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Xfile ◎ 佛教 X-FILE    板主: root
閱讀文章: 第 7783/864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lailn (LNL) 看板: BudaXfile
標題: 《占察經豆得》(17)二種觀道
時間: Fri Dec  7 16:16:21 2007


   本文由 abstsai(白非白) 授權轉貼

   《占察經豆得》(17)二種觀道

行者用占察輪的初、二輪量測自心清淨後,必需要明白這
心的意義,《占察經》的下卷就是把“心”字作一個提綱
總說。算是般若心法的濃縮版,可是也由於太濃縮了反而
無法下嚥,學者梁啟超在他的《大乘起信論考證》中就認
為占察經下卷的心法是搪塞的,判定《占察經》是抄自《
起信論》:「起信初出,傳習尚希,作偽者偶獲之,輒勦
以實己書,故於論中言三細粗等文悉刪去,惟撏撦其泛言
心性者敷衍之,故文冗漫不可讀。」

撏撦就是搪塞,其實下卷和上卷不可分,而且連貫,行者
心淨後必定會有禪境,地藏菩薩必須要將禪境的原理大要
講一下,學生們才不會混亂了。那麼下卷既然是「文冗漫
不可讀」連梁啟超先生都“看嘸”了,咱們能看有嗎?

放心,同學們會懂的,前題是拜懺功夫要夠,心要清淨。
《華嚴經》說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
性,一切唯心造」地藏法門也無他法,同樣是心法。

學者看不懂占察下卷的,自然也無法看懂華嚴經或般若經
,因為“無(清淨)心”的緣故。

我們之前提到過,地藏法門是在世尊說完月藏後接著說十
輪經的,了解十輪法門是修行十善業使心清淨的法門,能
滿足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波羅
蜜之後,我們必須回到大集經接下去看《大集經》的須彌
藏分看看地藏菩薩後來又說了些什麼。

地藏菩薩在《十輪經》說十善業能滿足六波羅蜜後,須彌
藏分裡功德天又問世尊,物資能助修道是容易理解的事,
但是禪定和物質無關了,它是怎麼回事呢?

功德天也就是掌管財富的女神的統稱,由她們來發問,現
在發問的這位功德天名叫「清淨智」,望文生義這是當機
菩薩了。

清淨智問道:(《大集經》T13n0397_p0382)
┬┬┬┬┬┬┬┬┬┬┬┬┬┬┬┬┬┬┬┬┬┬┬┬┬
爾時功德天白佛言。大德婆伽婆(佛號之一)。云何菩薩摩
訶薩。最初修學禪波羅蜜本業。學已知諸禪分。能出欲界
斷除五支成就五支。於四神足遊戲神通。善能往詣一切佛
剎迅疾如電。於一切佛所供養聽法..。(略)
云何滿足禪波羅蜜。具足六波羅蜜。滿足六波羅蜜已。速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這是問“菩薩要如何開始學習禪定”(最初修學禪波羅蜜
本業)以便滿足禪波羅蜜和般若波羅蜜,最後成就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

世尊的回答和在阿含經裡的回答一樣,世尊說“一切禪定
開始都是由數息開始”:
《大集經》(T13n0397_p0382》
┬┬┬┬┬┬┬┬┬┬┬┬┬┬┬┬┬┬┬┬┬┬┬┬
清淨智。此菩薩摩訶薩初修禪定。於一切出入息相係心緣
念。彼菩薩摩訶薩以不亂心出息入息。隨入息觸心。彼入
息觸心者名為覺。隨出息觸心。隨出息觸心者名為觀。
乃至喜樂一心不亂心。將出欲界離於覺觀。斷除貪欲及瞋
恚蓋。伏一切惡法。得於初禪有覺有觀。彼時即有如是相
起。一切身分悉皆震動充遍於身..。
┴┴┴┴┴┴┴┴┴┴┴┴┴┴┴┴┴┴┴┴┴┴┴┴┴

觸心意思即是心中知道,這是入門的方法,直到“一切身
分悉皆震動充遍於身”這時體內“很有活力”了,這是初
禪的現象。依照經驗,各人初禪的感應都不一樣,唯一共
通的是從此會很喜歡禪坐,世尊說得到禪樂的人「於三寶
中得增上信心」。

學者更努力就會進入二、三、四禪,世尊說最後的現象就
是“眼睛雖然閉著,但是看得見東西”,為何?因為心的
關係。

占察經下卷談心法,就是把心和禪的關係作一個提要簡說
,當行者的心清淨時,“看得見”的功用不是靠肉眼,而
是心,這很玄,如果沒有經驗的人是無法了解那種不用眼
睛而能看見東西的情形是什麼,幸好,這種不用眼睛就能
看見東西的經驗每個人都有,那就是“夢境”。禪境則和
夢境相似。但夢境是散亂的,禪境則否。

下卷一開頭堅淨信菩薩問地藏菩薩:“想學弘佛道大乘的
人要如何教他們入門呢?”(「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云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地藏菩薩回答,入門的方法要靠“唯一的真實境界”:
┬┬┬┬┬┬┬┬┬┬┬┬┬┬┬┬┬┬┬┬┬┬┬┬┬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
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
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
薩種性。

