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 連線佛教版 板主: fox |
閱讀文章: 第 3917/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發信人: notself@kkcity.com.tw ( ) 看板: Buddhism 標 題: 三歸依的解釋 發信站: KKCITY (2009/08/08 Sat 13:21:26) 說明: 本部份出於《闡明勝義》1-是《小誦經》的註釋書,以 下〈三歸依〉的註釋是譯自本書第一部分的第十一頁至 第二十二頁(巴利聖典協會版)。由覓寂比丘翻譯。 三歸依的解釋 我將開始解釋這些始於諸小(聖典)的這(小誦)之 九個部分,以此為初:「我歸依佛,我歸依法,我歸依僧 。」這是解釋該義的本母: 「由誰、何處、何時、為什麼說三歸依?不是最先說的( 三歸依),為什麼在此最先說?此處如此淨化了因緣後, 從此之後:解說佛陀、歸依以及(歸依)者。 我們闡明破、未破、果,以及所應行(歸依的對象);『 歸依法』等二種,也是依此所知的方法。與說明確定次第 的原因,並以譬喻來闡明三歸依。」 這裡,在第一偈有:「這三歸依由誰所說?何處說?何時 說?為什麼說?如來所未最先說的(三歸依),為什麼在 此最先說?」五個問題,那些問題的回答為: 「由誰所說?」由世尊所說,而非由弟子、仙人(isi)、 諸天(所說)。 「何處?」波羅奈(Baranasi)仙人降(處)的鹿(野) 苑。 「何時?」當耶舍(Yasa)尊者和(他的)朋友(證)得阿 羅漢,(當時世間)有六十一位阿羅漢,為了世間眾多人的 利益而說法時(,在那時所說的)。〈見 Vin.i,p.20.〉 「為什麼?」為了出家和受具足戒。如說:「再者,諸比丘 ,當如此令出家、令受具足戒:首先,令剃除鬚髮,披著袈 裟衣,令上衣偏袒一肩,禮諸比丘足,提著腳跟而坐(蹲 踞),合掌後,應(對受戒者如此)說:『你如此說』:『 我歸依佛,我歸依法,我歸依僧。』」〈見 Vin.i,p.22.〉 「為什麼在此最先說?」當知:「當這大師的九分教(法) 以三藏而攝益後,(再)取先前諸阿闍梨(acariya)的傳誦 方式む語道(vacanamagga)め。由於這(傳誦)方式む道め ,使得天(與)人成為在家信徒む烏帕薩咖(upasaka)め或 出家而進入(佛)教,所以令進入教(法)的(此傳誦)方式 む道め-《小誦》,在此最先說出。」已作因緣的淨化了。 現在,對曾說的:「解說佛陀、歸依以及(歸依)者」(的解 說如下:「歸依的對象﹙saranam﹚」):在這當中,「佛陀 (Buddha)」乃能體證、遍修一切法無障礙智相、無上解脫所 施設的執取(五)蘊相續;或者能成為一切知智足處む近因め 、現觀(聖)諦所施設的執取之差別有情。如說: 「『佛陀』-世尊自成、無師,先前未曾聽聞法,自己已覺悟 (聖)諦,並於此獲得一切知性,及於諸力自在。」到此乃從 義上解說佛陀。 若從文字,當知「『已覺悟者』為佛陀;『令覺悟者』為佛陀 」如此等方式。然而這所說的「佛陀」,佛陀是什麼意思呢? 