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Help ◎ 佛法求助哇啦啦    板主: cathykao/prajna
閱讀文章: 第 17822/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標題: [公告] 佛陀教我們如何分辨正法
時間: Fri Apr 20 23:10:50 2018

[公告] 佛陀教我們如何分辨正法

[佛陀教我們如何分辨正法]

Q:「對某個教法,若生起是佛說或非佛說的懷疑時,我們應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A:佛陀設定一個檢核的原則:對照經典( Sutta )──法,

來審查及判斷, 並與毘奈耶( Vinaya )──律作比較。這個

原則是建立在不相信任何人,或不以任何人為權威的基礎上。

    

若有人發表論述,自稱是從佛陀或一群博學的長老聽來的

教法,並說用它來修行可以滅苦。如果我們對他的言論產生懷

疑,佛陀說要用二種方式進行檢核:

    

(一)對照經典以審查、判斷。經典是將各種不同的教誨

予以系統化集成,它有明確的軌則,若某種說法不符合這個軌

則,那麼就拋棄它。

    

(二)與毘奈耶比較。毘奈耶是一種典範、準繩、明確的

制度,若某種說法不符合這個制度,那麼就拋棄它。

    

不要一聽聞就相信,例如某個比丘說這教法是我從佛陀那

兒聽來的,或說是聽聞於僧團長老和博學的人,而他們都說這

是輾轉從佛陀那兒聽來的。雖然如此,也請各位務必先起疑,

並且去審查它,然後對照經典去判斷,它如法嗎?與毘奈耶比

較,它如律嗎?

    

這是個保障的工具,即使佛教延續了二千年、三千年、五

千年,甚至數千年、數萬年,假如這個原則一直保存使用,佛

教或法、律將不會被毀滅或混淆。所以它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原

則,名叫「四大教法」,這是佛陀設定以經和律作為檢核根據

的教導,他沒有提到阿毗達磨( Abhidhamma ),只提出要以經典來審查、判斷,及
與毗奈耶作比較。

                     

∼轉錄自『一問一智慧』,佛使比丘尊者著

-------------------------

From Bowen Ke 

這段文字是法師引用自經文,然後加以整理的說明。因為一般來說直接引用經典,初
學者可能有文言文或是專有名詞的障礙。例如,這段文字的相關經文:

《長阿含經》卷3(大正1,17c10–13):「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
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
。賢士!汝當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捨。』」

由以上可以看出,直接po經文原文當公告,是有點窒礙難行的 ^^

退而求其次就是如果有大德整理過的文章,符合經文與律,而且說明清楚而可以引用
來讓大家知道版上的原則,就是一個好的方式。當然,如果引用出來的文章,有不符
合經律原文的疑慮,還是可以提出經文來加以審視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Fri Apr 20 23:14:59 2018

佛陀在世時,就有經典?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12:43:46 2018

有。經(經典) or 修多囉,本義是指佛陀所說的教法。佛陀在世時,以口誦的方式記
憶在弟子的心中。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07:02:18 2018

我有個疑問,有多少人可以不參閱、聽聞任何人的解說,直接完整無誤了解經文的內
容嗎?如果參閱、聽聞了A的解說,我們如何得知:

(1) A的解說是否正確?是以自己的認知去理解經文,再來對照A的解說是否正確嗎?
這樣似乎不能保證自己一定是對的。

(2) 如果是參閱、聽聞多方的解說,試圖從ABC等人的說法中相互對照找答案,這個
答案如何不變成相信多數權威而得出的呢?

(3) 如果是自己將ABC等人的解說,非常審慎去對照自己認知的經文內容來抉擇出正
法,要如何保證 

a. ABC等人對經文的認知,都是經過他們自己非常審慎對照經文才得出,而不是他們
相信DEF等權威的答案?(DEF亦可同理類推) 

b. 自己和ABC等人對於任何人的說法,都是非常審慎去對照經文的內容,覺得正確才
會去相信。那要怎麼知道,一定是別人的理解有問題,而不是自己和ABC等人的理解
才有問題?

