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Digest ◎ 大家來讀經 - 依進度摘要區    板主: Jeroci/Misty
閱讀文章: 第 4990/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作者: Kevin Hsu
標題: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
時間: Tue Oct 03 10:39:48 2017

獅子吼的雜阿含(二七八)[0076a03]

於經文此句「六觸入處」未加註解,也未更改,於法義的理解上會有怪怪的。

僅提供各家版本供貴站參考: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二七八)[0076a03]

有退、不退法、六【觸】入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http://buddhaspace.org/agama/11.html#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

二二三(1);四ま一(二七八)

有退,不退法,六【勝】(2)入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註 144.002]「六勝入處」,原本作「六觸入處」,今依下文及『相應部』改。

http://yinshun-edu.org.tw/Master_yinshun/y30_02_223

 

佛光山電子大藏經

二七七(二七八)

有退、不退法(45)、六【觸】入處(46)。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046)「六觸入處」,依本經後文應為「六勝入處」。

http://etext.fgs.org.tw/content/agama-1/index.html#p=533

 

北傳:雜阿含278經 南傳:相應部35相應96經

有退、不退法、六{觸}[勝]入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278.htm

LinkImage: https://external.xx.fbcdn.net/safe_image.php?d=AQDUZTtxI7kP29gB&w=720&h=720&url=http%3A%2F%2Fbuddhaspace.org%2Fmain%2Fmodules%2Fdokuwiki%2F_media%2Fagama%3A%25E5%258D%25B711%25E7%25AC%25AC273_%25E8%25A8%25BB%25E9%2587%258B_%25E5%2585%25AD%25E5%2585%25A5%25E5%259C%2596_%25E6%259C%25AA%25E6%2594%25B9_.png%3Fw%3D800%26h%3D%26cache%3Dcache&cfs=1&_nc_hash=AQAJAsi4Yyk5Vz4w
LinkTitle: 雜阿含經卷第十一
LinkDescription: 六入處當中的眼、耳、鼻、舌、身在人體有對應器官,這些器官也是由物質所構成的。佛經用語中,物質(例如身體)及物理世界的現象稱為「色陰」,古印度人認為色陰是由「四大」以及四大所造成的物質及物理現象所構成的。四大是:
LinkTarget: https://l.facebook.com/l.php?u=http%3A%2F%2Fbuddhaspace.org%2Fagama%2F11.html%23&h=ATMGiz7PDjRprK84cfHHup7CmoRGiYDIB5uhXCGFHayHoA6YLnpqt5blUB-0dYbxShkst-qmIfKoVQxHfx1NtxQD544Zmi-miLq4Cxuh59GJ&s=1&enc=AZP1-S7m00SUllDBlJ8Sbe2D2dxYP1cAnw6IE-JpwP2WjS2TwbMlpccJPaCgWna2i4il6-dkYTCOTsTiB6I5QC-SR2nyIoDo256_K7MHn_k44A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Tue Oct 03 11:04:52 2017

278經的經義如下,謹供參考。至於六觸入處是否需要增注就有勞辛苦的編輯群確認
之,我個人是覺得還好。

世尊說法所針對的主要是當時的比丘比丘尼眾,也就是專業的修行者。也因此當我們
讀經時如果以"世尊正在告訴我如何實修"的心情來看阿含經,或許能看到不同的內容
。以下是雜阿含278經的內容:

《雜阿含經》卷11:「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退、不退法、六觸入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CBETA, T02, no. 99, p. 76, a3-5)

阿含經本身是言簡意賅,各位要想像的是這是傳法者容易記憶用的速記法,同時經典
經過百年傳抄,甚至是增加現代的標點符號都可能微微改變經義,也因此讀經時必須
很小心。以上述經文來說,各位應該能理解世尊當年說法時絕對不會用"有退、不退
法、六觸入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這種文謅謅的方式來講話。因為世尊的弟子
如上次讀經班的進度同學所見,是包含四個種姓,四種姓教育程度不同。

以上述來經文來說很容易被理解成要說明的是"有退、不退法、六觸入處"這三種意義
,但由後面的經文可知,世尊所要說的是:

"六觸入處 有 有退、不退法",也就是要說明的是"六觸入處的有退(法)和不退法"。

因為相較於有退法/不退法比較需要解釋,六觸入處本身就是基本定義。也因此後面
就是針對有退法和不退法的兩種解釋,如前所述

《雜阿含經》卷11:「

云何退法?謂眼識色生欲覺,彼比丘歡喜讚歎,執取繫著,隨順彼法迴轉,當知是比
丘退諸善法,世尊所說,是名退法。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云何名不退法?眼識色緣,生欲覺結,彼比丘不喜、不讚歎、不執取、不繫著,於彼
法不隨順迴轉,當知是比丘不退轉諸善法,世尊說是不退法。耳、鼻、舌、身、意亦
復如是。」(CBETA, T02, no. 99, p. 76, a5-12)

接下來就是世尊說明佛弟子都要做的,也就是斷貪欲得心解脫,如雜阿含第一經開宗
明義所云:

《

雜阿含經》卷1:「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當觀色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喜貪盡;喜貪盡
者,說心解脫。

「如是觀受、想、行、識無常。如是觀者,則為正觀。正觀者,則生厭離;厭離者,
喜貪盡;喜貪盡者,說心解脫。

「如是,比丘!心解脫者,若欲自證,則能自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
,自知不受後有。』