「『已覺悟諸(聖)諦者』為佛陀;『令人們覺悟者』為佛陀 ;以一切知性為佛陀;以已見一切者為佛陀;以無其他引導者 為佛陀;以萌發者為佛陀;以漏盡而稱為佛陀;以無隨煩惱而 稱佛陀;『一向離貪』為佛陀;『一向離瞋』為佛陀;『一向 離癡』為佛陀;『一向無煩惱』為佛陀;『已達一趣向道』為 佛陀;『已(獨)一自覺無上正自覺者』為佛陀;『已破除未 覺而獲得覺悟』為佛陀;所謂『佛陀』之名,非由母親、非由 父親所取,乃究竟解脫的諸佛、諸世尊於菩提樹下,在他們獲 得、作證一切知智具的施設為『佛陀』。」以及就如世間在得 達む世襲め而稱為「得達む世襲め的」,如此:「已覺悟諸( 聖)諦者」為佛陀。就如(世間)使葉乾枯的風稱為「枯葉」 ,如此:「令人們覺悟者」為佛陀;「以一切知性為佛陀」乃 就以有覺悟一切法的能力而覺悟,所以稱為「佛陀」。「以已 見一切者為佛陀」乃就以有使覺悟一切法的能力而覺悟,所以 稱為「佛陀」。「以無其他引導者為佛陀」乃就非由他人令覺 悟,而只是由自己覺悟,所以稱為「佛陀」。「以萌發者為佛 陀」乃從種種功德萌發,如蓮花之開花一般,所以稱為「佛陀 」。「以漏盡而稱為佛陀」以如是等其已覺悟、滅盡一切煩惱 睡眠,就如覺醒的男子,由於捨斷了疲憊的心,而息滅了睡眠 一般,因此稱為「佛陀」。「已達一趣向道為佛陀」這種說法 乃是為了顯示其所往趣的理由,乃是為了覺悟的目的,就如已 到達道路的男子稱為到達者,如此已達一趣向道性也稱為「佛 陀」。「已(獨)一自覺無上正自覺者為佛陀」:什麼是非由 他人使令覺悟故為佛陀?只是由自己已自覺無上正自覺,所以 稱為「佛陀」。「已破除未覺而獲得覺悟為佛陀」:由語詞的 方式為「菩提(buddhi)、菩當(buddham)、波都(bodho) 」,而此就像從青、紅特質相應的稱為青布、紅布。同樣地, 為了令知而說「如此與覺悟之德相應者為佛陀」。從此之後( 的句子):「『佛陀』之名非由……」如此等。「這義是隨行 而施設」,以及「乃就覺悟之義而說」,當知一切文句與佛陀 相關的字,乃是以同樣的方式而能成就其義。這是從文字來解 說佛陀。 (歸依處﹙saranam﹚):現在,就如「它殺」為歸依(處), 乃「已歸依者由其歸依而殺害、破壞、除去、消滅(其)怖畏 、戰慄、痛苦、惡趣、煩惱」之義。或者「由他轉起利益與遮 止不利,而殺害諸有情的怖畏」為佛陀;由令渡過(三)有( bhava)的沙漠及給與安穩為法;以少有所作(如給與布施、供 養、恭敬的機會)而得大果的原因為僧。所以由此方法三寶為 歸依(處)。 (歸依﹙saranagamana﹚):由淨信、尊重那(三寶)而滅除 煩惱,轉起那依怙行相,或不由他人之緣所生起的心為歸依。 (歸依者(gamaka)):具備(生起)該(心)的有情為歸依 者。即以上述方式心生起:「這三寶是我的歸依,這是(我的 )依怙」如此導入之義。 以及有些(歸依者)在入(歸依 )之時,如塔帕士(Tapassu )、跋利哩咖(Bhallika)等一樣地受持:「尊者,我們歸依 世尊及法,願世尊憶持我們為在家信徒む烏帕薩咖め。」或者 像如大迦葉(Mahakassapa)等以入為弟子的情況一樣:「尊 者,世尊是我的導師(sattha),我是〈世尊的〉弟子。」或 者像梵壽(Brahmayu)等的傾向一樣:「在如此說時,梵壽婆 羅門從座而起,上衣偏袒一肩,向世尊合掌,以自說說出三遍 :『禮敬世尊、阿羅漢、正自覺者;禮敬…略…覺者。』」