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 連線佛教版 板主: fox |
閱讀文章: 第 4910/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剛) 看板: Buddhism 標題: 無著比丘「四念住」訪談記錄 2014/10/24 (Part II) 時間: Sun Nov 23 11:54:41 2014 剛才第一節是探討學術上的背景,接下來則說明如何修習四念住。 ========================================================= 【身念住練習的簡介】 • 身念住 1. 三十一身分: 1. 皮膚 2. 肌肉 3. 骨頭 2. 四界分別觀 1. 地 2. 水 3. 火 4. 風 3. 腐屍觀 1. 吸:念死 2. 呼:放下 ========================================================= 首先,我做了二個調整: 一、「三十一身分」的完整版本要觀察三十一個身體的部份,而我將之先簡 化為三個部份:皮膚、肌肉、骨頭。在《長部尼柯耶》有以這三部份來解釋 三十一身分,因此我先以這三個來作區分,若有人在觀察這三部份後,想要 進一步的細觀,則可觀察三十一身分。 二、「腐屍觀」的完整版本,經典中有清楚地描述和區別屍體腐爛的不同階 段:一開始是浮腫,然後一些肌肉開始脫落,之後剩下肌腱維繫著骨頭,接 著一支支骨頭亂落一地,最後骨頭也分解為塵土。 對於很多禪修的人來說,要做這樣的觀想是有挑戰性的,可能會太過激烈, 而我建議最好能保持平衡,因此我將「腐屍觀」中的一個畫面,和「觀呼吸 」結合,有二個原因: 1. 因為這很激烈,《雜阿含經》、《相應部尼柯耶》等經典都有記載許多 出家眾在修行「三十一身分」(不淨觀)時,沒有做好平衡,因為太過討厭 自身而自殺。當年佛陀還沒有詳細的說明,只說不淨觀很好,新進的比丘並 沒有深入的了解或是受到指導,就一頭栽進不淨觀,而開始討厭身體,導致 了自殺。這是錯誤的!因為有這樣的事件,佛陀才開始教導「觀呼吸」,作 為較為平和、安定的修行方法。因此像在修行身念處這三個方法時,如果有 太過激烈、不平衡的狀況時,尤其在不淨觀時若有負面情緒,則可以轉修觀 呼吸。 2. 這是關於了解「我會死」。有經文記載佛陀如何將「念死」和「觀呼吸」 結合。佛陀曾問比丘:「你們是怎麼練習念死?」一個比丘說:「我想說我只 剩一個星期可活了,那我就會很精進。」佛陀回:「你太懶墮了。」另一個 比丘說:「我想說我只剩一天可活了。」佛陀回:「這也不對。」佛陀唯一 能接受的說法是在立刻就會死了,而不是多少天之後。因此我在吃東西時, 就要有警覺這可能是我的最後一口;當我在呼吸時,就要有警覺這可能是我 的最後一口氣。因此觀呼吸也可以作一種念死的有效方法。 ================================================================== 【身念住的練習:三十一身分的三部分】 一,坐下後,把覺知放在皮膚上,先從覺知頭部的皮膚開始……然後到臉部的 皮膚……脖子……肩膀……兩手……身體……腿……腳…… 這是對於身體的掃瞄。有時我們能很清晰地覺知,有時沒有那麼清晰地覺知 ,這沒有關係,我們知道皮膚在哪邊,因此只是簡單地知道皮膚的位置。 二,接著我們覺知腳,這裡有腳的肌肉,從覺知腳的肌肉開始……然後覺知腿 的肌肉……上半身的肌肉……手和手臂的肌肉……脖子肌肉……頭部各處的肌肉。 三,接著覺知頭骨,觀察頭部的骨頭……牙齒……肩胛骨……臂骨……胸部肋骨……脊 椎……骨盆……腿骨……腳骨。 這樣做了三次的身體掃瞄,我們覺知了皮膚、肌肉、和骨頭。皮膚包含了頭 髮和指甲,肌肉包含了所有的內臟,骨頭包含了牙齒,這三部份包含了所有 的身體。 隨著三次掃瞄的完成,我們覺知了整個身體,了解這身體是不淨的。 之後,就可以作四界分別觀。 ================================================================== 【身念住的練習:四界分別觀】 四大的第一個是「地大」,堅固性。整個身體的堅固的成份,尤其在骨頭是 特別明顯的。 我們來進行一次「地大」的掃瞄。在剛才「三十一身分」的階段我們只做了 「骨頭」的掃瞄,而現在我們則對整個身體都覺知,但特別著重在骨頭上, 因為骨頭是特別堅實、特別能彰顯地大的。 四大的第二個是「水大」,液體性、濕潤性。 在這個階段,我們進行「水大」的掃瞄,但特別著重在肌肉上,因為血肉是 特別多液體的。在剛才「三十一身分」的階段我們只覺知「肌肉」,現在則 要覺知「肌肉」加上整個身體。 四大的第三個是「火大」,溫熱性。整個身體都有溫熱,但最明顯的是皮膚 ,皮膚能感覺到冷熱。 在這個階段,我們進行「火大」的掃瞄。在剛才「三十一身分」的階段我們 只覺知「皮膚」,現在則要覺知「皮膚」還有整個身體。 剩下的第四個是什麼元素? 風大。 風大是移動性,任何形式的移動性。我們開始觀察身體任何的移動性,就生 物學來講我們知道身體是一直在移動的,每一個細胞、組織都在一直移動。 但在打坐時,最容易觀察到的移動性是什麼?呼吸。 因此我們覺知整個身體的移動性,特別是呼吸。覺知吸……呼……吸……呼……氣息 的進出。 一邊這樣觀察時,同時了解這四大並不是「我的」。例如(敲頭殼)這邊的 地大和(敲桌子)這邊的地大是一樣的,和別人身上的地大也是一樣的,不 是「我的」。 當覺知了風大後,就可以接著做腐屍觀。 ================================================================== 【身念住的練習:腐屍觀】 為了作腐屍觀,很多人都是用一個骷髏的照片或形象來作觀察,可以想一個 骷髏的形象來提醒自己死亡,而我們可將這個點子與呼吸作個結合,而有個 理解:這次的吸氣可能是最後一次的吸氣,而在呼氣的時候放下;每一次的 吸氣時就「念死」,而每一次的呼氣時則「放下」。 這也是為了我們即將死亡時所作的練習,我們在將死時也應該這樣的應對, 而懂得放下。這樣子也能訓練著能好好地活著,因為當認知到死亡是我生命 的一部份時,才能完全地活著。死亡必須要是我生命的一部份,我們才能接 受它。 在呼吸當中的感受,就是「受念住」的範疇,而自然進展到「受念住」。 ================================================================== 【受念住的練習:苦、樂、不苦不樂】 我們繼續地覺知身體還有呼吸,覺知此時感受到苦、樂、還是不苦不樂。 在受念住的練習時,要能分明地區別受是苦、樂、還是不苦不樂的。當我們 一邊在練習時,要一邊分明地知道現在我是快樂的、現在我是苦的、現在我 是中性的不苦不樂。這些感受是一直在變化的、持續在變化的,因此不須要 太在意不同的感受,不須要「啊!我真是快樂呀!」或是「啊!我真傷心呀 !」感受就只是感受。 有篇經文是說人的受就像是風一樣,風有的時候是冷的、有的時候是熱的, 有的時候是乾、有的時候是濕的,有的時候是強的、有的時候是弱的。一般 不會因為風而心煩意亂吧?會不會「因為這風太強了,我不想要強風,所以 很生氣!風應該要停掉!」「今天為什麼要下雨?不對!雨停下!」這是沒 有意義的事。「受」也是如此,苦、樂、不苦不樂的感覺是來來去去的,不 須要執著。 在《念住經》將受的苦、樂、不苦不樂另外區分成兩類:世俗的、非世俗的 (《阿含經》譯為食、無食),可參見《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這本 書的第190頁: http://0rz.tw/V6NiS 這個「世俗的、非世俗的受」的區別在我們練習「心念住」時會變得清晰。 這個區別是倫理的層面的,因為有「樂受」是關於不善的內心狀態,也有的 「樂受」是關於善的內心狀態。例如性行為時的感受是樂受,但是不善的樂 受;當在聽法時有樂受(法喜),是善的感受,而這種「非世俗」的受正是 我們應該練習的,這樣的區別能幫助「心念住」。 ================================================================== 【心念住的練習:貪、瞋、痴等】 心念住的練習須要辨別貪、瞋、痴等八種類別的內心狀態,可參見《念住: 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這本書的第209頁: http://0rz.tw/fq1cx 例如有貪的、有瞋的、有痴的是前三個,我建議開始練習「心念住」時先從 這三個開始,之後也可以進行全部八個的觀察。 「心念住」的分析在於「我現在的內心狀態是什麼?」 我已在禪修、我已練習身念住了、我已知道我的感受,那麼「心」是什麼? 「心」是「知道」感受的那個東西。 感受的是身體(身念住),心則是知道感受的那個東西。這樣清楚嗎? (聽眾表示希望多加講解。) 我們先是練習身念住,用上述的方法,在練習好身念住時,要到更細緻的層 面,當我們在知覺身體時、知覺呼吸時,會感受到身體、感受到呼吸,這就 是「受」。這就是由「身念住」漸漸轉換到「受念住」的過程。 當我們知覺三種受(苦、樂、不苦不樂)時,知道苦、樂、不苦不樂的,就 是「心」。這是更加細緻的層面。 (無著比丘此時拍手。) 拍手作聲,是誰聽到這聲音?聲音、耳朵、「心」。 這心可以有貪、有瞋、有痴,也可以無貪、無瞋、無痴,這就是我們想要知 道的。 例如我們在打坐禪修時、覺得修行得很好時,此時有了些想法:「昨天Ken 來時,說了什麼話……其實我不喜歡他說的話……那麼下次我要跟他說什麼……如 果他現在就在我前面,我現在就要跟他說!」這時正是有「瞋」心!在覺知 有「瞋」的當下,就觀察這個瞋心。藉由認知到瞋心,就是在修行念住了。 當覺知有貪、瞋、痴心時,還不須要立刻就先把它否定掉,第一步要做的是 認知到它。例如如果我覺得我是很棒的禪修者、很棒的老師,或者是我對 Ken生氣了、雖然他甚至不在我旁邊,我只須要認知到這心。這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心」。目前的心裡面發生了什麼? 如果貪、瞋、痴變少了,我們也要認知到這點。在書上第207頁,就說了要 知道這三毒是「有」的還是「無」的: http://0rz.tw/ZNjgF 因此在念住時,不只要知道我什麼時候做錯了,也要知道我什麼時候做對了, 兩者對心念住都一樣重要。 當我持續地觀察內心時,覺知現在是有念住的、然後對Ken起了瞋心、然後 又有念住了……哦,原來心是一直在變化的,心是持續在改變的。然後如果我 發現對Ken一次又一次地起了瞋心,這就是覺知到了五蓋。這時就要開始探 討「為什麼?」「為什麼我生氣了?」Ken已做過了那些事,但是為什麼我 要生氣?是有一個方法能使得不管別人做什麼,我都不會生氣,這就是從「 法念住」,尤其是五蓋的觀察上,所能達成的。 ================================================================== 【法念住的練習:五蓋、七覺支】 五蓋是:貪、瞋、睡眠、掉悔、疑,如書上第231頁所示: http://0rz.tw/BYLX9 其中,「昏沈」和「嗜睡」的差別是,「昏沈」是沒有興趣因此心沈下去, 「睡眠」是因為累了所以心沈下去。 「貪」和「瞋」是非常粗糙的,接下來二個是比較微細的,第三個的「昏沈 」是心在沒有興趣的狀況、「嗜睡」是心在累的狀態,第四個的「掉舉」是 心在高亢的狀態,「憂悔」是擔憂、後悔該怎麼做的狀態。第五個「疑」是 不明、不清楚的狀態。 要認知到這五蓋,也要認知到其相反,也就是沒有五蓋。 如果當這五蓋都沒有時,自然就會有喜悅。「喜」是一個覺支(覺悟的一個 部份),這「喜覺支」可在我們念住時升起。 我們來看這七覺支: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 覺支、捨覺支。 