簡單說就是:要怎麼避免變成懷疑論在邏輯上的無限後退?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10:00:52 2018

謝謝您問出這個問題,讓我完整閱讀佛使比丘在「一問一智慧」當中對此問題的答覆
,在此「行使特權」貼出供參考。「一問一智慧」完整文章在網路上可搜尋到。

「佛陀教我們應該相信誰?」

假如有人問你這個問題,那麼你可以在《噶拉瑪經》(Kalama Sutta)裡找到佛陀所
說的答案──要相信親自所「看清楚」的是什麼【譯註一】。現在我們有必要了解「
看清楚」的意義,「看清楚」意思是不需推論、思索、假設,如同我們將眼前的物體
看清楚一樣,只要這樣做,就有效果了,這就是「看清楚」的定義,它不需要依靠任
何推論或假設。

佛教教導我們除非已親自「看清楚」,否則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事。我們可以由下
面的問題知道這個定義,為什麼不要相信三藏經典(Tipitaka)、不要相信導師、不
要相信研究報告或傳說、不要相信常識、不要相信邏輯推理?這是幫助我們建立正見
的原則,因為所有盲目的相信是迷信,例如我們翻開三藏經典,閱讀了幾頁,沒有經
過思考,沒有經過試驗,沒有經過任何評論,便相信它,那就是對三藏經典的迷信,
這是佛陀所喝止的。

「相信導師」是指盲目地相信導師的每一句話,而沒有經過思考、試驗,親自去「看
清楚」,這就是所謂的「相信導師」。

以此類推,「相信邏輯推理」是指學習使用前提,或熟練地運用前提作正確的推理,
並且從這前提推論出結論。但這還是不夠的,也不可倚賴這類的推論。

請聽清楚這一點:以上的說法不是禁止我們去閱讀三藏經典,去向導師求教,去聽研
究報告和傳說,或去運用邏輯性的推理C它的意思是:雖然我們會閱讀、會聽,但不
要輕易接受以這些方式所提供的一切訊息,除非我們已經深入地探討、思惟它,而有
所領悟,直到親自「看清楚」它真的是如此為止。

舉例來說,佛陀教導貪、瞋、癡是引起痛苦的原因,假如我們自己不熟悉貪、瞋、癡
,就不能相信這個說法,如果我們相信,那就是迷信。但是當我們親自體驗貪、瞋、
癡是怎麼一回事──當它在心中生起,我們就會像被火燒灼一樣地痛苦,這就是所謂
親自「看清楚」的「相信」。

在三藏經典中,不論佛陀教導什麼,當讀到或聽到時,我們必須要研究、思考,直到
「看清楚」為止。假如我們還沒有「看清楚」,就勢必會重新回到推論,如果這樣,
則不妨暫時放下,先相信和踐行已「看清楚」的部分,那就足夠了。不必害怕,逐漸
地,我們就會愈來愈相信,且愈看愈清楚,這是佛陀所說非常盛行的《噶拉瑪經》教
法。

如果你需要對外國人演講,請務必正確地解釋「不要相信」這句話,假如你解釋錯誤
,就是冒犯了佛陀。不可相信三藏經典,不可相信他是導師,不可相信研究報告或傳
說,不可相信邏輯,隱藏其中的深義,我們必須去發現它。

立即相信就是迷信,佛陀曾如此堅定而明確地喝止,甚至縱使是如來所說的也不要相
信,必須經過思考、試驗,直到「看清楚」時,我們才可相信。立即相信就是迷信,
「看清楚」後再相信才是正信,這是佛教徒的「相信」。不要愚蠢地相信人、經典、
推測或推論,而是要相信親自所「看清楚」的是什麼,這就是佛教所說的正信,身為
佛教徒的我們也要這樣相信。

【譯註一】在《噶拉瑪經》(Kalama Sutta)裡佛陀說:「不可因為口口相傳就信以
為真;不可因為奉行傳統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轟動一時,流傳廣遠就信以為真;不
可因為引經據典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合乎邏輯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根據哲理就信
以為真;不可因為引證常識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符合先入為主的觀念就信以為真;
不可因為說者的威信就信以為真;不可因為他是導師就信以為真。」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10:07:10 2018

上文當中所言的「思考、試驗,直到「看清楚」即是「聞思修」的過程。聞法,質疑
固然重要,但是若只停留在不斷的質疑,不往下一步,思惟法義以及實際修行,仍然
無有是處。

以佛陀為例,和外師學了六年的苦行,並切實實行後,確定無法真正解脫,再度產生
疑問,探求如何真正解脫離苦的方法。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22:41:10 2018

