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dhism ◎ 連線佛教版    板主: fox
閱讀文章: 第 4909/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DavidChiou (邱大剛) 看板: Buddhism
標題: 無著比丘「四念住」訪談記錄 2014/10/24 (Part I)
時間: Sun Nov 23 10:09:27 2014

無著比丘「四念住」訪談記錄 2014/10/24

‧  時間:2014/10/24 1:40pm-4:20pm
‧  地點:法鼓山圖資大樓教室
‧  參與者:
  o無著比丘。
  o《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讀書會成員,以及其他有興趣的
   台灣北、中、南部法師及居士。
‧  訪談記錄:
  o無著比丘先和大家分享他作《尼柯耶》及《阿含經》對讀的一些發現,
  以及「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這本書的重點,然後解釋依此發展
  出的一套四念住修行體系。
o   以下是無著比丘的開示:

【四念住的整體性】

四念住的教導是身、受、心、法四個念住。

八正道當中,「正精進」的「已生之惡法令斷,未生之惡法令不起,未生之
善法令生,已生之善法令增長」四個是一組。「正定」的「初禪、二禪、三
禪、四禪」四個是一組,「正念」的「身心受法」四個念住也是一組。

但若看在近代實際教導「正念」的方法,會發現這四個念住通常是分開教的
,有的人教身念住、有的人教受念住,但很難見到四個念住融會在一起教導
的方法,因此我想要了解這四個念住為何是一組的?

另一方面,近代很多禪修方法很有效沒錯,但和經典當中所載也有不小的差
距,這也是我有興趣的一個問題。

《念住:通往證悟的直接之道》這一本書是我回答這些問題的第一步,在這
第一本書中,我使用歷史上、學術上的方法來探討這個議題。就學術上來說
,有二個層級的文獻,第一層是經藏,第二層是註釋書。在南傳的禪修傳統
中,這兩層一般是視為一體的,但就歷史的角度來看,經典還是比較早、而
且大致是佛陀所親自教導的,而註釋書是較晚的。因此在這本書中,我先專
注在研討經典的部份,之後才看註釋書怎麼說、近代的教法怎麼說。

在寫這本書時,配合實修,許多事情變得清楚了。例如每個念住的實修方法
意義是什麼?四念住和佛陀的其他重要教導(例如無我、四聖諦等等)的關
係是什麼?也就是四念住在佛教的修行體系中佔了什麼的位置?哪些是後來
的發展?

透過第一本書,我們能更了解佛陀的教導,但是問題並沒有完全解決。很多
問題我是在作更進一步的研究後才完全理解的,而這進一步的研究是藉由研
習漢譯的《阿含經》。

藉由研習漢譯的《阿含經》,我們不只能區分經典及註釋書的二層的關係,
而且在經典這一層中也能看到不同的版本。例如根據巴利《中部尼柯耶》、
漢譯《中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其共通的關於「念住」的部份,可能
就是佛陀最早關於「念住」的教導,也就能夠回答我的問題。

四念住的重點如下圖所示:
‧  身念住
  1. 三十一身分(也有說三十二身分)
  2. 四界分別觀
  3. 腐屍觀
‧  受念住
  o 苦、樂、不苦不樂
‧  心念住
  o 貪、瞋、痴等
‧  法念住
  o 五蓋
   1.  感官慾望
   2.  瞋恚
   3.  昏沈和嗜睡
   4.  掉舉和憂悔
   5.  疑
  o 七覺支
   1.  念覺支
   2.  擇法覺支
   3.  精進覺支
   4.  喜覺支
   5.  輕安覺支
   6.  定覺支
   7.  捨覺支

當我們將巴利藏和漢譯的《阿含經》作比對之後,可以發現一個濃縮版本的
教導。「受念住」和「心念住」的方法相對之下比較簡單,我就稍後再說,
先講「身念住」和「法念住」。