我們在修習念住時,就是「念覺支」;我們在念住時判斷在哪種狀態,什麼 法有益、什麼法無益,就是「擇法覺支」;擇有益的法,努力修行念住,就 是「精進覺支」;發現沒有五蓋時,就會有「喜覺支」生起;這喜能讓身心 都輕安,是「輕安覺支」,並不是很興奮、粗暴的喜悅,而是沒有了煩惱的 喜悅;自然內心就能定了下來,而是「定覺支」,心理越來越專注,在平等 的狀態,成就「捨覺支」。這些就是七覺支,覺悟的七個部份。 同樣的,我們要認知到這七覺支,或是沒有這七覺支。我們要知道這七覺支 的條件、因緣。 以上所說包含了全部四個念住的修行,一堂課要吸收這些或許太複雜了點, 通常是在十天的禪修當中一步步地教導,所以先不必擔心細節,這堂課的用 意只是讓大家了解到這四個念住是可連結在一起修行的:先修行身念住,然 後感受身體而有受念住;知道感受的是心,而有心念住;在心中希望沒有五 蓋、希望培育七覺支,就是法念住。 謝謝! ================================================================== 【「四念住」練習的問與答】 聽眾:「剛才說的四念住的修習法,是在打坐當中完成的,還是日常生活中 完成的?」 無著比丘:「是在打坐、也是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的。在日常生活中,我所教 的方法是根據全身的覺知來作基礎,也是經中所教的方法。這是我對於來禪 修的人坐上蒲團後第一個教的方法,坐上蒲團後要能夠覺知全身,才進行後 續的四念住。」 「身念住的修行是在進階到受念住、心念住時,仍然持續進行的,就像是依 靠在牆上,靠著的牆就是身念住。有這樣全身的念住,自然在整天的行住坐 臥時都可繼續進行。例如當我在說話時,我覺知身體;你在聽的時候,你也 可覺知身體;並沒有衝突,不像先前提過的觀呼吸會有衝突、較困難。」 「在這裡分享一個故事:當我住在斯里蘭卡時,每天早上乞食,赤腳地拖缽 乞食,這是一個很有禪修效用的過程。有一天我決定:『一定要好好地觀呼 吸,不要錯過任何一次的呼吸』,因而非常專注在呼吸上,一邊走路、一邊 觀呼吸,過了好一陣子才發現走錯路了,這是我住在那邊八年中,唯一一次 走錯路。為什麼?因為太專注了。也就是先前說的切換起來會較困難。所以 當在作很細緻的念住時,須要很專注時,還是以坐姿練習是比較適合的,因 為在坐姿時才能全神貫注在修行上。」 「而當我們日常生活中,在家裡煮東西時、在幫太太買東西時、帶小孩到學 校時、開車時,隨時都可以知覺全身,只要總是回到念住身體即可,全身的 覺知,這就像是一個參考點,能讓我們不管是行住坐臥,在家裡或外面,都 持續地修行。」 ================================================================== 聽眾:「我想問一個自己實修上的問題:剛才法師講到三十一身分的修行, 觀察骨頭時,跟白骨觀蠻像的。我在修白骨觀的過程中,曾感覺眼前自己就 是一副骷髏坐在那裡,而且白白的非常亮。這樣是有觀到嗎?這是正確的嗎 ?」 無著比丘:「這要看你是想修行『止』還是『觀』,並沒有所謂的對、錯可 言,而要看你要達成什麼的目的。覺知骨頭時,是可以在視覺上造成看到骨 頭,這是意根看到的,而不是眼根看到的,雖然看起來非常真實。這也可以 當作專注的所緣,如果你想用這來修『止』,你應該注意這影像的中心,不 去看骷髏的各個不同地方,而只看統一的象徵,這樣子骨頭會變得很白、很 亮,當這光變得非常亮時,我們專注在其中心點,心和光就會合而為一,這 是深入專注的方法。但這種修『止』的方法如果沒有老師指導會比較困難, 因為當我們用這種心裡的相來修習時,可能有其他的相也會發生,這相可能 是恐怖的,讓我們心神不寧。因此須要我們能夠信賴的、有經驗的老師,來 幫助我們調整這個經驗,從恐怖的相中解脫出來,回到原先的方法上。」 「不過如果你想要修『觀』,那麼這相就不太重要,不須要放太多的注意力 在這相上,而是要將注意力放在了解這相上,了解無常、死上,只是用這相 來了解『我會死亡』,這是『觀』的修法。」 聽眾:「因為這次的經驗,我感覺對色身的執著及對死亡的恐懼都消失了很 多,我以前很害怕骷髏,從有這次的經驗後我對它不害怕了。」 