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板: BudaMagazine ◎ 期刊文章隨緣張貼區    板主: grace
閱讀文章: 第 367/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作者: DharmaZen (達摩書院)
標題: Re: 《唯識三十頌》簡述
時間: 2009年 9月11日  9:30:24 星期五

三、             唯識的濫用

我們現在看歐陽竟無先生演講的〈唯識抉擇談〉。他說《成唯識論》之八段十義,第一是抉擇體
用談用義,無為是體,有為是用。在《百法門明論》中有六無為--真如無為、虛空無為、擇滅無
為、非擇滅無為、不動無為和想受滅無為,它沒有一個體,竟無先生一開頭就說錯了。一開始
就搞出個體用,慢慢的演變,搞出心體與性體,污染了整個哲學界、文化界和思想界,很嚴重
的,這個問題一定要處理。怎麼個處理法?他這種文字、思想的闡述,把佛法搞得一塌糊塗;
但是他這種文字的表達、這種氣勢,很容易抓住人的。無為法有個「體」嗎?無為法六無為裡
面,有虛空無為,那裡有「體」呢?就以真如無為來講,什麼叫做「真如無為」?《瑜伽師地
論》彌勒菩薩講的很清楚,聖智無為叫做「真如」。聖智,聖人的智慧起用,不在功用裡面,把
人、眾生導入真、善、美,叫做真如。那裡有個什麼「體」呢?

唯識這個系統,被歐陽竟無先生搞得一塌糊塗。近百年來,有幾個原因在裡面:

第一、唯識,實在說來,它不是一個孤立的系統。雖說唯識有六經(《解深密經》、《楞伽經》、
《厚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如來出現功德莊嚴經》、《阿毗達摩經》)十一論(《瑜伽師地
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論》、《集量論》、《攝大乘論》、《十地經論》、《中邊論》、《二十
唯識論》、《觀所緣緣論》、《阿毗達摩雜集論》、《分別瑜伽論》),但它是通各經的。為什麼?譬
如以《解深密經》作例子,顧名思義,它是「解深密」,解釋第八識(阿賴耶識),解釋一切存
在的根本。再以唯識的根本經典,也是佛法經中之王的《華嚴經》做例子,「華嚴」--一切存在
的根本、一切存在的價值、一切存在的美好究竟在哪裡?答案是:一切的存在,原來是理無
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華嚴告訴我們的。其次,佛法有多種緣起說,其實法
界緣起跟賴耶緣起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和真如緣起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例如法界緣起裡面
也解釋真如緣起,所以要通群經才能通一經。也就是要把佛法重要部份系統整個的綜合起來,
理論的本身才能夠抓住。唯識的本身把它劃為六經十一論,這是唯識系統的劃分,但釋迦牟尼
佛並沒有這麼劃分。

第二、唯識這個系統裡面,特別涉及到名相,每一個名詞,它所指謂的意思是什麼,要把它搞
清楚。譬如佛,老實說,很多人對「佛」一字,完全未搞清楚,《楞伽經》裡將佛講得非常清
楚。什麼叫做「佛」?就是:

一、去掉妄想。

二、轉八識成四智。

三、淨。

四、寂靜。

五、歸到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具備上述五點才叫做佛。《楞伽經》還交待,成就了佛,認為自己是佛,那就錯了,因為佛亦為
幻。既然佛亦為幻,那佛有個什麼常論呢?沒有一個常論,但有許多外行人的資料卻有個
「常」在裡面,錯了。從《楞嚴經》所展示的來看,佛的成就是從菩薩五十二位一步一步上去
的,最後等覺、妙覺,然後成佛,這一方面也有佛學專家疏忽,把這兩方面的等階次第,以大
奪小,以頂捨基。比如說到現量,歐陽竟無錯誤的認為只有聖量才是現量,錯了。《八識規矩
頌》一開始就說:「性境現量通三性」,前五識就是所感覺、所看到、所聽到的,它都有現量在
裡面。怎麼說要聖量才是現量呢?他這是文字的濫用,那是不對的。在學術上,以大奪小,以
頂捨基,這種心態,就會變成一種學術上的狂妄和自大。復次,唯識並沒有新舊,道也沒有新
舊,真理更沒有新與舊;古代的二加二等於四,和現在的二加二等於四是一樣的,和未來的二
加二等於四還是一樣的。因此把唯識分成新舊,犯的錯誤是非常嚴重的。在唯識系統裡面,名
相搞不清楚,便寸步難行,所以一定要把它搞清楚。