「如觀無常,苦、空、非我亦復如是。」

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CBETA, T02, no. 99, p. 1, a7-15)

而能斷貪欲得心解脫,雖有六觸入處,名為六勝入處。因雖有六根六識而不生染著,
得名為"六勝入處",如世尊的阿羅漢弟子有"五蘊"但無"五取蘊"是一樣的。

《雜阿含經》卷11:「「云何六勝入處?眼識色緣,不生欲覺、結染著,當知是比丘
**勝彼入處**。勝彼入處,是世尊所說。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若彼比丘
於六勝入處勝已,貪欲結斷,瞋恚、愚癡結斷。譬如王者,摧敵勝怨,名曰勝王;斷
除眾結,名勝婆羅門。」」(CBETA, T02, no. 99, p. 76, a13-18)

世尊還以"若彼比丘於六勝入處**勝已**"這種打仗的方式來形容,很生動不是嗎?

> -------------------------------------------------------------------------- <

From: RG Shi
Time: Tue Oct 03 11:18:14 2017

以中文的角度來說,「觸」和「勝」兩字的差別在於前者著重於現象的表述,後者著
重於觀念或作用的彰顯。如 Linus Hsao 上面所闡述的一般。畫蛇添足,僅供參考。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Tue Oct 03 15:08:54 2017

我也同意那個地方不一定需要更動!

不過,如果這個說法是正確的(前一個「六觸入處」改成「六勝入處」),修改起來也
不麻煩的話,是可以考慮以[校勘]的方式修改並註記。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Tue Oct 03 15:47:21 2017

我是以經文的表達形式來看的,阿含經如果是:

「世尊告諸比丘:『有 A B C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這種句法形式出現時,表示 A B C 這幾項是世尊接下來會詳加說明的項目。所以在
後面的經文中,應該可以找到 A B C 的對應項目,以及各別的說明。

不過就如同前二位所說,不改有他的好處,讓大家意識並思考到「六觸入處」和「六
勝入處」的同異之處,突顯「勝」字的義意。

> -------------------------------------------------------------------------- <

From: Kevin Hsu
Time: Wed Oct 04 16:15:13 2017

再補充另一可討論之處:

「云何名不退法?眼識色緣,不生欲覺結ゞ,彼比丘不喜、不讚歎、不執取、不繫著
,於彼法不隨順迴轉,…世尊說是不退法。」

    既﹛不﹜生欲覺結,善法;彼比丘怎又「不喜、…不繫著,於彼法不隨順迴轉」
。負負得正,這與「退法」何異?只不過敘述方式正反兩面用詞不同而已。審酌經文
法義並比較南傳相對經(相應部35相應96經),﹛不﹜應是傳抄過程筆誤,獅子吼版
也於註解ゞ即有提及「此句『不生欲覺結』相當的南傳經文作『生欲覺結』」,所以
我們讀經文時應以「生欲覺結」解讀,整篇經文法義才能連貫。

    釐清上句經文再回看佛說本經的要旨:強調比丘於「六觸入處」修行有三種面向
:退法、不退法、六勝入處。下劣者因放逸生欲覺而隨順迴轉;中等者僅是守護六根
,欲覺還會生起,只是不隨順迴轉;但增上者則能精進不懈,積極的離滅而使欲覺不
生。佛陀勉勵比丘當如是學,這才是佛說此法的目的(「是世尊所說」)。

結論,個人還是偏向【要加註解,或予更改。】

> -------------------------------------------------------------------------- <

From: Ming-Hong Bai
Time: Wed Oct 04 17:38:12 2017

我對 Kevin Hsu 說明的理解是

這一經開示三種層次的修行者:

1. 退法者:生欲覺結,而且隨欲覺結轉

2. 不退法者:生欲覺結,但不隨欲覺結轉

3. 六勝入處者:不生欲覺結,貪欲、瞋恚、愚癡結斷

> -------------------------------------------------------------------------- <

From: Linus Hsao
Time: Wed Oct 04 17:07:18 2017

原文如下:

『云何名不退法?眼識色緣,生欲覺結,彼比丘不喜、不讚歎、不執取、不繫著,於
彼法不隨順迴轉,當知是比丘不退轉諸善法,世尊說是不退法。耳、鼻、舌、身、意
亦復如是。』

一般人是"眼識色緣,生欲覺結",但"彼比丘不喜、不讚歎、不執取、不繫著(眼識色
緣,生欲覺結),於彼法不隨順迴轉",世尊說此為不退法。

不曉得您上述的疑惑點是?私以為應該去理解雜阿含經的"說話"方式?

> -------------------------------------------------------------------------- <

From: Cathy Kao
Time: Wed Oct 04 19:47:22 2017

以下為 邱大剛 的回覆,代貼

照雜阿含經制式的文字習慣來看,這經中「六觸入處」改為「六勝入處」合理,因為
第一段是提綱,後來各段解釋。另一方面,「六觸入處」畢竟是各版中文大藏經的原
文,不改也不影響理解。

基於我們對經文修改保守為要的原則,我們可以加在註解或進階辨正即可。我先去加
在進階辨正好了。

> -------------------------------------------------------------------------- <

From: Russ Wang
Time: Thu Oct 05 03:18:33 2017

已新增註解。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閱讀文章: 第 4990/513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查分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