無著比丘:「這是正確的。」 ================================================================== 聽眾:「一般我們都是從觀呼吸開始進入四念住的修行,而今天又上到三十 一身分還有剛剛法師教導的四念住。如果這樣的話是不是也應該要在禪修的 階段有老師指導呢?在家裡是否適合像剛才法師所教的,從皮膚、肌肉、骨 頭這樣一路修行四念住?在家裡靜坐適合這樣子覺察的嗎?還是必須要在禪 修營由法師指導?」 無著比丘:「練習觀呼吸或是我剛才所教的四念住,比較不須要老師從旁指 導;剛才說要老師指導的是關於修『止』、專注。當然,有老師總是好的, 只是當我們修四念住時,我們是跟現實打交道的,而不是跟想像的、心中冒 出來的影像打交道,而且因為我們四個念住都會練習到,因此總是會有現實 上的反饋而知道修行的實際狀況。當我們有點不平衡時,會覺察而回復平衡 。」 「在剛才談過的四念住修法中,通常是在『念死』時比較容易不平衡,因為 一直在想『我要死了』、『我要死了』而被嚇到了。因此我們可以決定是讓 吸氣重要些、還是讓呼氣重要些,如果覺察到恐懼心了,則多專注在呼氣、 放鬆、放下;如果邊修邊打瞌睡,須要比較警醒,就要著重在吸氣、『我要 死了』,這樣我們就能知道如何調整方法。」 「而修習『止』時,到了一定的程度會有完全是在心中的所緣,而心會和這 心中的相合而為一,如果沒有和這些心相互動的經驗,這過程可能會出錯, 也可能會有非常嚇人的影像,因此很須要有個老師在旁安撫說:『嘿,這只 是幻相。』所以在初期練習這些方法時,最好有有經驗的老師指導,但當我 們已有入定的經驗時,自然就可自己練習了。至於念住則通常自己就可在家 練習了。」 「另一方面,對於想要修『止』的人,我建議修習『四無量心』:慈、悲、 喜、捨。像我教『止』時通常教四無量心,這是可以在沒有老師的情況自修 的,不會有危險。」 ================================================================== 聽眾:「我們在讀《阿含經》時,經常會讀到『厭離』這個詞,請問『厭離 』在四念住中是怎麼樣的意思?」 無著比丘:「『厭離』是指看到一切都在變化、一切無常,因此執著消失了 。」 聽眾:「不是指討厭、令人作嘔的嗎?」 無著比丘:「不是的,翻成『討厭』是錯誤的,只是離開執著。就像一朵花 ,花逐漸地凋謝,這就是『厭離』。而不是用憎恨心把花摘掉、丟掉。」 ================================================================== 聽眾:「七覺支的『捨覺支』是什麼?」 無著比丘:「平等、中捨。這不是喜,心中還是有喜,但這是平等、是中捨 。藉由放下,而達到平等;因為達到平等,所以能夠放下。『捨覺支』在巴 利文或梵文中是Upekkha,這字的來源是『朝向看』,同時是客觀地看、不 參與其中。不會喜歡、討厭,單純地、平等地看。」 ================================================================== 聽眾:「修觀時,觀呼吸跟觀腹部的方法一樣嗎?」 無著比丘:「觀呼吸有不同的方法,有的人專注在鼻尖,有的專注在氣管、 有的專注在腹部,有的不用特定參考點,只要有效果的,對你就是好方法。 」 ================================================================== 聽眾:「觀呼吸是身念住還是受念住?」 無著比丘:「觀呼吸有十六個步驟,是從身念住開始,而可進階到受、心、 法念住。可參考書上第161頁。」 http://0rz.tw/8F8uP 「觀呼吸的十六步驟是我們明年十月再見面時可以討論的題目。」 ================================================================== 聽眾:「您的第一本書:『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和第二本書『Pers pectives of Satipatthana(暫譯:『念住的各種觀點』)』有何差異?」 