第三、唯識的系統,甚至是佛法的系統,在中國的語言表達裡面是有問題的。這怎麼說呢?一
方面佛法的本身,在語言上來說,是因為釋迦牟尼佛等等,所開展出來的一套非常嚴格、也非
常經驗的一套思想。這個非常嚴格、也非常經驗的一套思想,來到中國,中國的文字是一個詩
的語言,中國的民族從來是一個詩的民族,它不是科學的、不是唯識的語言。詩,不管什麼
詩,它必須包含兩種條件:一是含混。譬如說:「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相見
時難,怎麼難?難在那裡?難到什麼程度?百花無力又殘到什麼地步?所以說很含混。又如李
後主的詞:「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何時了?多少往事?搞不清。愈是含混,這個
詩所勾引出人的意境就愈廣、愈深。但在唯識,它要說話中的,亦即一加一,就是等於二。二
是歧義。就是一個名詞有很多種的解釋。譬如說「性」一字,有性別、性質、性格等之義。又
如「道」一字,有道路、道德、道的本身等等的意義在裡面,一個字有好多種意義的解釋。在
佛法系統、唯識系統裡面,它用了那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所指的究竟是一種意義,還是兩
種意義或者是多種意義呢?它有這個問題在裡面。這個問題不搞清楚,就會出毛病的,這是在
研究佛法、唯識時,在中國文字裡面所遇到的困難。

第四、佛法的系統等於是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大學、研究所、博士、超博士一步一步
上去的。譬如說在小乘系統裡面,它是就小乘而說小乘的,甚至於在中乘獨覺的系統裡面,它
就十二因緣來說十二因緣,但它在大乘的系統裡面,就不是這樣,大乘的系統裡面有一個預設
的知識,它預設什麼?它預設你對於小乘和中乘已經掌握了。也就是說,很多人一上來,就是
大乘,丟掉了小乘和中乘。達摩書院這些年來,我看得很清楚,大家在修持上不太有基礎、不
太落實,原因在五停心觀(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和數息觀)、十二因緣(無
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沒有好好下功夫。無明究竟是什
麼?有十五種無明,每一種無明跟自己生命的關係究竟是什麼?完全沒有下功夫。小乘和中乘
沒有打好基礎,一進到大乘裡面,要人無我和法無我,如《金剛經》講的:「無我相、無人相、
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便起不來,也做不到,不是指哪一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始終還是在
人性的情、意、欲裡面,脫離不了情、意、欲三種無明。原始眾生、無明眾生整天在情、意、
欲裡面滾來滾去,所以我總結一句話,人從來是:「我要活下去,我要按照自己貪瞋癡的形式
和內容活下去。」根本原因在這個地方。堅定不了自己的信心,就無法持續自己的學習與努力。

唯識是屬於大乘的系統,自然的把小乘和中乘包括在內,以《瑜伽師地論》為例,有十七地,從
小乘意地開始,一步一步上來的,因此在大乘的語句表達裡面,包括了小乘和中乘的意思在裡
面。也就是說,走路三百里地,在中間坐直昇機,停在一百五十里路的地方,沒有走路或者開
汽車,那個一百五十里路沒有走過,就不知道它是什麼,犯了這麼一個毛病,所以唯識不容易
瞭解。唯識就像數學、就像打毛衣一樣,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把它扣緊。

第五、佛法的本身,特別是唯識系統的本身,它包含著很深的語法學在裡面,語法學就是語言
表達的結構。因為唯識都是大佛、大菩薩所說,祂們本身很多世很多世修來的。在語法學有了
成就,自然的把語法學嵌在唯識的系統、佛經的系統裡面,以《金剛經》為例,它有大前提、小
前提、也有推演,也就是說,大的條件是什麼?小的條件是什麼?你才能成就金剛,《金剛經》
的語法轉示的非常清楚。無論接觸任何一本佛經,在語法學上沒有體會、沒有訓練,就很難掌
握那一部經的全貌。

第六、語意學。語意學就是語言的意義,所指的是什麼?涉及到證量。佛法初步的證量是證
空,證空的目的是讓我們歸到不可思議境界,非語言、非意識層面的境界。證空有兩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可以透過智慧,但智慧那裡來的呢?當然是從人生的經驗,從過去世的修持、過去
世的福德因緣而來的。第二個層次是轉色身,念頭捨掉,肉體讓位,常寂光現前,這是可遇不
可求的。在任何一個時代裡面,能轉色身證空,是沒有幾位的,這個真是要有大的福德因緣。

上面是就佛法和唯識的系統,整個資料的接觸性要具備的條件來說的。

 


--
※ Origin: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cbs.ntu.edu.tw> 
◆ From: !220.141.5.54
閱讀文章: 第 367/395 篇 | 上篇 | 下篇 | 回覆 | 轉寄 | 轉貼 | m H d | 返回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