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隨緣張貼區 板主: grace |
閱讀文章: 第 382/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yogayoga (yogayoga) 標題: 嫉妒的覺知與息止(上)by 隨佛尊者 Bhikkhu Vūpasama @ May 15, 2010 時間: 2011年 3月 7日 18:47:47 星期一 以下文章摘自"正法之光"第六期 http://www.arahant.org/light06.html 嫉妒的覺知與息止(上) 隨佛尊者 Bhikkhu Vūpasama 著於 May 15, 2010 序 『嫉妒的覺知與息止』是筆者寫成於2001 年的作 品,至今已歷經有十年,當時此篇內容僅作為學團內 部的修學教材,從未對外界發表流通。原因是文章的 內容,是從佛法的修證方法及次第,洞明心理人格與 行為特質的觀察、了知,進而依據「此生故彼生;此 滅故彼滅」的準則,開展息止迷惑、貪愛與嫉妒的正 道,確立「四聖諦」的修證綱領。這是屬於經法、禪 法與現實身心、生活,得以相應一致的實修指南,有 助於生活中的修行與解脫。然而,本文當中的修行次 第是「先斷無明,後斷貪愛」,不同於「無明最後 斷」之後世新出的「部義」,也不同於部派的諸多見 解,卻是契合於古老的經說、禪法。 基於2001 年的華人佛教圈,對於古老經法的認識 不普遍,各方研究也還談不上成熟,而文章內容又涉 及經法、禪法與多面向的心理人格觀察,當時為了避 免諸方無謂的謗法,或是某些讀者只知用於「外觀」 而不「內覺」,反而會害了許多佛門的善良修行者, 所以內容不對外流傳。2004 年法雨道場的明法法師, 曾向筆者要求分享文章的部份內容,從而得知此文之 部份。2006 年明法法師將部份內容刊於『法雨雜 誌』,公開登載供十方閱讀、下載。現今原始佛法的 確立與宣化,經由中道僧團與原始佛教會的努力,已 經公開化。因此,本文指陳的教說根據與修證次第, 應可公諸於世了。 前言 對於一個研究佛法的人來說,認識 佛陀的生平 事蹟與思想,是最為重要與根本的所在,其次才是對 佛教的流傳歷史與制度、規範的認識。因為這有助於 了解佛法流傳、演變的始末因由,探知佛教傳佈方法 的原型與思想的改變,釐清佛法的原貌與適應社會的 方式。然而,我們對於這些應當知道的課題,即使已 有了深入的研究與了解,也只是對 佛陀的思想與佛 教的發展,有著深入研究與了解而已!這不表示我們 已經充分了解自己,並且知道自身問題的所在。如果 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不是只要作為一個專業的研究 者,或只是作一個對佛法具有深入了解的出家人、信 眾,那麼透過佛法的啟發,進而認識、解決當前自身 的問題與苦惱,才是真正的重點_____了。 長久以來,人們多將「嫉妒」的發生,視為一種 人格或道德上的瑕疵,所以人們多會掩飾與拒絕承認 本身的「嫉妒」心理,也會避免指出他人的「嫉妒」 作為,因為在世俗的社會裏,這無異是承認自己或指 責他人在人格、道德上的缺陷,而這正是一種世俗上 的社交忌諱。然而,「嫉妒」原本就不是人格與道德 層面的問題,而是經由普遍常見的心理與經驗,交互 影響與激發出的情欲衝突現象,所以不是訴之於道德 性的啟發、教化或規戒,即可予以消除的問題,也不 是藉由彼此情感的交流與相互的認同,就可以徹底滅 除或改變的事實,更不是人格高尚者就能避免發生的 心理。 