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隨緣張貼區 板主: grace |
閱讀文章: 第 377/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作者: DharmaZen (達摩書院) 標題: 《唯識新引》24----佛法最嚴重問題 時間: 2010年 4月15日 9:50:33 星期四 唯識新引 《成唯識論》新解 唯識學會理事長張尚德講述 達摩書院副院長黃高証記錄 第二十四次 佛法最嚴重問題在: 唯識無境 壹、三界唯心 一、楔子 盡信人,不如無人; 盡信物,不如無物; 盡信書,不如無書; 盡信神、鬼、上帝與佛,不如無神、鬼、上帝與佛。 重要的是: 真理究竟是什麼? 所以才深研「唯識無境」究竟指的是什麼? 這是兩千多年來,人文學術上未弄清楚的根本問題。 《唯識新引》自第二十四次起,先處理佛法上的此一嚴重問題。 學佛,不了解「佛」和「法」所指謂的究竟是什麼,那又學什麼「佛」和「佛法」呢? 唯識學宣稱:「唯識無境」,其義理原是從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佛法衍申而來。要了解釋迦 牟尼佛所說的種種佛法才知玄奘大師在《成唯識論》所指的「唯識無境」是什麼。 玄奘大師在《成唯識論》所指的「唯識無境」,理路很清楚,最重要指出的是,他並未否定 客觀世界的存在。 二、原文與其譯文 現在將「唯識無境」的原典摘錄如下: 《成唯識論》卷七 由何教理唯識義成。豈不已說。雖說未了。非破他義己義便成。應更礭陳成此教理。如契 經說三界唯心。又說所緣唯識所現。又說諸法皆不離心。又說有情隨心垢淨。又說成就四 智菩薩能隨悟入唯識無境。一相違識相智。謂於一處鬼人天等隨業差別所見各異。境若實 有此云何成。二無所緣識智。謂緣過未夢境像等。非實有境。識現可得。彼境既無。餘亦 應爾。三自應無倒智。謂愚夫智若得實境。彼應自然成無顛倒。不由功用應得解脫。四隨 三智轉智。一隨自在者智轉智。謂已證得心自在者隨欲轉變地等皆成。境若實有如何可 變。二隨觀察者智轉智。謂得勝定修法觀者隨觀一境眾相現前。境若是實寧隨心轉。三隨 無分別智轉智。謂起證實無分別智一切境相皆不現前。境若是實何容不現。菩薩成就四智 者。於唯識理決定悟入。又伽陀說。 心意識所緣 皆非離自性 故我說一切 唯有識無餘 此等聖教誠證非一。 「由何教理唯識義成。豈不已說。雖說未了。非破他義己義便成。應更礭陳成此教理。如 契經說三界唯心。」 此次《成唯識論》原文語句意義如下: 是經由哪些理論與道理,形成唯識系統的義理呢? 我已在《成唯識論》卷七以前做了詳細的解釋了。 不過,義理並未全部表達完畢,否定破除了他人的理論系統,並不表示完成了自己的理論 系統。因此,就應更加進一步確確實實表達出唯識學的教義與道理究竟是什麼。 佛經說:「三界唯心。」 尚德按: 佛法把宇宙的範疇分成三個層次:欲界、色界、無色界。在這三個範疇領域的層次中,又 指出六道眾生(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然後,在過去、現在、未來三世 因果中輪迴,「三界唯心」是指在上面範疇中,六道眾生、客觀世界、菩薩與佛都是在三 界中存在的,這種存在是由任何眾生存在一己的存在功能、作用與效果達成的。把這種眾 生存在功能、作用與效果達成的種種內涵與外延,叫「三界唯心」。 「心」是什麼意思呢? 《康熙字典》的解釋如下: 1. 《說文》:「人心,土藏,在身之中。」 2. 《荀子•解蔽篇》:「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 3. 纖也。所識纖微無不貫也。 4. 本也。《易•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5. 中也。心在身之中。《詩序》:「情動于中。」 佛法講的「心」不是指肉團心。《瑜伽師地論》卷六十三說:「阿賴耶識名心。何以故?由 此識能集聚一切法種子故,於一切時,緣執受境,緣不可知一類器境。」此段解釋「心」 的重點如下: 1. 阿賴耶識名「心」。 2. 能聚集一切成為種子。 3. 在無盡的時間與空間中,永遠堅固不放的執著,趣取一切(緣執受境),也就是攀緣、 執著、感受、覺受、領受、陷在自己的主觀與客觀的種種境界與境域中。 4. 盲目意志生之欲的盲目心理方向與行動。也就是佛法十二因緣所說的「無明」。 其他經典的解釋還有: 5. 心意識差別。如《顯揚聖教論》卷一說:「心者:謂心意識差別名也。」 6. 執受異熟攝阿賴耶識。如《瑜伽師地論》卷一說:「心、謂一切種子所隨依止性,所隨依 附依止性,體能執受,異熟所攝阿賴耶識。」也就是在未轉八識成四智以前,(轉八識成 四智為:轉前五識(眼、耳、鼻、舌、身)為「成所作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 轉第七識末那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八識(種子識)為「大圓鏡智」。)生生世世執著 自己的無明,在輪迴中糊里糊塗的投胎,莫明其妙的死亡。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一的解釋很好,此論說:「何等為心?謂蘊界處習氣所熏一切種子 阿賴耶識。亦名異熟識。亦名阿陀那識。以能積集諸習氣故。」 此處所說的「心」包含下述幾個範疇: 1. 五蘊:色、受、想、行、識。 2. 