==================================================================
【身念住的修行】

「身念住」有很多不同的修法,上圖所列的三個「身念住」修法是上述三部
經典中所共通的,這跟從《念住經》來看的教法不一樣,《念住經》教的順
序是從觀「呼吸」、「姿勢」、「動作」開始,之後才修「三十一身分」、
「四大分別觀」、及「腐屍觀」這三個。近代通常是教前面三個(呼吸、姿
勢、動作),但後面三個(三十一身分、四大分別觀、腐屍觀)卻很少見到
在教的。

這個發現讓我對於「身念住」的了解有了一些概念上的轉換:之前我以為「
身念住」就是以身體來收攝心念,例如當我在這裡跟大家說話時,我關注著
全身,利用身體來念住;或是以觀呼吸的修法來說,我觀察氣息的出入,也
算是身體的一部份東西,來保持念住。但是後面這三個「身念住」的方法是
不同的,有什麼不同呢?他們是用念住來了解身體的本質!是另一個方向。
「身念住」並不只是利用身體來收攝心念,而也是關於對於身體的理解、洞
察!以了解身體的本質。了解什麼呢?例如:

1.  身體是由皮膚、血肉、和骨頭所構成的(三十一身分),並不如表面的
  漂亮,也就是「觀身不淨」。

2.  身體是由和外界一樣的元素所構成的(四大分別觀),沒有什麼獨特的,
  因此身體是「無我」的。(無著比丘以手指敲頭蓋骨作聲)頭骨的地大
  和外界的地大構成元素是一樣的,並不是「我的」。

3.  身體是會死亡、崩解的(腐屍觀)。

這個洞察是很強大的。

==================================================================
【「身念住」的問與答】

聽眾:「身念住的六個方法中,我們是要六個都修行,還是可以選擇其中某
幾個?」

無著比丘:「這是個很棒的問題,因為這正是我曾有的問題。我們一定六個
都要修嗎?但上述三經中都提到的只有三個?因此我個人練習以及教導時,
著重在共通的這三個。如果只能選一個的話,我則會選「三十一身分」,因
為這是在《南傳阿毗達摩》的第二部份中唯一的修行方法。為什麼呢?『念
住』的目的是什麼?」

聽眾甲:「訓練專注、覺知。」

聽眾乙:「為了得定。」

無著比丘:「為什麼要得定呢?為什麼要修習止、觀呢?」

聽眾乙:「為了要了知『無我』。」

無著比丘:「說得好!那『有我』有什麼問題呢?」

聽眾乙:「執著。」

無著比丘:「啊哈!是要從執著中、自我中解脫,對不對?『三十一身分』
可以幫助我們從對身體的執著中解脫出來。至於『受念住』可以幫我們從苦
、樂的感受解脫出來,『心念住』也是要從自我中解脫出來,『法念住』則
稍後會討論。」

無著比丘:「因此回到『是否要六個方法都修習』這個問題,我們修止和觀
就是為了解脫自我、執著,知道目的,就可以知道要修哪個了。所以不論從
歷史及實修的角度來說,『三十一身分』是相當重要的。我是對於後三者『
三十一身分』、『四界分別觀』、『腐屍觀』都教:
‧  在修習心念住時,若發現有很多的貪欲、性欲的人,就要修習『三十一
  身分』也就是不淨觀。
‧  發現很多瞋心或容易生氣的人,可修習『四界分別觀』,因為這可消除
  我見。
‧  很容易分心的人,則可多練習『腐屍觀』,因為可以帶給我們急迫感,
  例如我可能明天就會死了,現在正是禪修的時候,而沒有時間去百貨公司
  血拼。」

==================================================================
聽眾丙:「這是否代表我們要放棄以『觀呼吸』修念住?」

無著比丘:「『觀呼吸』的念住是在另外的經律中教的,『安那般那念經』
教導觀呼吸的十六個步驟(十六勝行)。因此是有實際的修行法,單純利用
『觀呼吸』也可以達成身、受、心、法四念住,那是另一個完整貫穿修行的
體系。我也有教『觀呼吸』的十六個步驟,作為四念住的另外的修法(替代
後三種方法),在《中部尼柯耶》、《雜阿含經》、大眾部的律藏、有部的
律,有四種不同的部派的安那般那念,這四部講的十六個步驟都很相似。我
個人通常建議從後三種方法來開始,因為這三種方法蠻有挑戰性的,等這三
種方法有了些經驗,也是可以進一步改由觀呼吸的方法來修行念住。」