「嫉妒」幾乎是無所不在的發生在人群之間,不 論是親子、夫妻、兄弟姊妹、師生、朋友、親密的情 人,或是信念上的同志,以及任何男女老少之間,都 有產生「嫉妒」的可能,即使是善人與善人、宗教師 與宗教師之間,也不例外。因此,在人格高尚者、善 人、教育家、宗教師、親人及摯友之間,「嫉妒」可 說是普遍存在的事實,但卻是說不出口的內在問題。 這是因為人們所嫉妒的對象,往往就是相當熟悉與親 近的人,或者是具有更勝於自己的人格、善績、智慧 與成就的人。最重要的是,人們即使知道內心懷抱 「嫉妒」的心緒,也難以自我克制與息止「嫉妒」得 發生。多數的人會因為無法解除嫉妒的煎熬,難以坦 然的承認在嫉妒心理的背後,隱藏著欲望與驕慢所交 織而成的「自我期許」,而拒絕承認自己確實妒忌著 別人。不僅如此,甚至會更進一步將嫉妒引發的對 立、忿怨、攻訐、破壞的心緒及行為,予以合理化或 神聖化,而這些表現在冷靜的旁人看來,就是在「嫉 妒」的情欲衝突中,陷於「狂迷」的處境。 「嫉妒」不僅是人們常發生的心理與經驗,也是 關涉最廣的情欲心理,並且是人會掩飾與拒絕承認的 事實,同時也是最難消除與排解的情欲糾纏。若要息 止「嫉妒」的發生及逼迫,只有經由當事者對本身 「嫉妒」心理的充分自覺,並且確實的遠離「嫉妒」 的發生因素,才有可能達至。 一、「嫉妒」的認識 「嫉妒」的本質是情欲性的心理現象,它的發生 多是因為在「自我期許」的實現上,見到他人的表現 與成就,高於自己的實現程度時,經由內心對他人成 就的「欣羨欲」與對自己的「挫敗感」,兩者相關而 糾結產生的情欲矛盾與錯亂。換言之,「嫉妒」的心 理,實質是出自對「實現自我期許」的欣樂、渴盼與 肯定的情欲,當「面見」到他人的表現與成就,體現 了自己欣盼的「自我期許」或理想時,尤其是在實現 「自我的期許」上,自己相較於他人有所不足、落後 時,內心即產生「自我的挫敗感」。「挫敗感」不僅 會引發焦慮、慌亂、鬱悶、懊惱、不滿、憤怒的情 緒,也會對讓自己「感到挫敗」的他人,浮現起不 安、逃避、拒絕、忿怒、對立及否定的情欲,在此同 時則更加強了實現「自我期許」、願望、理想的渴 求。此時,當事者的心中,在對於「自我期許」的肯 定及渴求的同時,當下卻又對他人體現了符合自己所 「自我期許」的成就,有著拒絕、對立與否定的心 理。在於同一「自我所期許的價值」上,當期待者與 實現者不同時,會使期待者對於實現者產生既欣羨又 憤拒、既認同又對立的心緒。這二種互為極端、難以 兩立的心緒與情欲,並陳糾結、兩極拉扯的結果,是 使人的心理陷於自相矛盾與錯亂的情欲狀態,而這就 是「嫉妒」。 例如:一個希望與期許能夠擁有進口名車的人, 當自己無法達成此一願求,卻又見到他人擁有名車 時,內心是既欣羨與肯定對方的成就,卻又拒絕面 對、接受與承認此一事實。內心既期待、羨慕能擁有 名車,卻又憤怨名車被他人擁有,這相關發生卻又相 互拉扯、糾結與對立的兩極情欲,就是「嫉妒」。這 兩極糾結、拉扯的情欲,會讓人傷害車主而後佔用或 破壞名車,或是竊用車子後再破壞,或是直接的破壞 車子。換言之,由「實現自我期許」與「挫敗感」糾 結而成的「嫉妒」,一般會讓人先採取「抗拒挫敗心 緒的拒絕、攻訐引起挫敗感的來源」,而後則加緊腳 步的「滿足實現自我期許的需求」,最後是徹底的消 除「引起挫敗感的來源」。 「嫉妒」除了會引起抗拒與對立之外,還會再引 發慌亂、焦慮、妄想與自大,甚至狂迷的心理病症。 