解脫;解脫已,於諸世間都無所取、無所著;無所取、無所著已,自覺涅槃:『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我說彼識不至東、西、南、北、四維、上、下,無所至趣,唯見法⑨,欲入涅槃、寂滅、清涼⑩、清淨、真實。」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校勘]
ⓐ 「生」,明本作「坐」。
[註解]
① 根種子、莖種子、節種子、自落種子、實種子:不同的繁殖植物的方法,例如塊根繁殖(如蘿蔔)、插枝繁殖(如葡萄)、取一整節來繁殖(如甘蔗)、自行落下就會繁殖(如落地生根)、果實裡的種子繁殖。
② 不中風:不被風吹所傷害。
③ 取陰俱識:執取(執著)諸陰(色、受、想、行)同在的識。
④ 四識住:「色、受、想、行」等四個「識」在其中生長增廣的基地。
⑤ 貪喜四取攀緣識住:貪著四識住。其中「四取攀緣識住」就是「四識住」。
⑥ 彼但有言數,問已不知,增益生癡,以非境界故:這只是空話,如果去問他,他就回答不出來了,只會愈來愈迷惑,因為他其實沒有相關經驗。其中「言數」又譯為「言說」。
⑦ 封滯:攀住占用,就是執取的意思。
⑧ 意生縛斷:意識所生的結縛已斷除。
⑨ 見法:見到真理。
⑩ 清涼:沒有熱惱,在這裡形容「涅槃」。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本經的譬喻怎麼講?
種子只要有土壤、有水分,就能開始生長。
此經中則譬喻如下:
- 種子 = 執取四陰同在的識(取陰俱識)
- 土壤(地界)= 色、受、想、行(四識住)
- 水分(水界)= 貪喜四識住
識(種子)生長在色、受、想、行(土)中間,只要有貪喜(水),就會愈長愈大。
本經所說的解脫的次第為:
於色受想行界離「貪」、意生縛斷、攀緣斷 → 「識」無住處,不復生長增廣 → 不作「行」 → 住、知足、解脫、無所取、無所著、自覺涅槃。
- 本經所說,有什麼生活上的例子?
一個學生在沒看過金庸小說之前,不會對金庸小說有特別的感覺。但看了一部金庸小說,上癮了,就想要看更多的金庸小說,對小說的偏好和讀小說的行為像滾雪球般,最後成為金庸小說迷。在這個例子中,讀小說的身心運作增長了對於小說的喜愛及覺知,對小說的喜愛及覺知又促成更多讀小說的身心運作。對金庸小說的識(覺知)在讀小說的色、受、想、行當中,由於有貪喜,就會生長增廣。
看電影也是如此,本來沒有特別想看電影的人,可能在看了一部特定類型的片子後有了喜好,就想看更多該類型的片子,終於培養出對於該類電影的嗜好。這也是由於有貪喜,因此對該類電影的識在色、受、想、行中生長增廣。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喜愛享受,如果執著,會更強化對享受的覺知,也是貪喜潤澤,生長增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