謝謝補充∼佛使比丘指的應該是現量,沒有現量之前必須保持懷疑,但現量有沒有可
能錯謬呢?我們應該都聽過誤將繩子當作毒蛇的譬喻。

又以我為例,未認識佛法前,僅僅是三苦中的壞苦,在我這樣愚鈍凡夫的現量裡根本
不認為是苦,甚至覺得畜生道眾生很快樂。若非親近善知識聽經聞法知道這層道理,
透過比量的方式去建立,然後不斷在生活中觀察思惟才能稍微看清楚「哦!原來這就
是壞苦。」我恐怕很難離佛法的正見更近一點。

所以我的聞思修是一種盲目的相信嗎?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23:01:59 2018

Ivanovich Koznyshev  您的問題在我的程度無法回答,所以要等其他同學來法施。
不過,請問什麼是「現量」?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23:32:38 2018

根據自宗的說法,現量為無分別的認識,即沒有加入思惟或語言活動的直接感覺,如
同佛使比丘說的「看清楚」,其中有錯亂與無錯亂的現量。例如佛陀的現量無錯亂顛
倒,而我的現量則不然。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07:11:19 2018

這個問題很好耶, 我也想知道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07:12:53 2018

這是佛說在佛滅後如何分別正法的方法。當時未集結成文字經文,但弟子都會諷誦佛
所說法,即使是當時集結經文,也是以諷誦方式流布。經文中主要以後弟子比較是否
與佛陀教法違背,來判別正法和非法。這在佛滅後五百歲之繼非常重要實用。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08:41:58 2018

請教一下哦:這篇文章是在否定阿毗達磨嗎?

PS: 拿法師的文章當公告,好像有點把法師說法當權威了說。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13:27:22 2018

這段文字是法師引用自經文,然後加以整理的說明。因為一般來說直接引用經典,初
學者可能有文言文或是專有名詞的障礙。例如,這段文字的相關經文:

《長阿含經》卷3(大正1,17c10–13):「若其所言依經、依律、依法者,當語彼
言:『汝所言是真佛所說,所以然者?我依諸經、依律、依法,汝先所言,與法相應
。賢士!汝當受持,廣為人說,慎勿捐捨。』」

由以上可以看出,直接po經文原文當公告,是有點窒礙難行的 ^^

退而求其次就是如果有大德整理過的文章,符合經文與律,而且說明清楚而可以引用
來讓大家知道版上的原則,就是一個好的方式。當然,如果引用出來的文章,有不符
合經律原文的疑慮,還是可以提出經文來加以審視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08:52:04 2018

其實阿比達磨是論書,是進一步解釋和說明佛所說法的著作。因此是佛所說法的著釋
書。初看也有跟您一樣的思索,不過想想,也不是這樣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08:59:41 2018

我貼完就想到,應該會有同學會問這個問題,不過我自己也無解 可以讓同學們討論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09:02:19 2018

Shiao Cheng.  我也覺得當公告有點那個,可是咱們板規不能只轉發分享,只好用「
特權」公告啦 XD

還有,這位佛使法師可能就是佛使比丘尊者。佛使比丘是泰國上座部長老,為南傳比
丘,應該不會故意反對阿毗達摩。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09:02:53 2018

哈哈,我想說Cathy 大大發文的都是公告,這樣就OK啦! :D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09:08:10 2018

因為我程度太差,寫不出佛法文章,只能寫寫公告咩 XD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09:09:20 2018

你很認真!!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09:04:11 2018

另外請教:

"佛陀設定一個檢核的原則:對照經典( Sutta )" 

Sutta 是佛在世時,就有的詞,還是入滅後弟子集結經才命名為Sutta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09:37:52 2018

我不知道sutta的意義,但上座部經典的集結是佛滅後才有集結的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12:38:45 2018

經律論這些名詞在佛陀時代就有了,但是佛陀時代的經典不是文字成書的方式,而是
以曾經聽過佛陀所說(如是我聞...)的內容,以口誦的方式流傳。

至於集結經典,是佛滅之後,大家聚在一起,然後由比丘(第一次集結是阿難尊者)口
誦出經文,經由大家確認無誤,認同之後,就成為了集結的經典。也是口誦記憶的方
式。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13:03:02 2018

如是我聞,是佛涅槃前所示阿難,也就是集經的時候所加上的開頭語。經律的確本就
存在,所以會有布薩等活動。但後來收集後才聽過有編目,也才方便引述。這是我的
理解,提供參考。也就是經律本來就有,但編輯編排則是集經後才產生。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13:31:52 2018