所以,伴隨「嫉妒」而來的,往往是對「自我挫敗」 的掩飾與偽裝,還有對「已實現自身期許」的他人, 採取非理智、莫須有的逃避、輕慢、譏嫌、猜忌、抗 拒、對立與破壞,同時也會以誠懇、正直、公義的面 目與行為,來遮掩「嫉妒」的心理,並且合理化本身 作的對立、迫害的狂迷作為。例如:一個自我深刻期 許達成某種職場成就的人,當自己無法實現此一自我 期許與理想時,卻面見到職場的同事獲得此一成就, 內心是既欣羨又抗拒,一方面欣羨與肯定此一自己 「期許」的成就,二方面想要遠離對方,也不願親 友、同事認同與肯定對方的成就。此時,內心會不自 覺、禁不住的想刺探對方的缺失,否定對方的成就, 為了舒緩內心的不安及挫敗感,更會不自覺的輕慢、 譏嫌對方,「很自然」的看到對方的「不足與過 失」,並且會「不經意」的告之大眾,甚至會製造一 些「莫須有」的過失,藉以誣陷、醜化對方,卻又裝 出一副誠懇、正直、公義的面孔,來掩飾自己的「嫉 妒」,但又想不出自己的作為有何不妥,這就是世俗 所謂的「同行相嫉」。 因此,「嫉妒」不僅是當事者自陷於情欲的錯亂 與狂迷,更讓被嫉妒者處於非理性且無準則的拒絕、 對立或傷害中。因為對當事者而言,只有被嫉妒者受 到了挫敗,或是消滅,才能減輕自己的「挫敗感」, 平復欣羨、渴求與挫敗、忿怨所交織而成的情欲錯 亂,並舒緩心中焦慮、慌亂、鬱悶、懊惱、不滿、忿 怨與憤怒的情緒。因此,道德的陶冶與規範,理性的 約制與說服,感性的真情交往,或是恩義的對待與寬 容的退讓,乃至所謂的心理諮商與輔導,都無法真正 的澆息「嫉妒的火燄」,除非當事者的內心對「自我 期許」、願望、理想的情欲,能夠度越及止息。但 是,這對世上絕大多數的人而言,根本是近乎不可能 的事,所以「嫉妒」也就成為人間普遍、常見的現象 了。特別是在「相近之人生期許」的社群裏,也就是 相同的行業、信仰、身份、志向、地位、職場與情感 圈中,相輕、相嫉、相爭更是無可避免的事情。1984 年美國好萊塢的電影產業,出產了一部探索「嫉妒」 的影片──阿瑪迪斯(AMADEUS),片中敘述的是 十八世紀的音樂神童沃爾夫岡‧阿瑪迪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受到音樂家安東尼 奧‧薩列禮(Antonio Salieri)的「嫉妒」及陷害,片 中對于「嫉妒」有生動的表演與細膩的闡述。 二、「嫉妒」的心理背景 「嫉妒」不是獨自發生與單獨存續的心理現象, 當中實有著相關不可分的情欲成份與理性認知基礎。 人若要確切的了解「嫉妒」,就不得不對相關的心理 及發展,作一周詳、深入的觀察不可。 「嫉妒」的主要心理背景,是對於某種特定事 物、行為表現或社會價值的「欲求」,而此一渴求情 欲的發生,是立足於過往所達成的「確定自我」的 「勝任經驗」上,或是建立在「情欲的滿足」與「信 受的價值」之上。這是因為已有的勝任的經驗、情欲 的滿足,或是信受價值的實現,會幫助人在心理上形 成「自我確定感」,並引起安適及愉悅的情緒,而這 些情緒是因為大腦分泌出β內啡呔,並提昇了腦血清 素、正腎上腺素所致。這些生化機制會使生物重覆的 進行形成「確定」的過往經驗,並從腦內生化反應來 饋制行為的模式,以有效的維護物種的生存績效。反 之,若是行為經驗帶來的是「不確定感」,即會引起 焦急、疑慮、慌亂、不安與鬱悶、沮喪、疲厭、憂傷 的情緒,這是和體內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腦血清素 下降有相當的關連。