或 者如致力於業處的(禪修者)一樣,把自己奉獻(給三寶); 或者如聖人一般,已斷了歸依的雜染。如此以各種方式從(所 緣)境和作用而入(歸依)。這是歸依與(歸依)者的解說。 現在,這乃是對所說的『我們闡明破、未破、果,以及所應行 (歸依的對象)』之闡明: (破):已如此歸依的人有兩種破(其歸依):有罪的與無罪 的。死亡是無罪的(破其歸依);有罪的(破其歸依)為採用 所說的(歸依)方式對待(佛陀以外)其他的導師;以及採用 所說的(歸依)方式(其程序)顛倒了,而這兩種(有罪的破 其歸依)只會在諸凡夫發生。 (雜染):由於對佛陀諸德生起無智、懷疑、邪智,以及生起 不恭敬等而使他們的歸依成雜染。而諸聖人的歸依只有不破和 沒有雜染的歸依。如說:「這是不可能、不會發生的,凡見成 就的人可能指出其他人為導師。」對於諸凡夫,只要他們的歸 依還沒有達到破,他們的歸依就未破。 (果):有罪地破他們的歸依,以及(其歸依)是有雜染的, 則有不可愛的果;無罪(地破他們的歸依,因為)沒有異熟, 所以沒有果。而未破(歸依)的結果,只會給與可意的果,如 說: 「凡已歸依佛的人,將不會投生苦界; 在捨棄人身之後,他們 將圓成天身。」 在這當中,「已歸依的(聖者),由於已斷了歸依的雜染,所 以他們將不會往趣苦界;而其他的歸依者,則(可能)往趣苦界 。」當知這是此偈頌的意趣。到此乃是破、未破,和果的闡明。 在所應行(gamaniya)(歸依的對象),(反對者)責難說:「 我歸依佛(Buddham saranam gacchami)」,在此凡歸依佛者, 假如他前往佛或歸依,則在一語句(敘述)兩處是沒有意義的。 為什麼?假如以去む往趣(gamana)め的動詞有兩個受詞,就如 若用「他帶羊去村」等一樣,諸文法家是不想要有兩個被動受詞 的,只有「他去東方,他去西方」等才有意義。 (答):並非(如此)。同一使役動詞的狀態並不是佛(和)歸 依(兩字)的意趣;假如在同一使役動詞的狀態有他們(佛和歸 依兩字)的意趣,則喪失む擊破め其心者,也會有在前往佛陀之 時,而成已歸依。因此,當已行歸依者,他只是向那殊勝的「佛 陀」。 (問):雖然如此,然而「此歸依安穩,此歸依最上」之語,難 道不是同一使役動詞性嗎? (答):並非(如此),這裡只是該狀態而已。在此,同一使役 動詞狀態的意趣,只在偈頌的(一)行:「歸依了這佛等三寶, 稱為破除怖畏,其歸依的情況是無例外地安穩歸依與最上歸依。 」然而,若有在餘處與往趣相結合,則其歸依不足以成就,所以 並非此意趣。(因此你的責難)並未得逞。 (問): 在「得由此歸依,解脫一切苦」,這裡(文中)與往趣 相結合而歸依成就,(難道不是)同一使役動詞性嗎? (答):並非(如此),也還是在之前所說過失的範圍。 在這當中,即使有同一使役動詞的狀態,已擊破心者,在來歸依 了佛、法、僧,他將解脫一切苦。如此只是在先前所說過失 的範圍,我們的義理並沒有過失,所以這個(責難)並未得逞。 就如:「阿難陀,(就如)善友(一樣,凡)來我(這裡不離) 生法的有情,他們(將)由生解脫。」這裡是指藉由世尊的威力 ,(就像)善友(一樣)而解脫,所以說: 「來...善友...解脫。」這裡也是如此,藉由歸依佛、法、僧的 威力而解脫,所以說:「得由此歸依,解脫一切苦。」當知如此 是這裡的意趣。 即使如此,一切方式的所應行性,既不是與佛陀結合,也不是與 歸依結合,也不是與(佛陀與歸依)兩者(結合)。