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
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
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
┴┴┴┴┴┴┴┴┴┴┴┴┴┴┴┴┴┴┴┴┴┴┴┴┴

原來“唯一的真實境界”指的就是“淨淨心”,因為:
┬┬┬┬┬┬┬┬┬┬┬┬┬┬┬┬┬┬┬┬┬┬┬┬┬
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
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真如相故。
┴┴┴┴┴┴┴┴┴┴┴┴┴┴┴┴┴┴┴┴┴┴┴┴┴

由於我們的心隨境而起,加上各人的習慣就有了妄心,菩
薩接著簡短的講解了妄心的形成所以造成境界分別才有了
對立的你我他出來,這個和《大日經》一開始談的【住心
品】是相同道理的,真言行人要修禪定不先了解妄心是不
行的。

菩薩接著說“心的現象可以分成二類,一是內相,一是外
相”,心內相又可為“真心內相”和“妄心內相”二部。
┬┬┬┬┬┬┬┬┬┬┬┬┬┬┬┬┬┬┬┬┬┬┬┬┬
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一者心內相。二
者心外相。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二
者妄。
┴┴┴┴┴┴┴┴┴┴┴┴┴┴┴┴┴┴┴┴┴┴┴┴┴

心外相就是隨著心念形成的境界:
┬┬┬┬┬┬┬┬┬┬┬┬┬┬┬┬┬┬┬┬┬┬┬┬┬
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
故。知有內心及外心差別。
┴┴┴┴┴┴┴┴┴┴┴┴┴┴┴┴┴┴┴┴┴┴┴┴┴

外相是由內心產生的,更精確的說:“心外相是由內妄心
產生的“。地藏菩薩給了一個提示:
┬┬┬┬┬┬┬┬┬┬┬┬┬┬┬┬┬┬┬┬┬┬┬┬┬
如是當知。內妄想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
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

菩薩說心外相就像夢境,是虛的,因為都是無明識的作怪
:
┬┬┬┬┬┬┬┬┬┬┬┬┬┬┬┬┬┬┬┬┬┬┬┬┬
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
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
┴┴┴┴┴┴┴┴┴┴┴┴┴┴┴┴┴┴┴┴┴┴┴┴┴

例如:情侶二人到了一處風景,覺得很美,這個美感就是
心外相,其實不存在。因為當情侶分手心情不好時,同樣
一處風景就是不同的感受了。

如果我們去除妄心的作用,那麼會得到一個眾生皆相同的
心,這心和佛、菩薩..的心相同。這個就是“真心內相”
的部份,即是佛心也是眾生心。因為是隱藏在妄心之中的
佛心,所以菩薩稱之為“如來藏”也名為“諸佛法身”。

所以我們說眾生和佛是相同的,指的是清淨法身的部份,
那到底是佛還是眾生?那就要看妄心的成分有多少。地藏
菩薩指出:“行者學習六波羅蜜把妄心的部份去除,那麼
當他「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時就叫作菩薩了。

當菩薩更加努力到完全沒有妄心生起時就成了佛了:
┬┬┬┬┬┬┬┬┬┬┬┬┬┬┬┬┬┬┬┬┬┬┬┬┬
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
為佛。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有差
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
┴┴┴┴┴┴┴┴┴┴┴┴┴┴┴┴┴┴┴┴┴┴┴┴┴

所以佛和眾生只是名字差別而已,就法身的角度來看二者
是相同的。

地藏菩薩為何要說明這個?因為他的法門是要眾生全部成
佛的法門,而他提倡的是“成佛可以漸漸修成的”,而這
佛和眾生相同的清境心境界就叫作「一實境界」。

了解一實境界就是清淨心境之後,學者可以學習二種觀法
了:
┬┬┬┬┬┬┬┬┬┬┬┬┬┬┬┬┬┬┬┬┬┬┬┬┬
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
。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
一者、唯心識觀。
二者、真如實觀。
┴┴┴┴┴┴┴┴┴┴┴┴┴┴┴┴┴┴┴┴┴┴┴┴┴

唯心識觀又可以分成二類,但是一開始是相同的,那就是
了了分明的數息觀,心中很清楚的知道現在身體的情況是
出息是入息、是在作什麼活動,持咒或稱名..。專心一意
不能東想西想(隨心所緣)。這個練久了可以得到「色寂三
昧」。

得到色寂三昧之後,學者有二個方向可以選擇,一是選擇
進行「奢摩他觀」心法,這就是“止法”。另一個選擇就
是「毗婆舍那觀」心法,這就是“觀(佛)法”。

止法即是空觀,菩薩說止法是「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
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而觀法則相反
,地藏菩薩說:「觀法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
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習想見佛身”也就是觀
佛境界的法門。

能見佛身就是一種感應,有感應之後我們就要運用上卷所
教的「諦觀思驗」確定是否真正相應,這樣的抽絲剝繭後
經義一目了然,確知上下卷經文是互相輝映的,哪裡有什
麼「文冗漫不可讀」?

止(空觀)和觀(佛觀)都是唯心識觀,那麼真如實觀又是什
麼?稍待一下再來。
--
獅子吼站 板面介紹:                                         cbs.ntu.edu.tw
佛法求助哇啦啦 - 您的問題就是大家的問題!                         BudaHelp
閱讀文章: 第 7783/8640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