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talk ◎ 大家來灌水    板主: magelinus/Masakiko
閱讀文章: 第 4632/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images (台灣加油樂利安康) 站內: talk
標題: Re: 媒體喜歡創造名詞(Re: 正常的社會現象?)
時間: Fri Oct 27 06:56:38 2006

在上篇及上上篇提及媒體喜歡創造名詞或者學者也喜做語不驚人死不休之語,
今天剛好這一篇是對時下「OFF 學」的這個流行詞彙所做的反思,供大家參
考:
==================================================================

中時人間副刊


■──給大前研一的信   友善列印

  of(f) course 不容易?!

李明璁  (20061027)

    這一堂「OFF Course」,竟有這麼of course(想當然爾)的輕鬆容易嗎?
即便以我這麼一個資淺的社會學者,也能明確指出:您著實低估了特定的歷史
與社會條件,對工作與休閒型態的制約影響,以至於在整本書裡都訴諸一種個
人唯心的自我改變動力。

    親愛的大前博士,

    在提筆寫這封信給您之前,我剛完成了幾項工作:首先是趕出一篇論文,
因為週末將前往貴國參與研討會,其次是準備隔天要給學生的授課資料,最後
則是處理才短短一天就累積到數十封必須回覆的電子郵件。現在是台北時間午
夜三點,我已近二十小時未曾闔眼。之所以這麼挑燈夜戰,是因為白天在大學
研究室裡經常被突來的電話和訪客打斷。似乎只有這時刻才能專注讀書寫作,
我明知如此對身子不好,但總受不了靜夜工作的誘惑。

    這是我回台任教第二年的開始。在過去一年多裡,我從只要專注論文的學
生身份,變成了必須滿足各方需求的教授,從一個異鄉書房裡安靜自足的小宇
宙,轉換到在都會人群中複雜交會的各種場景。所謂的「工作」,以各種形式
來到我面前,向我提出要求,而我也總是全力以赴。直到前一陣子,我赫然發
現鏡子裡的自己滿臉疲憊;而壓力過大的頻繁失眠,更促使我必須有所改變。
然後我剛好在書店翻到了您的大作《OFF學》。彷彿是個清晰而輕盈的口哨聲,
它招呼著整整開機「ON」了一年多、電路幾乎快燒壞的我,該關機OFF一陣子了
。於是,我買下了這本書,基於對休息的渴望,也基於對您論述是否轉型的揣想。

    其實第一次接觸您的作品,是幾年前在劍橋大學社會人類系的某次討論會,
那次的主題是反省全球化論述。請恕我直言,當時所有參與師生幾乎都對您頗有
微詞,認為您多年來所推進的「世界趨勢」,隱含許多問題。我猜您應知道,另
一位知名的日裔學者三好將夫,就曾針對您早期的暢銷大作《無國界世界》
(TheBorderless World)提出犀利批判,他認為所謂的「無國界」潮流,其實
只是反映菁英階級的跨國慾望、甚或就是一罐裝著「殖民想像」舊酒的「跨國主
義」新瓶。

    「會玩,才會成功」

    的確,在您產量驚人的著作中,一直以來所呈現的都是樂觀、開放、領導、
創造、與最重要的「持續成長獲利」的語調。在一次次大膽而帶著歡呼口吻的趨
勢預測與理想主張中,您卻鮮少觸及國際、族群、階級、性別、城鄉等各類現實
矛盾。英國地理學家瑪西(D. Massey)曾說:「在所謂的全球化過程,有些人
從中獲利但其他人失去更多;有些人創造潮流但其他人只能隨波逐流」。我相信
睿智敏銳如您,不可能對現實世界太多的差異條件與衝突情境視而不見。但很可
惜的,您似乎一直將這些問題存而不論。

    誠然我可以理解,如此將社會內部矛盾及社群利害衝突放在一邊不多置評,
似乎是主流經濟與商管領域中約定俗成的論述邏輯;而您身為「國際企業策略專
家」,實在也難以要求細膩討論常民在地生活的複雜性。正因為如此,在乍見
《OFF學》(出版社說這是您「首度暢談創意生活秘訣的新書」)時,我其實是相
當好奇的。我揣想著:像您這樣一位總是在教導與鼓舞商業菁英及白領階級「如
何樂在工作、勇於創新、明辨趨勢、再創高峰」的導師,現在如何改弦易轍地主
張人要追求工作以外的休閒樂趣、「會玩,才會成功」。

    很輕鬆地在上週末午後就拜讀完您這本書,就像前言所說這是一門「OFF學
的course(課程)」,而整本書的確充滿了諧音「of course」(理所當然)的
快意語調。我相當佩服您流暢的文筆,和歸納出新概念的能力。儘管閱讀過程中
確有不少疑問,但整體而言仍算是一次愉快的閱讀經驗。只是闔上書本,離開沙
發,回到研究室的電腦前,我想到必須趕在週一完成的工作,突然有一種弔詭的
感覺:看完這本書,我到底「OFF」了什麼?或者,更加焦慮於「如何OFF」?

    就像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裡俏皮寫道:「星期六和星期天,他
感到甜美的生命之輕托他浮出了未來的深處;但到了星期一,他卻被從未體驗過
的重負所擊倒」。我真想問問大前博士您,為什麼在書中我們都感覺不到您在
「ON」與「OFF」、沉重與輕盈之間來回擺盪而兩難的焦慮?又在什麼樣的基礎
上,您和書中的登場人物們(如已故的SONY創辦人盛田先生),能如此輕易地想
悠遊就悠遊,說「OFF」就「OFF」?