這種生化反應的作用,約制了生 物的接納心緒與進取行為,促成逃避困境與避免重覆 的進行「不確定性」的行為經驗,_____目的是避免無益的 作為及保護物種的生存機會。如是藉由行為經驗與人 類腦內生化反應的相互配合與約制,則勝任經驗、情 欲滿足與信受價值的體現,能夠相關影響的重覆引發 愉悅的饋制反應,或約制困厄經驗的重覆性。因此, 人類對於勝任經驗、情欲滿足與信受價值的體現,會 產生「渴求」的情欲反應,並且一再的追逐不休,而 生物的生化制制反應,也會逃避與拒絕造成「不確定 感」的挫敗經驗,以減少無助於存續及開展的行為模 式。這正如油門與煞車一般,確定者則前進,不確定 者則停車,這是為了保護安全,並儘快的到達目的 地。 當浮現出過往的愉悅、喜樂的記憶時,生化性的 約制作用,即起了制約行為的功能,首先是經由腦內 分泌的生化反應,讓大腦產生了似同過往的愉悅及喜 樂的情緒感受,並因此發生了約制重覆過往經驗的行 為及心理,也就是引起想要「再次的面臨愉悅、喜樂 經驗的欲願」,而這就是「渴求」的情欲。緊隨著 「渴求」情欲而發生的,是人對於想要再次體驗的愉 悅、喜樂經驗,產生再次經驗時的想像與臆測。這些 想像及臆測的作用,是一方面更強烈的激發重覆過往 經驗的情欲,此即通俗所謂的「欲求」,另一面進而 誘導理智為「實現經驗」進行事前的「風險推測」、 「成敗利弊的估算」、「行動計劃」及「利損行為的 規範」。簡單的說,在身心的生化饋制機制下,情欲 是決定「要或不要」的決策者,而理智多只是評估 「利弊得失」、「價值估算」與規劃「行動指南」的 助手而已!理智充其量只能透過得失利弊的估算,或 是認知價值的比對、衡量的方式,重建引發情欲的認 知結構,進而平緩經由情欲反應的影響而形成的迫切 感,並延緩或暫時停止實現情欲的行動,舒緩情欲不 滿的焦躁與鬱悶。但是,經由邏輯思辨(理智)而重 建的「利弊與價值認知」,卻無法真正「否決」情欲 的「渴求」,也不能徹底的消除「渴求」所引起的身 心躁動。反之,在「不確定」的挫敗經驗上,理智也 只能經由對個人利弊與社群價值的衡量,來減輕「情 欲」上的疲厭感,以「說服自己」及激勵違反情欲傾 向的「理性」作為,並提振與激發陷於疲厭不前的欲 願。然而,就事實而言,僅憑理智的作用,是無法實 際有效的改變情欲上的疲厭感,也無法真正有力的形 塑出某種情欲的願求。除非此一出於「邏輯計算的理 性行為」,能從實踐中獲得「確定自我」的勝任經 驗,並且此一勝任經驗,帶給當事者相當的愉悅、喜 樂的情欲感受,這才能將「理智認知的價值」有效的 轉化成「情欲的渴求」,並形成重覆此一「確定自我 之勝任經驗」的內在動力。否則,理智所激起的行動 力,不僅無法與情欲的行動力相比,也將一次比一次 的疲弱,直到無所行動為止。如同世俗所言,感情是 無法勉強的,勉強下的作為也不會長久。 當再次的體驗「愉悅、喜樂經驗」的想像與臆 測,強化了「渴求」的情欲,而理智也為「實現愉悅 經驗」作了事前的「成敗利弊的估算」與「行動規 劃」之後,緊接著關於「滿足渴求」的實現方法、實 現的次第、實現的程度、實現的時空,以及實現所及 的人、事、物,即會次第的構思出來。此時,將這些 相關於「渴求」的眾多層面,予以真實的體現,即是 內心的目標、理想、願望與「自我期許」了。簡單的 說,當「渴求」的「實現內容」已經構思而清楚浮現 時,「渴求內容的實現」就必然的成為人們的「自我 期許」、願望、理想及目標,同時也是人生過程當中 的「欣樂、羨慕與憂惱、失落、怨嫉的所在」。 