以及希望: 「我去(歸依)」為所說的歸依者其所應行(歸依的對象),從 那所應說與此處相「結合」,因此而說,此處只是以佛陀為應行 (歸依)的對象。為了顯示去歸依的行相之義,歸依之詞為:「 我『歸依佛』,此是(我的)依怙,破除痛苦和給與利益者。」 以此意趣,「我前往、奉侍、親近、尊敬此三寶。或者我知、我 覺(世尊)。」由於凡字根有「去(gati)」的含義,它們也有 「覺(buddhi)」的含義。所以說「我前往」也有「我知、我覺 」的含義。 (問):(在此並)沒有附加「如是(iti)」的字,那是適當 的嗎? (答)並非如此,在那裡是有的。 (問):假如那裡有「如是(iti)」之義,如在:『他如實知「 色無常、色無常」』如此等一樣,應有「如此(iti)」之字結合 ,然而並沒有「如此(iti)」之字結合,因此並不合邏輯? (答)並非如此。為什麼?是含有該義的。如在:「凡已歸依佛、 法及僧者」如此等,這裡也(當)有「如此(iti)」之字義存在 ,但現在並沒有「如此(iti)」之字在一切處結合。就如對「如 此(iti)」之字相結合,應以(「如此 iti」之字)未結合之義 而令知,以及在其它如此種類(也是如此),因此那是沒有過失 的。 在「諸比丘,我允許以三歸依出家」等只是歸依為所應行(的對象 )。 (問):如前所說的:「歸依之語乃是為了顯示往趣的行相」這也 沒有與「如此(iti)」之字相結合? (答)並非如此,是有相結合的。為什麼?只在該義存在,此中實 有該義存在。就如前面(所說)的一樣,當知即使未結合,也是有 結合的。其他方式則為之前所說過失的範圍,因此只當取隨所教導 的。這是所應行(歸依對象)的解說。 現在,對所說的:「『歸依法』等二種,也是依此所知的 方法。」 在那裡所說的:「我歸依佛」,以及在那裡所解釋的 方式,當知在 「我歸依法,我歸依僧」這兩句也是(同樣的方 式)。 在這當中,法(與)僧只有義和字的解說與(佛)不同, 其餘的則 與所說的相同。因此,這裡我們只就不同的部分作解說。 (法﹙Dhamma﹚):有一(種說法):「法為道、果(與)涅槃。」 我們容許:「已修的道及已作證的涅槃,由保持不墮苦界,給與最上 安穩,以及離貪的道,只在此含義為法。」 這裡,我們取《最上淨信經(Aggapasada Sutta)》為例來說:「諸 比丘,只要諸法是有為的,八聖道分可說是它們當中最上的」如此等 。 (僧﹙Savgha﹚):具備四種聖道、四沙門果、住定,蘊 相續之人 的團體為僧;是由見(和)戒所組成的組合。而且世 尊也這麼說: 「阿難陀,你認為如何?凡證知我所說的法,這 即是:四念處、四 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 聖道分。阿難陀,你見 了嗎?即使才兩位比丘,對這些法也有 不同的主張。」 這實在指勝義僧是所應行「歸依的(對象)」,而且在諸經也說: 「應受供養、應受招待、應受布施、應受合掌,是無上世間福田。 」 這位已歸依者對其他(個別的)比丘僧、比丘尼僧、以佛陀為首的 比丘僧,或者以四群(四人僧、五人僧、十人僧)等區分,乃至一 人在世尊(教)說而出家的通俗僧行禮敬等,其歸依既沒有破,也 沒有雜染。此是這裡的不同。 