鄭師兄所言極是,的確是如此。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09:32:41 2018

另外,發文中也明白表示了,佛陀教法以經律這兩大部為最終依歸,因此不建議把阿
比達磨列為最終依歸。因此法師並沒有否定阿比達磨,但明確歸依於經律。如果真的
是佛使比丘所說,那修行就太令人佩服了。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09:56:20 2018

剛才查了下,「一問一智慧」確實是佛使尊者(Ajahn Buddhadasa)於一九六六年一
月在曼谷湯馬沙大學(Thammasat University),對學生作了兩次演講,Dhamma 
Principles For Students(中譯本名為「一問一智慧」)就是這兩次演講的內容。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11:12:17 2018

讚嘆 隨喜佛使比丘。心直不曲覆。南無佛法僧,聖戒成就。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at Apr 21 21:31:46 2018

若符合三法印即是佛法,不僅是佛經,一切說法符合三法印皆可視為真理佛法。不知
道這樣認知是否恰當?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un Apr 22 11:26:38 2018

[四大教示]中所指的[經、律],是否包括阿毘達磨?

[四大教示],不僅可以用於檢驗諸經,也可以檢驗自己:

以[經、律]來檢驗[四大教示]是否符合佛說! ^_^

《雜阿含1249經》

【雲何不知度處?謂:彼不知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不隨時往到其所諮問請受:雲
何為善?雲何不善?雲何有罪?雲何無罪?作何等法為勝非惡?於隱密法不能開發,
於顯露法不能廣問,於甚深句義自所知者不能廣宣顯示,是名不知度處。】 

《中部33經》

【比丘經常到那些多聞者、通曉傳承聖教者、持法者、持律者、持論母者之比丘那裡
後,詢問、遍問:『大德!這是為什麼?其道理是什麼?』那些尊者們對他開顯未開
顯的、闡明未闡明的、在種種懷疑的法上排除疑惑,比丘們!這樣,比丘知淺灘渡場
。】 

《中阿含26經》

【諸賢!無事比丘行於無事,當學共論律、阿毘曇。....知時亦善坐,論律、阿毘曇
,及說息解{說}[脫?],漏盡通亦然。】

《中部69經》

【學友們!住林野的比丘必須努力於阿毘達磨與阿毘毘奈耶,】

《增壹阿含28品5經》

【今有四大廣演之義,雲何為四?所謂契經、律、阿毘曇、戒,是謂為四。

....此四大廣演之論,是謂契經、律、阿毘曇、戒。....設不與契經、律、阿毘曇相
應者,當報彼人作是語:『卿當知之,此非如來所說,然,卿所說者,非正經之本,
所以然者,我今說契經、律、阿毘曇都不與相應。】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1249.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26.htm

http://agama.buddhason.org/AA/AA249.htm

*** *** ***

Ivanovich Koznyshev 朋友問:

【如果參閱、聽聞了A的解說,我們如何得知:

(1) A的解說是否正確?是以自己的認知去理解經文,再來對照A的解說是否正確嗎?
這樣似乎不能保證自己一定是對的。

(2) 如果是參閱、聽聞多方的解說,試圖從ABC等人的說法中相互對照找答案,這個
答案如何不變成相信多數權威而得出的呢?

(3) 如果是自己將ABC等人的解說,非常審慎去對照自己認知的經文內容來抉擇出正
法,要如何保證 

a. ABC等人對經文的認知,都是經過他們自己非常審慎對照經文才得出,而不是他們
相信DEF等權威的答案?(DEF亦可同理類推) 

b. 自己和ABC等人對於任何人的說法,都是非常審慎去對照經文的內容,覺得正確才
會去相信。那要怎麼知道,一定是別人的理解有問題,而不是自己和ABC等人的理解
才有問題?】

---- -----

我個人的解決之道是:

揀擇可信度較高的相關經文,再透過經文與經文之間的交叉比對,以分辨誰的解說較
為正確。

例如:有人質疑:【四大教示不包括阿毘達磨?】

那麼,我就依據四部阿含經與南傳佛教的五部尼科耶,進行比對。

因為依據歷史考據,北傳佛教的四部阿含經,與南傳佛教的五部尼科耶,是早期的佛
教經典,可信度較高。

阿含經與尼科耶,共有數萬篇的經文,可比對的相關經文也多。

比對《雜阿含1249經、中部33經、中阿含26經、中部69經、增壹阿含28品5經》,對
於【四大教示不包括阿毘達磨?】這個議題,我就會抱持審慎的看法。

*** *** ***

Ivanovich Koznyshev 朋友說:【佛使比丘指的應該是現量...聞思修是一種盲目的相
信嗎?】

佛使尊者所謂的「看清楚」,其實也是有包括"聞思"的:

「深入地探討、思惟它,而有所領悟,直到親自「看清楚」它真的是如此為止。」

佛陀再三強調[四預流支],[聽聞正法、如理思維],是進入八正道的必要前行,無可
置疑!

