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 卷46 第1232經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時,波斯匿王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此舍衛國有長者,名摩訶男,多財巨富,藏積真金至百千億,況復餘財!世尊!摩訶男長者如是巨富,作如是食用:食碎米、食豆羹、食腐敗薑,著麤布衣、單皮革屣,乘羸敗車,戴樹葉蓋,未曾聞其供養施與沙門、婆羅門,給恤貧苦、行路頓乏、諸乞匃者;閉門而食,莫令沙門、婆羅門、貧窮、行路、諸乞匃者見之。」

佛告波斯匿王:「此非正士,得勝財利,不自受用,不知供養父母,供給妻子、宗親、眷屬,恤諸僕使,施與知識,不知隨時供諸沙門、婆羅門,種勝福田,崇向勝處,長受安樂,未來生天。得勝財物,不知廣用,收其大利。大王!譬如曠野湖池聚水,無有受用、洗浴、飲者,即於澤中煎熬消盡。如是,不善士夫得勝財物,乃至不廣受用,收其大利,如彼池水。

「大王!有善男子得勝財利,快樂受用,供養父母,供給妻子、宗親、眷屬,給恤僕使,施諸知識,時時供養沙門、婆羅門,種勝福田,崇向勝處,未來生天。得勝錢財,能廣受用,倍收大利。譬如,大王!聚落、城郭邊有池水,澄淨清涼,樹林蔭覆,令人受樂,多眾受用,乃至禽獸。如是,善男子得勝妙財,自供快樂,供養父母,乃至種勝福田,廣收大利。」爾時,世尊復說偈言:

「曠野湖池水,  清涼極鮮淨,
 無有受用者,  即於彼消盡。
 如是勝妙財,  惡士夫所得,
 不能自受用,  亦不供恤彼。
 徒自苦積聚,  聚已而自喪,
 慧者得勝財,  能自樂受用。
 廣施作功德,  及與親眷屬,
 隨所應給與,  如牛王領眾。
 施與及受用,  不失所應者,
 乘理而壽終,  生天受福樂。」

佛說此經已,波斯匿王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校勘]

「諸」,大正藏原為「給」,今依據宋、元、明、聖四本改作「諸」。

「澤」,聖本作「宅」。

「受」,聖本作「愛」。

「財」,聖本作「則」。

「極」,明本作「及」。

[註解]

麤:「粗」的異體字。

[對應經典]

[讀經拾得]

  • 守財奴因為太貪,而對自己及他人都吝嗇,受不到福報的利益。

本經中佛陀將人的財產譬喻為池水,無常而總有消失的一天。若不能在福報仍在時好好運用,嘉惠週遭的人,多多佈施以累積未來修行的福報資糧,就完全是浪費資源。在家五法「信、戒、施、聞、慧」當中即有「施」,正確的佈施,也就是利用今生的福報來修行,造未來的生天、解脫善因。

  • 佛世時「摩訶男」是菜市場名,此經中極吝嗇的摩訶男長者不同於五比丘之一的摩訶男尊者,也不同於《雜阿含經》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記載的學佛的摩訶男居士。

回到《雜阿含經》卷46

回到《雜阿含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