當「自我期許」確立後,依著「自我期許」的內 容,人的內心形成了「自我接納」與「自我認同」的 面向與標準,並形成了引發「勝任感」與「挫敗感」 的臨界尺度,而「自我期許」的完成度,或是稱為欲 求的實現程度,即直接關涉著「勝任感」與「挫敗 感」的發生。舉例來說,一個期許自己成為博士的 人,若只能完成碩士的學位,此人是不會接納自己只 是如此,或是認同自己的表現,更會懷疑自己,「挫 敗感」也會發生;若是已完成了博士的學位,就會真 正的接納與認同自己,並產生肯定自我的心理與「勝 任感」。 由於「勝任感」不僅會引起喜樂、安適、愉悅的 心緒,也會約制、加深人對於「實現渴求」的需求, 促使人再次的重現已有的確定經驗,也就是勝任經 驗、情欲滿足及信受價值的實現。反之,「挫敗感」 使人的心理形成鬱悶、焦躁、不滿、憤怒的心緒,加 深人對於「挫敗」的抗拒,並逃避已有的挫敗經驗。 因此,「自我期許」、願望的完成度,也就是「渴 求」的實現度,不僅是直接的關涉到勝任感與挫敗感 的發生,更會引起多重的情欲發展及行為取向,而其 中「挫敗感」的發生,即是「嫉妒」的引爆點。 三、「嫉妒」的發生因素與形態 欲望的發生,並不是因為人的內心當中,原本就 存在著所謂的「貪欲」,當面臨美好的人、事、物 時,內心「原本就有的貪欲」就會針對這些美好的 人、事、物有所貪求,在實際的事實上,欲望的形成 並非如此。同樣的,忿怒與瞋怨的產生,也不是原本 就有著所謂的「瞋心」,存在於內心當中,而在某種 情況下就會發作,瞋恨的發生絕非如此。同此,迷惑 與無知,也不是「原有」。迷惑、欲求與瞋怨的形 成,是在於現實經驗、認知心理、內分泌的生化反應 間,密不可分的相關影響而形成,既不是「無因而本 來就有」,也不是自己所作,或是由他所作,或由 自、他共作,更不會是恆久不變。如是,不僅迷惑、 欲求與瞋怨,是依著諸多緣由影響而發生的「身心狀 態」,「嫉妒」的發生也是如此。在「嫉妒」的發生 上,需具備以下幾項因素與緣生次第: 一、在現實生活中,眼、色相緣起眼識,眼、色、眼 識三事為眼觸(有樂觸、苦觸、喜觸、憂觸、捨 觸),緣觸而生受、想、思(行),眼、色與眼 識、受、想、行則為五受陰。如是耳、聲……; 鼻、香……;舌、味……;身、觸……;意、法 相緣起意識(識),意、法、意識緣生觸,緣觸 而生受、想、思(行),為五受陰。(見大正藏 《雜阿含》第41、305、306、289、290 經)。 二、在日常經驗中,於眼觸入處、……意觸入處等六 觸入處(五受陰)的身心內涵——緣生、無常, 既不如實觀察,也不正思惟。如於六觸入處不如 實觀察、不正思惟者,不如實見六觸入處(五受 陰)為緣生法,則不得正見緣生法為無常、苦、 非我我所。如是不如實見者則生於癡,彼癡者是 謂無明。如於六觸入處(五受陰)不如實知見集 法與滅法者,則不正見六觸入處(五受陰)是緣 生法,不正見六觸入處(五受陰)為緣生法者, 則不正見六觸入處(五受陰)無常、苦、非我、 非我所。如是不如實知見、不知者,即謂之「無 明」。(見大正藏《雜阿含》第334,68,103,257, 210,245,1170,251,298,1144 ;南傳《相應部》 『六入相應』107 經、『蘊相應』102,126 經、 『因緣相應』21 經)。 三、於身心內涵(五受陰)不見無常、苦、非我、非 我所,則於五受陰不生厭離,不生厭離者則生樂 著,樂著者則生喜貪,即於眼入處、……意入處 所起的愉悅、歡喜與忿怨、憂苦的感受(有樂 受、苦受、喜受、憂受、捨受),產生生化反應 性的身心約制。