*** *** ***

佛使尊者認為「緣起不該被解釋為三世輪迴」,對於覺音論師《清淨道論》的「三世
兩重因果」,提出質疑與批判。

佛使尊者沒有認可阿毗達磨吧?

*** *** ***

王沐豪 朋友問:【若符合三法印即是佛法,不僅是佛經,一切說法符合三法印皆可視
為真理佛法。不知道這樣認知是否恰當?】

「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有提到「三法印」。

在南傳佛教的五部尼科耶中,沒有「三法印」這個名詞。

在北傳佛教的四部阿含經中,也沒有「三法印」這個名詞。

在北傳佛教的阿含經中,雜阿含80經、佛說聖法印經,都有「聖法印」,而聖法印與
三法印,並不相同。

《法蘊足論》、《大智度論》有「三法印」。

《大智度論》將無常、無我、無相與涅槃寂滅,合稱四法印。

依據《維摩詰經》,有五法印的說法,即無常,苦,空,無我,寂滅。

依據《妙法蓮華經》,則有一實相印。

......

我個人則是以「四聖諦」為法印! ^_^

北傳:中阿含30經

【若有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聖諦所攝,來入四聖諦中,謂:四聖諦於一切法最為
第一】

南傳:中部28經

【凡任何善法,一切都攝入那四聖諦中】

 http://agama.buddhason.org/MA/MA030.htm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un Apr 22 13:06:43 2018

佛教到了部派時代分裂了18部之多,問題在於每一派都持有自己的一部份觀點,並寫
出合於自宗的論書(阿毗達磨),觀點不同的就另立一派。

鑑於部派分化的隱憂,在部派時代即有部份有識之士提出了回歸經律的運動。

佛使比丘則是現代回歸經律運動的倡導者,我想是因為他的理念和本社團頗有契合之
處,所以方便引用而已。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Sun Apr 22 17:38:00 2018

原來如此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Apr 23 00:45:38 2018

把一位比丘(還是南傳的比丘)談話當作通則,也沒談到論(典)哪一點違反"四大教法
",在北傳法師他們怎麼可把論典做充分發揮而與雜阿經融合,四大教法在論典中如何
表現淋漓盡致,我真是喜歡台灣佛教!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Apr 23 08:26:30 2018

就迎合市場需求的調味乳呀, 要橘子口味的就加橘子口味, 要草莓口味就加草莓口味
!!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Apr 23 01:14:23 2018

我有些看現代法師的論文,很多也都引用包含清淨道論...等論的觀點來論述經與律
,這些論主包含龍樹;無著與世親,他們要著作一本論書時,經與律他們不熟嗎?請審思
之

> -------------------------------------------------------------------------- <

From: (作者已退出社團)
Time: Mon Apr 23 09:51:23 2018

論書本就是針對法律所提出的闡釋和看法。因此各論師間本就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各
論之間也存在有競合的現像。佛使比丘在與覺音尊者的清淨道論上的歧異點在於緣起
貫通三世的論點。若誤會佛使比丘反對清淨道論或是阿毘達磨那就太過了。

另外對阿毘曇的疑問是,在集經律時,對論的收集審定的說法不一,而每一位尊者都
會有闡述的方法,因此在集論的時候,現實上真的很難統一,或許這就是為何即使第
一次集結中,對論的部分也沒有提到。

另外阿毘達磨,不管是六論或七論到九論,都是來自後世論師的說明,所解釋成形。
這個部份本來就可以挑戰(但要引經據典囉)

另外,即使是經文,隨著流傳,也會出現一些歧異。而這些歧異一直要到有完整的金
櫃藏書才能被定案分別,否則就會分歧並存。因此,存在歧異並不為奇。最重要的,
是否真的能讓你盡苦邊,離顛倒想,身自證涅槃法。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閱讀文章: 第 17822/1789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