聽眾丁:「初學者要如何的在『觀呼吸』以及後三者當中切換?例如『觀呼
吸』及『三十一身分』」

無著比丘:「對初學者來說,不可能同時又覺知『呼吸』又覺知『三十一身
分』,那就會一直疲於切換,因此要下個決定。如果覺得觀呼吸不錯的人,
就繼續專注在觀呼吸的修行上。看你的目的是什麼?是要修止?還是沒有執
著?只要能達成目的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
觀眾丁:「每個人的根器不同,那有什麼方法能夠檢視什麼樣的方式適合自
己的修行?」

無著比丘:「如果修習一種方法後,念住變好了,或是止、觀變好了,或是
執著減輕了,那就是適合自己的方法。我們怎麼知道有沒有念住變好、止觀
變好、或是執著減輕了?那就是『心念住』的層次,能讓我們知道是不是執
著減輕,例如『心念住』能讓我知道去年發生某一件事,我生氣了,而今年
同樣一件事發生,我則不會生氣,這就是修行上的進展,這就是『善哉、善
哉!』」

==================================================================
【法念住的修行】
‧  法念住
  o 五蓋
   1.  感官慾望
   2.  瞋恚
   3.  昏沈和嗜睡
   4.  掉舉和憂悔
   5.  疑
  o 七覺支
   1.  念覺支
   2.  擇法覺支
   3.  精進覺支
   4.  喜覺支
   5.  輕安覺支
   6.  定覺支
   7.  捨覺支


「受念住」、「心念住」的修行是相似的,但「法念住」則很不同,「法念
住」基本上涉及到「五蓋」及「七覺支」,在巴利藏中還有提到「五蘊」、
「六入處」、「四聖諦」,因此巴利傳統中「法念住」有五個練習。

在早些年還沒讀《阿含經》的時候我並不了解這五個不同的練習有什麼用意
?但現在看起來就很簡單了,只要先看「五蓋」及「七覺支」。例如在練習
「心念住」時,可以觀察自心是有貪?無貪?有瞋?無瞋?有痴?無痴?因
此可以知道有沒有這「五蓋」當中的一個出現。

觀這「五蓋」時,不只是知道「有」或「沒有」五蓋,而是可進一步了解其
起因、條件,也就是因緣。

例如當我對某人生氣時,為什麼我生氣?要如何不生氣?如何避免自己再發
作?這是關於「因緣」非常重要的教理,每個人都可以親自去體驗的。

當心中沒有這「五蓋」時,就可以培育「七覺支」了。這又是起因、條件,
也就是因緣。我有念住,是如何得到的?要如何保持?依此類推。

因此當我們談到「法念住」、對法的思維時,其實就是談到覺悟的方法,這
也是邁向解脫之道的精要:讓這「五蓋」消失,利用「四念住」的修行,培
養「七覺支」,這就是精簡版的解脫公式,「法念住」就是覺悟、解脫的方
法。

==================================================================
【「法念住」的問與答】

聽眾:「受念住和心念住很相近,因此只要修其中一個?」

無著比丘:「我現在還只是先就學術架構的角度,先解釋『身念住』和『法
念住』的架構,至於『受念住』及『心念住』的架構較簡單且差異不大,因
此先不多提。等下休息之後,才會講解四念住的實修方法,那時自然也就會
解說『受念住』和『心念住』要怎麼修了。」

無著比丘:「我也是分享進行《阿含經》的研究而有的收獲,知道了『身念
住』意指了解身體的本質,而『法念住』則是實踐邁向解脫的方法,當我們
這樣的理解這兩個念住後,就可以知道這四個念住是如何的成為一體的修行
了。準備好了嗎?先休息一下,我們回來就談實修的方法。」

==================================================================
(休息時間)


--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厭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健康飲食 - 養生要訣, 素餐好康倒相報.                             BudaFood
閱讀文章: 第 4909/4917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