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religion ◎ 連線宗教版 板主: fox |
閱讀文章: 第 4937/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發信人: chanz.bbs@bbs.cs.nthu.edu.tw (晨星) 看板: religion 標 題: [討論] 麥子與稗子 發信站: 楓橋驛站 (2012/09/14 Fri 04:32:24) 近日又謅了一篇讀經心得,麥子與稗子,謹呈請核 閱教正。謝謝 王柱恩習作 ................................................ 今日先刊王長老大作,明日會刊回應,請讀者注意閱讀。 ................................................ 耶穌對眾人說、天國好像人撒好種在田裡,及至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 將稗子撒在麥子裡,就走了,到了長芽吐穗的時候,稗子也顯出來了。(太 13 ;24-27) 田是甚麼? 比喻中所說的田就是人的心,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田」。田地裡可以種麥子 、撒稗子,人的心裡可以種善、種惡。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加 6:7 )。我們教會主日所發的刊物叫《耕心》,正是此意。 麥子是甚麼? 當初上帝造人時,是照著自己的形像造男造女(創:1:27)。上帝的形像 就是上帝的本性,就是慈愛、公義、信實、聖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天理、良知 。比喻中所說的麥子,就是上帝把祂的形像放在人心裡的好種(太 13:24)。 上帝希望人能活出祂的形像,使祂得榮耀。 稗子是甚麼? 在人睡覺的時候,有仇敵來,將稗子撒在麥子裡(太 13:25)。仇敵就是 撒但,撒但是與上帝為敵的(雅 4:4)。撒但在人亳無驚覺的時候,潛入了伊 甸園,用花言巧語誘惑亞當違背了上帝的命令(路 22:5)。違背上帝的旨意就 是罪(約一:3,4)。比喻中所說的稗子就是罪性。將稗子撒在麥子裡,就是撒 但將罪性植入人的心裡。有罪性必有罪行,不順服上帝就是人類的第一和最基本 的罪行。罪成了人的基因,罪從一人入了世界,眾人就都陷在罪裡了(羅 5:13 )。 稗子和麥子一同成長,最初二者難以分辨,到了長苗吐穗的時候,稗子就顯 出來了(太 13:26)。這比喻就是說,人在孩童時期,都是天真無邪,都懷有 赤子之心,忠厚老誠,顯不出罪來,但及至年齡漸長,開始接觸社會,罪性漸漸 顯露出來了。 罪是甚麼? 依聖經所定義的,違背律法就是罪(約一 3,4),凡不義的事都是罪(約 一 5:17),或說「射不中的」就是罪。但是不信的人聽了之後,可能一頭霧煞 煞,不知所云,也不會承認自己是罪人。如果換一種說法,人不能否認,人生來 都有私慾、私心,人一切的惡行都是被自己的私慾引誘的(雅 1:14)。人誰敢 說自己沒有貪財之心、貪名之心、貪權之心、貪色之心,誰敢說自己沒有驕傲之 心,誰敢說自己沒有為利己而說謊騙人。貪心是萬惡之根(彼前 6:10)。貪心 就是罪。貪心引出來的行為都是罪行。人豈能否認自己不是罪人呢? 罪在人的心中成長菲壯,終與上帝分庭抗理,教唆人不順服上帝,使人淪為 牠的奴僕。從此,人的心裡就形成了善惡之爭了。保羅說:「在我肉體之中沒有 良善,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 ,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羅 7:18、19)。 如何脫離罪? 人的心受到罪的污染,良心不安,常圖自力離罪向善。古聖先賢也倡導「明 明德」、「誠意正心」、「存天理、去人慾」之道。但都是徒勞而少功。我們常 說的「人心不古」,似不正確,古人有誰不是罪人呢。從麥子裡挑出稗子來,容 或可能,從心中去除罪性則是難上加難。王陽明說:「去山中之賊易,去心中之 賊難」。保羅自己拒惡無能,行善乏力,身陷痛苦深淵,自嘆曰:「我真是苦阿 ,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羅 7:24)。事情在人或有所不能,但在 神則凡事都能(可 14:36)。所幸,保羅終於悟得了離罪之道,他說:「靠著 我們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 7:25)。 -- ******************************** 基督教網路傳道中心」歡迎參觀: 用滑鼠左鍵點一下下面位址,可立即進入。 Christian missionary on Web, Blog: To enter, press the left key on adress blow http://tw.myblog.yahoo.com/chanzcu -- ※ Origin: 楓橋驛站<bbs.cs.nthu.edu.tw> ◆ From: chanz @ 123-195-17-54.dynamic.kbronet.com.tw |
閱讀文章: 第 4937/5872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