    在生活品味上更「IN」

    在書的一開端,您就開宗明義表示:「不是要推薦大家『慢活』:放棄工作
上的成功、從競爭社會上退下來、緩慢而輕鬆生活在興趣當中等等」。您主張是
在以工作為中心的前提下,充實休閒生活,從而讓娛樂經驗轉為工作能量。在此
基調中,資本主義社會人吃人的競爭邏輯並未被挑戰,也不涉及對既有生活秩序
的結構性反思。在我看來,您所謂的「OFF學」其實不是玩真的要安靜OFF(離開
),而是為了比別人在生活品味上更「IN」(時髦上道)一些。是以,如您所說
,重點在於如何透過金錢與時間的效率分配、精準的休閒規劃、明確的品牌認同
,讓自己成為一個懂得「從休閒中累積創意競爭力」的聰明職場人。

    據此我特別注意到,大前博士您過去用來指引白領階級的風向球,如今似乎
已開始改變方向。如果用英國社會學大師包曼(Z. Bauman)的話來說,您所面
對的的確是一個由「生產者社會」轉變為「消費者社會」,亦即從工作倫理所導
引的社會,轉變為由消費美學所支配的社會。當人們的現實生活逐漸從前者(一
個需要每位成人都全心投入生產勞動的社會),轉變到後者(一個可能無須大量
勞動投入即可維繫一般生活的社會),敏銳如您,當然不可能再重複鼓吹各式職
場技能、工作倫理與管理方略。全心投入、死忠熱愛工作的年代已經過去,您很
清楚,懂得好好利用「休閒資本」才是王道。

    然而,包曼所關切的是:在這樣社會型態轉變中,人的「貧窮」如何從實質
上的經濟困頓,轉變成文化與消費擁有上的相對剝奪感,因而有許多好不容易向
上流動、「中產階級化」的人們,又陷入一種「新貧階級」的尷尬處境。就此而
言,您看來一點都不擔心也不焦慮,因為您或許會說:是啊,那就別再只懂得呆
版固守工作崗位、別再跟著同事一起去沒品味的居酒屋應酬,來看看我這本《OF
F學》、學學裡面這些游刃有餘的成功企業人,你就會懂得如何做個富裕的「生
活達人」,也自然不會掉落到「新貧階級」。

    但親愛的大前博士啊,我倒懷疑您當真認為:這一堂「OFF Course」,竟有
這麼of course(想當然爾)的輕鬆容易嗎?即便以我這麼一個資淺的社會學者,
也能明確指出:您著實低估了特定的歷史與社會條件,對工作與休閒型態的制約
影響,以至於在整本書裡都訴諸一種個人唯心的自我改變動力。正如德國社會學
大師伊里亞思(N. Elias)曾論道,休閒娛樂不是單純的個體需求及動機反映,
也不是隨心所欲的自由選擇,更大一部份是被歷史和社會所組織、建構、和規約
的。

    弔詭的假動作

    比如說,您提到日本人習於長時間待在辦公室,但我認為那不只因為勤勞這
種簡單而唯心的解釋,還牽涉到許多人在公司的空間感受,其實竟比在家裡過於
緊密的空間感受來得寬鬆自在。而根據調查,日本人偏愛的休閒活動鮮少是在家
中進行。相對的,歐美人的週末則大多與家庭生活息息相關。歐美人習慣OFF在
家「什麼都不做」,但日本人卻必須精心計畫讓自己和家人外出休閒。個人以為
,從工作與休閒的分野,乃至休閒種類的選擇等等,所有「為何與如何OFF」的
討論,都該對應到其背後的脈絡。只是很遺憾,諸如此般對庶民生活的「實然」
(what is)考察,在您反覆描繪「應然」(should be)生活品味的各個篇章裡
,鮮少出現。

    其實,在人類從事休閒的歷史發展中,娛樂活動一直在被體制化和規馴化。
休閒的本質原是散漫無章,但晚近卻逐漸被拿來與工作需求巧妙聯結。十九世紀
時許多娛樂都不需要技巧,但如今從事休閒活動卻得投注更多規劃及練習。從大
前博士您的觀點來看,現代人不但得懂得各種娛樂,還要在這上頭表現出色。波
蘭裔的美籍都市學者黎辛斯基(W. Rybczynski)曾略帶嘲諷地表示:休閒的歷
史在此出現了一個弔詭的轉折。對許多中產階級而言,週末的自由時光不再是擺
脫勞動,而是另行創造一個新的勞動機會(也就是把娛樂當成賣力表現的場域)
。這點在您的書中,正好得到應證。

    這麼說來,「OFF Course」還真是of course不容易啊!親愛的大前博士,
請容我大膽進言,您所鼓吹的這種OFF,因為不曾從庶民生活智慧裡汲取必要養
分、也沒有試圖要挑戰任何主流價值,結果它終究成了一個弔詭的假動作。而我
們即使換上了休閒服,卻還是繼續被那隻看不見的資本主義市場黑手,高舉在僅
只換了布景的同一舞台上,日夜辛勤努力地ON著……

    敬祝 OFF/ON切換愉快!

    李明璁 上

    PS.其實這封信是應人間副刊之邀而寫,原本是想反思一下「OFF學」及其熱
潮,沒想到最後竟成了我遲遲交不了差、時時ON著的夢魘。人生真是一場徒然而
略顯荒謬的熱情。現在終於完成了,我想起村上龍的一句座右銘:「我不太喜歡
工作,所以都會盡快寫好出去玩。」日後定要引以為誡,盡可能OFF OFF!
======================================================================

知道媒體所玩的把戲,就減低成為被狗尾巴搖的狗。

--
明珠照徹天堂路,金錫振開地獄門。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摩訶薩。
人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南無大行普賢王菩薩摩訶薩。
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摩訶薩。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禪與靜坐板 - 禪修的心態與調適討論                             BudaSitting
閱讀文章: 第 4632/10336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