十八界: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眼識、耳 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之六識。 3. 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塵。 4. 習氣。也就是由心理與身體欲望構成的種種。 5. 熏。有淨熏與垢熏、非善非惡的無記熏。 6. 積集。將內內外外的一切,抓或攝聚在自己的身心存在中。最重要的是飲食男女、名、 利、權力、知識、長壽、社會關係、情緒,一句話:抓「到了黃河也不死心」的生之欲。 統合的理解,「心」即指個人過去、現在、未來生命發生後的成長、認識、分別種種功能 作用,以及在六道輪迴中自己存在的成住壞空,這叫做心的全體。從佛法系統說,有凡夫 心、羅漢心、辟支佛心、菩薩心、佛心。。 在佛法系統的架構解說中,人的盲目意志的「心」,是可以被超越的。所以才有大菩薩與佛。 悟道的《楞嚴經》說: 「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裡。」 這是從大菩薩和佛的功夫境界來說的。其義並非創造空間,而是超越空間。人作為自己存 在全體的心能之力量是無限的。 而「三界唯心」意指我們過去、現在、未來整個存在,是在宇宙三個存在的層次中活動的。 基督教的宇宙觀有天堂、地獄和人間。回教的宇宙觀中也有天堂與地獄及人間三個層次。 佛教的宇宙觀則分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欲界有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六欲天:一、四大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 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 色界分為四禪天。初禪天有三處:一、梵眾天。二、梵輔天。三、大梵天。二禪天有三 處:一、少光天。二、無量光天。三、光音天。三禪天有三處:一、少淨天。二、無量淨 天。三、遍淨天。四禪天有九處:一、無雲天。二、福生天。三、廣果天。四、無想天。 五、無煩天。六、無熱天。七、善現天。八、善見天。九、色究竟天。 無色界有四:一、空無邊處。二、識無邊處。三、無所有處。四、非想非非想處。(這 些是阿羅漢定境的範疇。) 在三界唯心的範疇層次中,欲界是ㄧ個罪惡的世界,這是經 中之王「華嚴經」四聖諦品,一開始就說過的。罪惡的世界,也叫做娑婆世界。娑婆世界 者,人活著,必須要有一種心能:忍苦、受苦也。 不過,人是可以超越苦而趣樂的,否則學佛幹什麼。大阿羅漢在四禪八定中,就是享大樂 了,不過只是一時,並非永久,要成菩薩和佛,才能永久享大樂、妙樂。 英譯(韋達) PROOFS OF VIJNAPTIMATRATA Mere-Consciousness On the basis of which sacred texts, by what processes of reasoning, is the doctrine of Vijnaptimatrata established? Have we not already explained this? You have, but not completely. You have refuted my thesis, but the refutation of another person’s thesis is not sufficient to establish your own principle. It is necessary to expound anew, and with precision, the sacred texts and the demonstrative reasonings. I. The Sutras The sacred texts which affirm Vijnaptimatrata are numerous. Let us quote a few of them. 1. Dasabhumaka: ‘In the Three Worlds (Dhatus) there is nothing but mind.’ 中譯(張尚德) 證明唯識 以聖典做基礎,有什麼樣的理據(processes)來建立唯識的理論呢? 在《成唯識論》卷七以前,不是已經說得很清楚嗎? 不過義理還說得不完整,雖然否定別人的理論,並不足以證明自己的原理是充分的。因 此,對聖典的種種內容所說明的道理,做加強嚴格的解釋是必要的。 經典到處肯定唯識的道理,讓我們摘引少許如下: 1. 《十地經》說:「三界唯心。」 尚德按: 自古以來,絕多數研究、相信佛法或唯識者,可以說,很少有人懂「三界唯心」的「心」 所指究竟是什麼?將玄奘大師所稱的「唯識無境」,錯解成沒有客觀的「現量」境界,以 致落入徹底虛妄的自我唯心主義中,歐陽竟無先生等,就是顯著的例子。 為了釐清佛法和唯識學上這一嚴重問題,乃從現在開始,解說「唯識無境」究竟指的是什麼。 第二十五次 待續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From: !220.141.4.91 |
閱讀文章: 第 377/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