當人對於色、聲、香、味、觸、 法的日常經驗,有所生化反應性的身心約制,即 因而產生心理性的自我情感,並經由種種愉悅、 喜樂的感受經歷,形塑出個人經驗上的自我勝任 經驗、情欲滿足,並將理智認知轉化為信受的價 值。(見大正藏《雜阿含》第210、245、311、 1170 經) 四、個人對於勝任經驗、情欲滿足或信受的價值,有 著相當愉悅、喜樂的感受與緣著,從而形成堅執 其中的貪愛、欲求,起了實踐行動的內在動力。 (見大正藏《雜阿含》第311 經,謂「見可愛、 可樂、可念……,見已欣悅……繫著已歡喜,歡 喜已樂著,樂著已貪愛,……去涅槃遠」; 298 經) 五、在實現欲求的想像與臆測中,引發思考而規劃出 將來的「欲求的實現內容與步驟」,也就是在未 來的「自我期許」、願望、理想。 六、依著「自我期許」的內容,形成了「自我接納」 與「自我認同」的面向與標準,並且依著欲求的 實現步驟,而有不同實現階段的自我認同標準。 對於努力於實現「自我期許」的人來說,階段性 的自我認同標準就是引發「勝任感」與「挫敗 感」的當下臨界尺度。例如:立志成為總統的 人,規劃四十歲前作立委,五十歲前當縣、市 長,六十歲左右當上總統,這三段式的實現步 驟,形成三個不同階段的自我認同標_____準,也是引 發「勝任感」與「挫敗感」的三個階段性臨界 點。 七、從現實的經驗中,面臨了現階段自我期許、願望 的「在他實現」與「自我挫敗」,形成了「自我 認同」的障礙,並引發了挫敗感。 八、對同一「自我期許」的所在,在既欣羨又憤拒、 既認同又對立的兩極情欲衝突中,關涉起自相矛 盾與錯亂的情欲,也就是「嫉妒」。 九、伴隨「嫉妒」而起的,是因「自我認同」的挫敗 而起的慌亂、焦慮、憤怒情緒,還有為了尋求自 我肯定而引發的妄想,因強烈拒絕挫敗與維護自 我,而不自覺的合理化、美化自己的自大心理。 十、最後,實現欲求的迫切感與慌亂、焦慮、幻想、 自大、憤怒的心緒,交織成思慮與情欲為之錯亂 的狂迷,而有著背離常態的身心表現及作為。 這些相關於「嫉妒」的現實經驗與身心狀態,雖 是相關連的循序漸起與變遷,直到「嫉妒」的形成。 但在「嫉妒」發生的當下,卻已是密切相關而呈現的 心理狀態,是無法單獨剝離出當中的任何一者。在於 慌亂、焦慮、妄想、自大與狂迷的心緒下,是對自我 挫敗的掩飾與偽裝,還有「非理智、莫須有」的對被 嫉妒者,採取逃避、猜忌、譏嫌、輕慢、抗爭、對立 與破壞的作為,並會合理化、美化自我的一切,以及 作出掩飾「嫉妒」的偽善行為。 雖然「嫉妒」的身心形態及作為,很難被視為具 有道德、人格、理性與良知的表現,也確實是無法讓 人忍受的「惡」,但「嫉妒」畢竟不是天生的「原 罪」,也不是由人格與道德上的缺失所造成,更不純 粹是一種精神性的疾病。「嫉妒」是藉由平常生活經 驗而形成的諸多一般心理與情感,以及某種平常現實 經驗的關連,相關影響而起的情欲問題,並且是一種 難纏、可怕與難以避免的心理狀態。因為人都不免於 喜樂、愉悅的人生經驗,所以能重覆引發喜樂、愉悅 情緒的人生經驗與價值體現,也就成為人間難免的一 種「欲求」,並且從「欲求」進而呈現出的願望與 「自我期許」,更是一種「必然」的心理發展。隨著 「自我期許」的確立,更是無可避免的確立了「自我 認同」的標準,以及挫敗感及勝任感的發生點。當具 足了這幾種一般經驗與心理時,處在形色多樣的人世 裏,要免除面對他人的某些成就勝於自己的努力,根 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挫敗感」的產生,也 就成了無可避免的人生經歷。