這(僧)和第二(法)歸依的破、未破等其餘規定的解說,當知只 是如前所說的方式。到此乃是對「『歸依法』等二(種)也是此所 知的方法」的解釋。 現在,對「與說明確定次第的原因」,這裡由:「一切有 情之上首 」,所以佛陀為三歸依一詞之初;由他む佛め為根 源,由他所教導 ,所以其次為法;那法的保持與奉行者,所以 最後為僧。或者以促 成一切有情利益者,所以佛為初;由他為 起源而帶給一切有情利益 性,所以其次為法;由為體證利益的 實踐者與已體證利益者,所以 最後為僧。在確定了歸依的情況 後,即已闡明了:「與說明確定次 地的原因」。 現在當解說上面所說的:「並以譬喻來闡明三歸依」此中,佛如滿 月;他所演說的法如所散發的光輝;僧如由 滿月光輝在世間所生的 喜悅者。佛如剛昇起的太陽;所演說的 法如那光芒之網;僧如由那 光芒破除黑暗的世間。佛如燃燒叢 林的人;法如燃燒叢林之火,燃 燒煩惱叢林;僧如燒了叢林的 那塊土地,成了農田。佛如大烏雲; 法如雨水;僧如在鄉間由 下雨而止息的灰塵,止息了煩惱塵。佛如 善調御師;正法如調 伏駿馬的方法;僧如已善調伏的駿馬之團體。 佛如外科醫生, 拔出一切見箭;法如拔除箭的方法;僧如已取出箭 的人,拔除了見箭。佛如眼科醫生,切開愚癡的白內障;法如切除白 內障的方法;僧如已切除白內障而眼明淨的人,切除了愚癡的白內 障,擁有明淨智眼。佛如善巧的醫生,能醫治有隨眠煩惱的病;法 如正確應用的藥;僧如由使用藥而善治癒病的眾人,善治癒煩惱病 與隨眠。或者佛如善教導者;法如善道(能到達)安穩的目的地; 僧如行道者,到達安穩的目的地。佛如善巧的船師;法如船;僧如 成功到達彼岸的人。佛如喜馬拉雅山む雪山(himava)め;法如由 那(山)所生的草藥;僧如由服藥而無病的人。佛如施財者;法如 財寶;僧如如其所欲的獲得財寶之人,正確地獲得了聖財。佛如示 む指出め伏藏者;法如伏藏;僧如獲得伏藏的人。以及佛如能給與 無畏的穩健之人;法如無畏;僧如成就無畏的人,究竟成就無畏。 佛如(給與)安穩者;法如安穩;僧如安穩的人。佛如善友;法如 利益的教示;僧如依照那利益的教示而到達一切處的人。佛如寶礦 地;法如財寶的精髓;僧如受用財寶精髓的人。佛如為王子洗浴者 ;法如洗頭水;僧如已善洗浴的王子眾,沐浴了正法水。佛如裝飾 品的製造者;法如裝飾品;僧如經裝飾的王子眾,以正法而莊嚴。 佛如旃檀(candana)樹;法如由那(樹)所生的香;僧如由受用 旃檀而寂靜熱惱的人,以受用正法而寂靜熱惱。佛如給與法遺產者 ;正法如遺產;僧如繼承遺產的兒子眾,繼承正法遺產。佛如已開 的蓮花;法如由那(花)所生的蜜;僧如享用那(蜜)的蜂群。如 此為『並以譬喻來闡明三歸依』。 到此乃先前的:「由誰、何處、何時、為什麼說三歸依?」等,為 了解釋方法所列出的四偈本母,該義已經闡明了。 -- ┌─────◆KKCITY◆─────┐ ■ KKBOX 可立刻 聽音樂 ■ │ bbs.kkcity.com.tw │ ■■ 想聽什麼歌 通通不必等 ■■ └──《From:118.165.170.160 》──┘ ■■■ http://www.kkbox.com.tw ■■■ -- |
閱讀文章: 第 3917/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