無著比丘:「第二本書是藉由漢譯《阿含經》來作進一步的分析,而且主要 在講解實修。對於和我學禪修的人,第二本書是必修,第一本書較學術性, 只是選修。」 (在場有同學表示第二本書的英文版已出書,而中文版正由法鼓山翻譯中, 希望2015年會出版。) ================================================================== 聽眾:「請問一下,如果在用功的過程當中,有白色的光,是OK的,但綠色 的光讓身體不平衡,有時生病,用慈心觀來對照的話,慈心觀會比較柔和, 這樣的方法是正確的嗎?」 無著比丘:「光的顏色不重要,當我們藉由白骨來修觀時,通常光是白色的 ,通常不會從白骨看到綠光。」 聽眾:「可以用慈心觀來對治恐懼或生病嗎?」 無著比丘:「用慈心觀來對治恐懼或生病是正確的,慈心觀是永遠不會出錯 的方法。因為有慈心,我們會祥和,慈心也自然會保護我們。每當我們禪修 時有什麼狀況,例如有恐懼感,通常可以用慈心觀對治,因此慈心觀也是我 的最愛。至於如何修行慈心觀?我們明年再討論,因為今天再深入的討論的 話,過了今天大家可能都忘光了。」 ================================================================== 觀眾:「對於躺在床上的病人,要他觀呼吸,對他的身體會有幫助嗎?」 無著比丘:「要看是得什麼病?」 觀眾:「是重病者,無法起床。」 無著比丘:「他可以正常地呼吸嗎?因為如果有人得氣喘,觀呼吸不一定有 幫助,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聽眾:「他是清醒的,可以正常呼吸。」 無著比丘:「是末期疾病嗎?」 聽眾:「不是,只是無法起床。」 無著比丘:「一般我會建議用『慈心觀』,甚至你要的話,可以和觀呼吸結 合。在吸氣時,增強慈心,在呼氣時,將慈心散布到外界,諸如此類。因為 在無法起床的狀況下,病人是很依賴他人的,有時病人要上洗手間卻沒有人 幫忙,想要做什麼事別人卻不順我的心來做,有很多的情境下容易被觸惱、 生氣,但當病人生氣時,照顧他的人也更難照顧他了。在這種情況下,首先 要練習『慈心觀』,要有愛心及仁慈,放下對他人的期待,了解其他人是在 試著幫助我們,雖然他們不是照我們期待、想要的方法來做,但他們起碼是 試著在幫忙了。要感恩這好事,而不要因壞事而生氣。」 「而且有愛心及仁慈的人是會吸引人的,因此慈無量心解脫又稱為『向於清 淨(梵住)的解脫』。有慈心的人自然每個人都會喜歡親近他,因此當我們 在須要別人幫助的情境時,修習『慈心觀』,能讓別人自然而然地幫助我們 。因此這種情況適合用『慈心觀』,可以說是『雙贏』。」 ================================================================== 聽眾:「在剛修行身念住時,在還沒體會佛法的好處時,總會有無力感,也 不知道應該怎麼再往前、讓動力出來。有什麼方法能讓我們有動力精進?」 無著比丘:「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因為我們必須要確定讓自己能享受修 行,要能說:『我愛修行』、『沒有比禪修更讓我喜歡的東西了』。因此當 我們對禪修還沒有這種喜愛時,就要培養它。例如當在修心念住時,覺知貪 、瞋、痴時,最少有些時候沒有貪、沒有瞋,就要重視、認知這種沒有貪、 沒有瞋的狀態,多於認知有貪、瞋,因為若我們修行都沒有進展,就會感到 無聊,像是在服役一般,產生五蓋的『昏沈及嗜睡』。」 「當發現有『昏沈』時,要分析『昏沈』的起因,或許對自己的期許太高了 ?或許只看到自己的負面?或許是因永遠只用一模一樣的方法?像有的禪修 方法只有一招,同一招連續練習十二個小時,那可能會感覺到無聊。但在我 們教的四念住中,這不是個問題,因為我們教了不同的方法,有許多的變化 可以使用。