在此之下,「嫉妒」的 發生,只能說是人生的一種「當然」。因此,只要是 人,就不可能不曾經歷過「嫉妒」的心理,並且受到 他人「嫉妒」的經驗,也是大多數人都有過的生活經 歷。只有面對這個事實,並承認這是事實,才真正有 助於了解「嫉妒」的內容,認識「嫉妒」的原因,並 讓我們找到息止「嫉妒」的道路。 四、「嫉妒」的初萌、生長、成熟與萎落 在形成「嫉妒」的諸多相關因素中,欲求的形成 固然是重大的前提及要素,但它還不是引發「嫉妒」 的近因。關於激發起「嫉妒」的近因,我們可以簡約 的提出以下三點:自我期許、階段性自我認同標準、 挫敗感。若將這三點對應在人我成就的比較上,即可 發現「嫉妒」的初萌、生長、成熟、萎落的面貌與變 遷過程。正如花朵,從芽苞、幼蕊、盛開到萎落的過 程一樣。 「欲求」不僅讓人確立了人生前途的方向與視 野,同時使人在廣大的人群中,「看到」和自己走在 同一條道路上的人。人們在前途的視野裏,經由「自 我的期許」標出努力的目的與成果的所在,並且建立 了成功與失敗的自我衡量標準。依著欲求的實現步驟 而確立的「階段性自我認同的標準」,讓人們對於和 自己奮進於同一道路的人,明確的「感受」到前輩、 朋友及競爭對手是誰。 這怎麼說呢?我們對於成就遠遠超乎於「自我期 許」的標準以上者,基於他們的人生成就原本就不是 自己所敢盼望,所以對這個人不僅不會感到競爭的壓 力,反而會將其視為個人的崇高典範,而對此人懷抱 著「崇拜與仰敬」的心境,並多會以師長、前輩相 待。其次,對於成就已領先我們一段距離,並已完成 我們所期許的未來階段標準者,則因為此人的成就, 原本就是自己對未來的盼望與目標,所以我們對此人 會有淡薄的兢爭心理與挫敗感,但卻會有明顯的「羨 慕」心緒,並多會以朋友相待。再其次,對於成就與 表現超乎於我們,並接近或完成我們期許的現階段標 準者,則因為此人的成就,正是我們現階段所盼望與 自我期許的所在,所以面對此人會有「挫敗感」,以 及自我認同的障礙發生,並且也引爆了「嫉妒」的情 欲問題,也會將對方視為對手、敵人。最後,若我們 經由公平的競爭方法,終於讓我們超越了「領先我們 且為我們所嫉妒與競爭的對手」,領先的成就會讓心 中原有的挫敗感逐漸的消退、消失。此時,在心中代 之而起的,是「領先對手的自我期許」獲得實現後, 內在形成的的「勝任感」。所以,原有的嫉妒與憤 怒,即會隨著挫敗感的消退而淡薄、離散,並會感到 愉悅、喜樂的情緒,而原來的對手則會隨著內在心緒 的轉變,而被自己視為「特殊的朋友」。然而,若是 採取不義的手段來取得領先的成就,則會因為明白 「自己不是真正的領先」,而無法獲得真正的「勝任 感」,所以內心的嫉妒就不會因領先對手而消退與離 散。最後,對手依舊是對手,並且在內心中是「既心 虛、嫉恨,又輕慢、害怕」的對手。 由於人的成功會引發重覆勝任經驗的內在約制, 並不會因為自我期許的實現,而息止了內在的欲求, 反而是讓欲求不斷的再引發,永遠也無法因為成功而 滿足。所以,當成功讓人不斷向欲求所確立的前途前 進時,在過去原為自己所羨慕的朋友,即會因自己的 期許標準向前推進,變成現在所嫉妒與競爭的對手, 而昔日內心「崇敬」的前輩、師長,今日卻成為自己 所「羨慕」的朋友,在日後甚至逐漸的成為「嫉妒與 競爭」的對手。反過來看,現在崇敬我們的人,他的 成長、進步,會使他從崇敬變成羨慕,而今日羨慕我 們的人,將會因為進一步成就的獲得,日漸的再從羨 慕轉變為嫉妒,將我們變成對手,並嫉妒我們的成 就。因為不論是師長、前輩或朋友,都有可能變成我 們內心所嫉妒的對手,而父母、兄弟姐妹、夫妻、子 女、同事也是一樣,都有可能在欲求及成就的輪轉 中,成為和我們相爭、相嫉的「冤家」。 欲求若是不斷,實現欲求的動力就不會停止,而 自我期許的實現、自我認同的標準、勝任感、挫敗感 也就無法免除。實現欲求的動力,讓人努力的追求 「自我期許」與願望的實現,而成功的勝任感,則使 人追求成就的動力獲得再前進的力量與約制。如此之 下,崇敬→羨慕→嫉妒→輕慢與離散的變遷,就是嫉 妒從初萌、生長、成熟到萎落的過程,即如同無解的 迷咒一樣。因此,世間人沒有長久的師長、前輩與朋 友,即使是血緣至親也會有成為敵人與對手的時候。 啊!內心的渴望、自我的期許與任何成就的追逐,即 是「愁苦與失落的門,也是挑起爭鬥虛偽與怨嫉仇恨 的劍」。 在佛教的歷史上,最顯著的「嫉妒」例子,就是 提婆達多毀佛的事。提婆達多是 佛陀的俗家堂弟, 既有過人的聰慧與能力,也善於經營人際關係,同時 有著相當剛強與自負的人格特質。初出家時,提婆達 多相當勤奮於佛法的修行,所以很快的得到大眾的尊 敬。這時候僧團當中兩位大長老——舍利弗與目犍 連,還受到他的尊敬,而 佛陀也還受其崇仰。爾 後,提婆達多希望能擁有神通,更渴望能受到世人的 崇敬,但卻不為 佛陀與其他僧團長老所支持與鼓 勵。提婆達多不僅不知反省,反而心懷怨懟與不滿。 最後,提婆達多利用了慈和的阿難,獲得神通的學習 方法,並藉著神通得到了諸多信眾的敬畏與供養。此 時的提婆達多,既驕傲又得意,也不再敬重舍利弗與 目犍連,對於 佛陀的崇敬也降低了。當時,摩竭陀國 的阿闍世王子謀奪了父親頻婆娑羅王的王位,但卻無 法獲得 佛陀的認同,阿闍世因此轉而支持提婆達 多,並鼓勵提婆達多爭取佛教的領導權及影響力。受 到阿闍世王支持的提婆達多,變得更志得意滿、目中 無人,不僅不尊敬舍利弗與目犍連,也不再將 佛陀 放在心上,甚至更進一步的想要取代 佛陀,謀奪佛 教僧團的領導地位。然而,提婆達多的企圖,除了部 份出身自釋迦族的僧眾以外,並未受到僧團的普遍支 持,也被 佛陀呵斥與拒絕。爭取僧團領導權遭受挫 敗的提婆達多,不僅不知悔改,更轉而以種種惡毒與 卑劣的手段,暗地裏迫害 佛陀與僧團,更試圖以不 同於佛法的律戒,混淆正確的佛法,試圖取代 佛陀 的教法。從提婆達多的例子,即可鮮明的看到在逐步 實現「自我期許」的成就中,「嫉妒」的面貌,從崇 敬、羨慕、嫉妒到狂迷的變遷與發展過程,可謂是典 型的例子。類似的案例,在佛門中屢見不鮮,不論為 人師長、學友或初學者,豈可不慎。 在筆者多年的弘化生涯中,不僅見過眾多學人相 嫉而相爭的例子,也曾多次受到法友與學生的嫉妒與 傷害,有些甚至還忘恩負義的作出世間難容的詆毀與 迫害,當中有些還是「出家人」。這些因嫉妒而傷害 自己的師長、法友的人,其實多受過筆者的呵護、關 照或教導,也多有不錯的表現,但都有相近的特質, 就是聰明並具有過度的自許、固執、好勝及壓抑自我 的性格。具備這些人格特質者,往往對自己都有一份 過人與完美的期許,既經不起挫敗,也見不得別人的 優點與長處,即使對自己的學友與師長也不例外,最 後終不免為欲求、嫉妒與狂迷所吞噬,而行不義之 舉。 〈待續〉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From: !111.83.175.160 |
閱讀文章: 第 382/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