如果『昏沈』是因為對自己有太高的期待,則可以用『持咒』的 修法。我建議持的咒是『不管我是怎樣的,It’s OK! 沒問題啦!』哈哈,開玩笑的 :- ) 『我目前是怎麼樣,就好了啦!』這是現實,不管未來我想要怎麼樣,目前 就是OK的。目前我有什麼好的素質,我有權感到喜悅。這也是修行的一部份。」 ================================================================== 聽眾:「在家居士跟出家法師不一樣,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想修行的在家居士 ,應該少做什麼?多做什麼?甚至斷除什麼?」 無著比丘:「任何增加執著的事,是應該少做的;任何增進解脫的事,是應 該多做的;而你修行念住的功課,就是找出什麼是應該少做的?什麼是應該 多做的?這是你的訓練、你的機會去自己發展出智慧,如果是我告訴你該做 什麼、不該做什麼,那就很無聊了。」 聽眾:「在坐禪的過程中,常常念頭熾盛,在念頭熾盛時我們仍是坐在那邊 拉扯,這時我們是要繼續坐下去,還是起來經行?在經行、行禪時,時間上 是要多於坐禪還是少於坐禪?」 無著比丘:「如果是照先前談的念住方法來修行的話,尤其在身念住照次第 的來修,並沒有太多的機會會讓念頭熾盛,因為你是很忙的。在忙碌的一天 後、雜念很多的狀態下,我們通常較著重在身念住,身念住能讓我們沈澱下 來,拉回到身體上。例如說我在覺知手臂時突然起了雜念,這時就要將心念 拉回到覺知身體。」 「如果另一天,我們心思不雜亂,那麼就不須要在身念住花太多時間,可以 直接進階到受、心、法念住上,因此就可以自己調整。就像自己在開車,要 打牌檔,上坡時要用一、二檔,但在高速公路時就不能用一、二檔,這是自 己可以根據狀態來調整的。」 ================================================================== 聽眾:「無著比丘的著作中提到深入禪定是非世俗的受,是不會造成貪、瞋 、痴的,還請多加解說。」 無著比丘:「我之前試著解釋過『世俗』、『非世俗』的受以及三種心的狀 態的關聯。例如當我在禪修時,卻對Ken生氣了,這時有世俗的苦受;當我 在禪修時,想到之前吃過的好吃食物,則是世俗的樂受;而當念頭跑來跑去 ,在幻想或一些愚蠢的想法中,這時是世俗的不苦不樂受。」 「當我因為禪修專注而有了愉悅的感受,這是非世俗的樂受;當我因為『念 死』而有苦的感受,例如『啊,我要死了』,或是『不淨觀』因此發現身體 是不淨的而苦,這是非世俗的苦受;或是當我到了『捨覺支』的程度,沒有 了苦樂,那就是非世俗的不苦不樂受。」 聽眾:「那『非世俗的樂受』是否會產生執著?」 無著比丘:「是能產生執著,因為我們可能執著在禪定。但這層次還是比起 執著好吃的食物來得高。我們終究是希望沒有執著,但沒辦法一步登天,因 此可一步一步地將粗的執著以較細的執著取代,目標則是最終將微細的執著 也放下,這是一個漸進的方式。但深定當中的喜悅是很有力量的,可讓身體 的感官慾望沒有了力量,因此縱使我們對於禪悅有點執著,暫時這還是OK的 ,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去除其它的執著。」 ================================================================== (大眾沒有其它的問題了,法喜充滿,感謝法師開示。) --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 卍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 學佛心得•酸甜苦辣留言版 - 釋放心靈的塵埃 BudaFeeling |
閱讀文章: 第 4910/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